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9343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中西古代建筑艺术性格比较借助于中国古人的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它的内容可以被概括为“文“、“质“二字。艺术性格就是文、质的统一所显出的作品的艺术特征。不过,人们从各类艺术中获得感受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地说,绘画、雕刻、诗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与其艺术内容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故事理能够明白托出,感情可以直接宣示,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但若失之太过,便易流入苍白、空泛,导入概念化或哲理化,忘记艺术的真谛,所谓“质胜文则野“;而建筑艺术的形象与其艺术内容大都并无直接的、明白的联系,故意境较隐,主题较晦,要求欣赏者一定的素养和更多的主观参与才能体味,所以从黑格尔起,美学家们一般都

2、把建筑艺术列为抽象艺术或象征艺术,而一旦获得体味,它的境界也就会更为深永而越发晶莹动人。但若失之太过,刻剥求景而忘弃其情,也易流入匠气,从另一方面失掉艺术的真谛,所谓“文胜质则流“。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主要由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艺术之树整体中的一枝,和这株大树中其他各枝一样,中国建筑艺术也散发着东亚大地特有的泥土芳香

3、,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但是由于建筑艺术前述的抽象性,而往往不易为一般人们所了解,它和它所成长的土壤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了。 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力图把艺术性格和它所由从出的土壤紧密联系起来,更多地注意作品形式的内在方面,所用的方法是中西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出自己。以下,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即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宗教态度、心理气质、艺术趣味和自然观等来作一点初步的、宏观的探讨,涉及的面是广泛的,但也是必需的,虽然这远非笔者的水平所能胜任。 一 礼乐精神 中西古代建筑的优秀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精神性的品格。它有别于物质 性的实用概念-遮风避雨、隔热防寒

4、,也不止于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指的表达某种 思想情感,某种倾向性。不过中西建筑的艺术作用在偏重方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同。简 言之,西方古代建筑是宗教的、神权的,而中国古代建筑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 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大约二千五百年以前,中国社会就逐渐脱离了奴隶制 而步入封建制,建筑也随之脱离了幼稚阶段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在这次进步中, 建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规制原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些规制的内容或改变 或充实,但其所据以制定的总的原则却是始终被恪守的,就其艺术作用方面而论,这 个原则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礼乐精神。“ 乐记说:“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乐者,天

5、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 有别。“ 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专著,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专著,具有更 广泛的理论意义。上引这段话的意思,涵括了乐记在艺术与其社会功用这一命题 上的全部理论核心。所谓“辨异“,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 阶级的政治秩序,这是“礼“的职能;所谓“统同“,就是设法维系民心的统一协同,使整 个社会和谐安定,这就是艺术-“乐“的功用。“礼“是根本,是目的;“乐“是派生,是手 段,两者配合起来,再辅以刑、政,求得长治久安,故“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乐 记乐本篇)。 儒家曾不厌其烦地解释过这个“礼“,他们说:“礼义立,则贵贱等

6、矣“(乐记乐礼篇),“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这一套 礼乐说,主要是孔子和孔门弟子所鼓吹的。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中,为了维护旧的 统治秩序,他们不但提出了上述原则,也提出和记载了实现这些原则的方法,其中有 关建筑艺术的,主要保存在礼记等书中:“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 居槽巢后圣人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 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礼 记礼运)。这就把建筑的出现归结为懂得礼乐法度的圣人的建制,并且一下子就提 高到了纲常伦教的高度,进而强调艺术的礼乐功用。 建筑怎样去实现这一功用呢?那

7、 就要有“贵贱有等“的规定:“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有以高为贵者: 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quot;(礼记礼器)。 这里的“大“、“高“以及“量“指的都是体量。 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品 质。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在感染方式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其无可比拟的巨 大的体量。古代的人们更是从自然界的高山大河,崇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 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感验移 植到建筑中,于是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马克思也

8、曾说过: “巨大的形 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 起始点。“(马恩全集第五卷)所以贵贱有别的礼,首先注意的也是建筑的有等级的 量。 尊严和重要还在于位置。对称是人类早就发现的一条构图规律,人在人体自身以 及鸟兽虫鱼、树木花草中得到了“对称“的意象,发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 这个概念引伸到人际关系,礼就可以纳入其中,故“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乐记乐 论篇)。 “中正无邪“的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就易于显出尊卑的差别与和谐的秩序, 位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果。中国最早一部关于工艺的文献考 工记中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9、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意即国都应是一座每面九里的方正城市,各面对称开三座城门, 城中纵横各九条道路,每路之宽可容九辆马车并行。宫殿在城市中轴线上,左右对称 布置宗庙和社稷坛,宫北为市,朝和市的面积各为一百亩。 儒学三位大师孔子、孟子 和荀子,实际都不行于当时,体现儒学理想的上述规制,当时也不一定都加以认真地 执行过,至少我们从考古资料中还没有全面的证据。儒学作为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正 统的统治思想,其实践意义更多的是在汉代以后。萧何为高祖治未央宫,“非令壮丽无 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汉书高帝纪)。以后,这些话成为各代皇帝最 爱用的堂而皇之的遁辞。 中

10、国建筑的礼乐实用观在各代城市和宫殿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中国占代城市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封建经济的中心,但在政治上却 又是独立于封建主直接控制之外的自由地区,以商业活动为主,城市的主人是具有独 立地位的市民;后者处于皇帝及其各级代表机构直接的政治控制之下,是封建统治的 政治中心,工商业带着很强的服务于统治者消费的从属性质,工商者没有独立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前者通常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发展, 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 * 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 满布全城,面向大街;后者无论大小通常都有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以 封建政权为其

11、核心-在都城,这个核心是皇帝所在的宫城和宫署集中的皇城,在郡县是 各级衙署,它们位于显赫的城市中轴线上,体制最崇,街道纵横正交,方格严整,全 城对称均衡,外廓方方正正。例如唐长安,有严格的中轴线,宫城和皇城在大城北部 中央,是纵轴线的尽端高潮,皇城内左右分设宗庙和社稷;居民被限制在四面有高墙 封闭的里坊中,里坊置于街道围成的一个个方格内,市场只集中在少数特定的坊内, 住宅和商店只能面向坊内开门,坊的启闭都有定时。又如元大都,面朝后市,左祖右 社,九经九纬,最接近考工记)的理想。 宫殿是中国建筑中最受尊崇,最为宏大成 就也最高的类型,留存至今的北京紫禁城可作其代表。紫禁城雄踞于都城中央,以一 连

12、串沿中轴线设置的纵向空间-前朝三大殿,后寝三大宫,以及御花园-组成了一曲气 势磅礴的皇权交响乐的主旋律,以天安门广场和午门广场作为这一乐曲的动人前奏, 景山是全曲的有力尾声,紫禁城内中轴线两旁的对称宫院则是主旋律的和声。庄重的 建筑造型,高贵的色彩处理,大小方向不一的重重庭院,雕缋华丽的建筑装饰,这一 切都有力地渲染了君临四海的赫赫皇权,震慑着人们的心灵。 儒家的礼乐观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强调孝悌是礼乐的基础,认为“其为人也者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所以除了 直接肯定君臣之道以外,更把它的理论触角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关系中去,强调父子, 兄弟、夫妇、男女、长幼的尊卑秩序。它对于中国的住宅有深刻的影响

13、。 典型的中国 住宅是四合院格局,一般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又称外院,居住仆役,设置厨房客房, 后院又称内院,中轴线上的堂屋位置和规模都最为尊贵,供?quot;天地君亲师“牌位, 接待尊贵宾客,举行家庭礼仪。堂左右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居住左右厢房。内外 二院由中门相通,“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 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宋事林广记)。在大型住宅,依中轴线可以在后面延伸几 重院落,也可以左右并连几路院落,都随着它们和堂的关系而有尊卑,亲疏、上下、 长幼的区别,整座宅院笼罩着一片严格的宗法罗网。从考古资料可以知道,至迟从汉 代起,一直到清代,这种符合礼乐观念的宅院布

14、局原则都大致未变。而且还可以看出, 住宅和宫殿的格局原则也是-致的。近年发掘出的陕西岐山风雏村一处西周院落,其形 制与清代的四合院竟然相当接近,就是一座宫殿遗址。 至于衙署、宗庙、祠堂以及会 馆、陵墓也无不都贯穿着强烈的礼乐精神。甚至在佛道寺观中,也飘游着一层礼乐的 气息,与西方宗教建筑有着明显不同的性格二 子不语怪力乱神 古代埃及和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都充满着神的气息,他们一直 以国家级建筑的规格来对待神庙,欧洲古代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筑作品便是神庙-帕提隆、 潘泰翁等等。欧洲中世纪更是一个漫长的宗教长夜,直至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 时期,君权才更多地在艺术中确立,但同时宗教的阴影也仍然笼罩着

15、欧洲大地,而且 此时已处于近代的前夜,君权主义始终没有机会充分发展,它匆匆而过,随即为资产 阶级革命所埋葬,艺术又走进了另一个时代。如果说儒家哲学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 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 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一)。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教权是太阳,君权是月亮, 君王统治其各自的王国,但彼得统治全世。“君王施权于泥土,教士施权于灵魂,灵魂 的价值超过泥土有多大,教士的价值即超过君王有多大“1。以上这些,并不是无知者 的狂嚣,而是可以建筑为证的真实秩序之神学表出。在这一方面,哥特式教堂表现得 十分突出,那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

16、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嶙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 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神学力量甚至在文艺 复兴及以后时代仍然浸透着人的心灵,以至于在本质上是和神学抵触的思想,如人本 主义和君权主义常常也还要以教堂为寄托。欧洲的教堂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 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一二百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建成。 宗教建筑在欧洲系建筑中长 期来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相对于君权而言,神权始终处于次等 的地位。所以中国宗教建筑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受着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于鬼 神灵魂的信仰是不可免的,但是在中国,注重人事,关心政治的孔们儒学对于鬼神问 题采取了清醒的态度。孔子虽然也倡导由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祖宗崇拜,但却尽量减 弱其中的宗教意识,而特别强调把它引向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常纲教为内容的人 世关系中去。对于鬼神的有无,孔子机智地采取回避态度,故“子不语怪力乱神“。到了 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