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1817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0413 上海 魔都平民生存法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魔都平民生存法则http:/ 2012 年 04 月 13 日 08:09 中国周刊 那些角角落落里,还是有很多上海人,为了能过上自由无用的日子, 在做些实惠和讲究吃相的抵抗与挣扎。上海外滩夜景,颇具魔幻色彩。沈一天 摄坐晚班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 2 号航站楼的旅人,常会怀着惊讶和同 情,驻足观望一群上了年纪的机场静坐抗议者。就在不久前,某餐饮集团 的经理出差上海,还顺手拍照并上传微博,感叹道:“老的老衰的衰, 头发白的白不易。”如果驻足观望的时间稍长一些,同情或许会升级为由衷的赞叹,因为 这些魔都的爷爷奶奶们抗议的文明程度,在国内大约确实可以算得上名列 前茅没有吵闹,没有哭喊,地上整齐

2、码着条幅、资料和照片,扩音喇 叭里以有限的分贝播放红梅赞、团结就是力量之类的经典红歌。需要更多观察一段时间,几天或是几周,才能发现一些更生活化的细 节。比如人流量较少的时候,他们会关掉喇叭(要省电的嘛),织一会毛衣 聊聊家常;又比如晚上 8 点过后,机场里的面包房开始打折,他们会陆续 轮流去买上一些,带回家做第二天的早饭。虹桥机场的工作人员对这群示威者的评价是,“他们这样才叫实惠咧! ”一一“实惠”这个词,在上海话里难分褒贬,可以暗损一个人爱占便宜,也 可以明夸一个人会过日子。在上面的语境里,这名机场员工似乎更加巧妙 地把两层含义糅在了一起。示威者们来自两个正巧被排除在机场拆迁计划外的小区。2

3、010 年 3 月 16 日,扩建的虹桥机场 2 号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小区于是成为离航 站楼直线距离最短的居民区。居民的诉求是拆迁和补贴,但机场认为,总 有小区离机场最近,是否拆迁,得按照规划和噪音标准来。双方展开长达两年并且仍旧进行中的博弈,到后来机场管理人员和静 坐组织人员甚至混熟了,于是约定过了运营高峰时间再开始抗议,以尽量 避免发生冲突。每天晚上 7 点一到,爷爷奶奶们自带板凳条幅扩音器甚至 毛线球(是的你没有看错!),出现在航站楼到达大厅,10 点过后收工散场, 手里还拎着一些刚买的打折面包。小区居民对拆迁已逐渐不抱太大希望,但这样的抗争反正不动筋骨, 无妨一试。大家约定,凡家有退

4、休老人的欢迎报名加入,没有或不愿加入 的,则象征性支付一些费用投入“小区发展基金”去机场坐上 3 个小时 的,大约可以得到 8 到 10 元的补贴。或许需要多举一个例子,才能表达这种并不常见的“实惠式”抗争背后, 所代表的上海人。松江区九亭镇,原本板上钉钉的远郊地段,由于有了地铁和更为偏远 的松江大学城,竟也渐渐成为每平米逼近两万的住宅密集地。传说中的 “上海最牛钉子户”,就诞生在这里。沪亭北路上,已拓宽至双向四车道的柏油路,突遇一栋双层民宅阻截, 如酒瓶口一般收窄成两车道从屋前经过,非机动车道则见缝插针在屋后另 辟蹊径,从远处看,民宅被马路包围得仿佛陆上孤岛,甚至发生过不熟悉 路况的司机变道

5、刹车不及,直挺挺撞上房子的事情。房子的户主是一个 80 多岁的徐姓老人,两层楼 400 平的旧宅,拉拉 杂杂住了一大家子 9 口人,为了防止发生一家人里有人擅自和拆迁办谈条 件的状况,外孙特地去公证处办妥了委托书,一切拆迁补贴事宜,由他说 了算。从 09 年初道路拓宽即将完工到现在,房价水涨船高,最近的新式小 区,离旧宅不过几百米远,附近是林立的服装店、餐厅、24 小时便利店, 徐家的补偿要求也随之提高到了 800 万,这在拆迁办方面看来,绝无可 能。于是,房子就立在那里,路就绕了过去,由于位置醒目,市口不错, 徐家索性把底楼用于出租,杂货铺、修车铺、馒头铺等纷纷开张经营。临 近住宅区的居民也

6、渐渐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约朋友到家里做客或者到附 近吃饭的时候,还会半自嘲半自豪地加一句:“喏,就是那个最牛钉子户 那里呀。”试着这样解释吧这座如今迫不及待在外滩立上 6 吨铜牛像、把市 中心的美术馆挪作商业用途的魔都,却还是有那些在机场静坐的爷爷奶奶、 与爷爷奶奶和平相处的上海机场集团虹桥机场公司、沪亭北路口的徐家人, 以及让徐家人能够仍旧住在老宅里的九亭镇拆迁办公室。而在这些人事背后,如果还有什么称得上是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那 必然只能是爷爷奶奶们每天可能不到 10 块钱的补贴和提回家的打折面包, 以及徐家人出租给经营户的一楼门面房子。这是上海人特有的实惠能争的利益,一定要争;但能过的日子

7、, 也得首先过得像模像样才行。二二文字记载或是耳闻目见的上海都如此。战争时期逃难的人躲进租界, 几家人家挤一所房子,私底下蹭米蹭油,面子上总要和和气气;“文革”以 后,原本的独门独户的大宅子,一下子住进十几二十户,低头争的是电费 水费,抬头也会分食点春卷馄饨;知青回沪为了房产的继承权兄弟间官司 乱作一团,但在外人面前绝少诉苦。这和花样年华里吃个夜宵馄饨摊都要描眉画目的苏丽珍,倒有相 通处。要解释这种实惠和打肿脸充胖子的区别,恐怕又要费上一番工夫。认识一个如今已徐娘半老的阿姨,年少时候家里虽条件一般,却经常 有得新衣服穿,那是因为她家传裁缝工夫好,布店里有一点零碎布(一卷 布剩下的最后一截,一般

8、很难派上用场,就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出售)都能 算出,大约能做一件怎样款式的衣服或者裙子,买回家裁好样子缝纫机一 踩,就是一身新战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穿出去百战百胜,风光 无限。更通俗和为世人所知的,是“半两粮票”,也是典型的既要改善生活也 不能影响生计的上海发明。南京路上三阳南货店里的小方蛋糕,一两粮票可以购四小块,半两就 是两小块,颇够解馋和朋友间分食;大壶春或者萝春阁的生煎馒头一两粮 票是四个,女生一顿饭吃四个嫌不够八个又嫌铺张,就可以要一两半;就 连上海人早饭最爱的大饼油条,也体贴地设定成了一两半粮票一副(一根 油条加一个大饼),半两可以单买一根油条。定额供给的年代虽然过去很久,半

9、两粮票的态度也算是传承下来。遭 不少外埠人嘲讽的做作下午茶,就是一例打车到最近的地铁站,几番 换乘耗时小半天,到上海地价最贵的新天地,在那里的星巴克(微博)坐上 几个钟头,再原路返回。其实笑归笑,认真想想这样的做作,也着实是会过日子。尽量少地日 晒风吹保持妆容发型,又并不破费,虽然坐在寸土寸金的太平湖边,所耗 也不过 30 块一杯咖啡而已。若干年前,淮海路百盛楼下麦当劳(微博)刚开业的时候,沪上曾有报 纸将其列为最具性价比下午茶圣地,盖因淮海路上美女多,坐在窗边阅遍 远近长腿,一杯咖啡五块钱不到还可以续杯。大约 06 年时候,新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实行,繁华路段的酒吧 们严格执行,凌晨两点关门送

10、客,这个时候要打车回家,夜间费用跳得厉 害,生活类周报们纷纷推荐夜场附近允许通宵营业的 KTV 和浴场,横竖 已经疯到凌晨,不如再去唱几小时 K 或者在沙发上东倒西歪地眯一会儿,且是低价时段,实惠得紧。再和如今的新天地星巴克相比,不过是一脉相 承,量力而 high,开心就好。就连相亲这件关系到婚姻的还算重要的事情,都逐渐简化为最明快省 钱的版本。现在的人大多忙碌,没必要繁冗到拉着介绍人亲戚朋友,轰轰 烈烈一队人马开圆桌。通常是交换好联系方式,约个下午临近傍晚的时候 出来喝杯东西,看对眼了还有漫长的晚饭和晚饭后时间以供培养感情,坐 不下去的,则随时可以装作晚饭有局,接个电话便结账遁去。再上一辈的

11、人之间,则连喝杯东西都省了。人民公园相亲角里,真正 的活跃分子,都是那些一口上海话见人自来熟的阿姨妈妈们,她们未必会 将子女的情况写在 A4 纸上展示那太大海捞针了,且在她们眼里也上 不了台面而是凭借卓越的社交能力进行点对点突破。她们在擦肩而过的时候,迅速交换眼神和短语,以确定双方足下正好 是一男一女,若果真如此,就立刻驻足交谈起来,对话一路深入且展望未 来到两家人家相隔多远、结婚后住得离哪家近方便照顾的程度,直接解决 了恋爱结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家庭矛盾。目睹过一对阿姨妈妈,双方都谈 得满意,两家住所相隔也不过步行距离内,当即约好各自回家烧菜做饭用 餐完毕后带子女出来散步碰头,全过程简直不费毫

12、厘。所以外人大可以不屑地说,所谓实惠,不过是不愿意多投入机会成本 罢了。和做投资一样,愿意孤注一掷的人,可能输光底裤也可能赚得盆满 钵满,要保本的人就只能得些小零花钱,就像这些阿姨妈妈们这般无成本 投入地相亲,顶多给自己的儿女找一门看得过去的亲事,要攀高枝,总归 是不能够了。可上海人会觉得,不能就不能呗。有得赚,姿态又好看,总比输光光 好呀。三三讲到姿态,上海人有一个词,用来形容万事太拼太抢且要得太多的人, 叫做“吃相难看”。从字面上就能读懂意思,小口吃东西吃到七八分饱,优雅稳妥;狼吞 虎咽恨不得站着夹菜直接送进嘴里了,这种吃相是难看的,吃得太猛还搞 不好吃坏肚子,不大划算。早几年周立波(微博

13、)刚刚出头的时候,上海人颇爱他清新可喜幽默适 度,一度推崇其为海派文化的代表。这两年周立波越发红了,电视机一打 开就是他,选秀节目新闻节目都要去评论,对南北文化差异的调侃也渐渐 变为挑衅吃相难看了,上海人反而不喜欢他了。这也正好能解释为什么堂堂“江南第一学府”复旦大学(这个称号的归属 虽然有争议,但既是写上海,就暂且勉强让复旦得名吧)被称为“白领制造 机”,这么多些年来也不见出几个有名堂的企业家,能叫得出名字的,翻 来覆去无非郭广昌陈天桥而已。传说中,99 年盛大草创,陈天桥和几个元老蹲点复旦计算机系男生 宿舍拉人入伙,全系几乎无人肯去,只有闷头在宿舍里打游戏不勤于找工作的才被说动。说这故事的

14、人假装一脸遗憾,“04 年盛大在纳斯达克(微博)上 市,如果当年入伙搞点股权,怎么样也发达了啊。”但他的遗憾终究并非发自内心。就在这感叹发生之后不久,网上开始 流传一个励志段子:98 年,马化腾凑了 50 万创办腾讯,没买房;98 年, 史玉柱向朋友借了 50 万搞脑白金,没买房; 99 年,丁磊用 50 万创办 163,没买房;99 年,陈天桥 50 万创办盛大,没买房; 99 年,马云凑 了 50 万,注册阿里巴巴,没买房如果当年他们用 50 万买房,现在可 能贷款没还完。网友们半是怀着对创业的憧憬半是发泄对房价的愤怒,对这个段子赞 誉有加,但在复旦内部 bbs 上,这个段子却完全没能激起

15、人们的半点儿 斗志。一个基本达成共识的意见是,当年用 50 万买房的人,100 个人里 能有 99 个如今过得还不错,当年用 50 万创业的人,不知道 1000 个人里 出不出得了一个马云。这才是更为传统和发自内心的复旦人的想法,不要断了后路,不用背 负太多,也不求大富大贵。这座比起吃多少更讲究吃相的城市,对这所大 学产生的牵引力,终于生长出了比复旦校训更深入人心的复旦精神自 由而无用。这是会舞文弄墨的大学生们,对上海的实惠生存法则做的一个 更为精致的注解。这里的自由,基本无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大含义,而更多是生 活甚至生存上的自由。有复旦学者就曾说过,同一个自由,北大是“以天 下为己任

16、”,复旦则是“平民化”,而这正好也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于是,这座城市才有了每天晚上去虹桥机场报到的爷爷奶奶们,于是 才有了住在路中间的徐家人,所以,也才会有 2010 年 11 月 21 日,胶州 路大火头七那天,普通上海人送来的铺满整条街的鲜花,一个由居住在上 海的学生、白领、生意人组成的业余交响乐团,正午 11 时 15 分在 失火大楼对面奏响圣母颂。那段时间里,这首只持续了几分钟的圣母颂,成为全中国反复提 起的话题。网络上,人们传递着现场拍下的视频。各种版本的圣母颂 被翻了出来,北京人、杭州人、香港人“一遍一遍地和上海人一起听”。四四但无可避免的,魔都本身还是随着印钞机开足马力的速度,越发变得 吃相难看起来。陆家嘴继续像吃了发酵粉一样造高楼,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一栋名叫 “上海中心”,总高度达 632 米,是拉斯洛邬达克(L. E. Hudec)80 年前在 上海设计的远东第一高楼的六倍高。远东第一高楼的地位维持了半个世纪,就在不远的 20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