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0100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提前准备诗意,打印发给学生(1)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2)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3)积累与运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 (4)词汇积累:与“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构词方式相同的成语。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教学示例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复习复习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理解诗题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

2、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悟诗情1知诗人,解诗题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在观察中学会 思考。思考。 今天,我们的观察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自读课文中 1、2 两

3、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墙壁上写写的一首诗)。吟读诗句,理解诗意吟读诗句,理解诗意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223 节奏)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抓字眼,明诗意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前两句)。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 、 “侧” 、 “远” 、 “近” 、 “高” 、 “低” ) 。再出示 “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 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横着看,庐山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侧着看,庐山 。我站在远处看,庐

4、山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说诗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理解后两句。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

5、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学习 3、4 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庐山的一部分。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

6、,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 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看到_。说一句话吗?。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7、,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熟读背诵熟读背诵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

8、读一读。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默写全诗默写全诗请你完成下列练习请你完成下列练习1、比一比,填一填领 岭 峰 锋( )导 山( ) ( )利 山( )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题西林壁。 ( )A 做题 B 书写,题写 C 题目(2)只缘身在此山中。A 缘由 B 缘分 C 因为 3、 “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正如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游山西村一、引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知作者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陆游(11251210)

9、,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游山西村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镜

10、湖的三山乡。“山西村”即三山乡西边的村落。(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1)诗题游山西村,八句却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请结合诗句对此作一番分析。(2)诗歌三、四句,有人认为是回忆来村的经历,有人认为是入村后徐行山村周围所看到的景致,你觉得哪种看法更切合语境?(这是诗人回忆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3)是什么使诗人如此留恋这里?(人情美、风物美)(4)全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乡居闲散)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

11、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莫莫:不要不要 浑浑:(1)水不清水不清,污浊污浊;(2)骂人糊涂骂人糊涂,不明事理不明事理;(3)全全,满满:身是汗身是汗(4)天然的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本文指酒不清澈重点理解: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 1)对比研读:对比研读:“山重山重”与与“柳暗柳暗” , “水复水复”与与“花明花明” ,“疑无路疑无路”与与“又一村又一村” ,让学生对比着感受语言的韵,让学生对比着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意: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意: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

12、2)联系实际,体会感悟: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联系实际,体会感悟: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吗?(3)提升认识提升认识这首诗同样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诗人对这首诗同样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后来常用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后来常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景。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景。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以被人们传诵不衰。(三)多诵读,悟诗情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 ,但我们从中不难 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 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请你完成下列练习。请你完成下列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