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8628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教材”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作者:钟启泉 文章来源:上海教育科研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就是探讨如何优化教材,如何进行教材研究,是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进行教材研究本身所蕴涵的意义与价值。教材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媒介,是教学三要素之一,也是“教学三角模型”中的重要一维。在教学三角模型中,教师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或通过教材对儿童施加间接影响,儿童在教师影响之下,通过对教材的习得来建构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技能。当然,无论是三角教学模型、四角教学模型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应答性信息化教学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在任何教学模型中,教材都是其中到头重

2、要的要素,体现了三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所以进行教材研究,是教育者特别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 如果从学术研究和实践研究这两大维度作为切入点来观察教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前者从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技术学和文化学等研究角度帮助我们认识教材的本质和教材发展的历史轨迹及未来走势。这种研究本身很有价值,有助于我们改进教材编写,达到优化教材的目的。而通过实践研经究维度观察,可以发现教育学归根结底是教育实践学或临床教育学,关注的是教学或教育现场的具体的、活生生的、情境化的教育事实和经验,体现的是教育现场的实践性、问题性和批判性。优化教材或对教材进行研究应当

3、属于临床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范畴,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最终实现有效教学。 在“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观视域中,教材的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量。反过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在这里,我想围绕这个论题展开如下的观念引申与延展,即理解和尊重儿童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师如何鼾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思想的分水岭,侧重教材功能侧面的动态界定有助于拓宽优化教材的思路,而基于儿童差异是“优化教材”的策略。 一、理解和尊重儿童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一、理解和尊重儿童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与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课堂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我们今天正处

4、于转型的社会,教育也理应顺应当今经济、社会乃至儿童的转型而加以变革和转型。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与上海二期课改都是推进教育转型的重大步骤。这场教育变革的核心课题,就是如何从教师“教的课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课程”。所为“学的课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课程不仅仅是“公共的框架”或“预设的计划”,而且是儿童“学习经验的历程”,涉及到每个学习者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创生,是儿童在生活中特别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体。所以,课程实施不能不研究儿童和理解儿童,不能不聚集儿童的学习。聚集儿童、理解儿童,这是优化教材的前提条件。 但是,多年来传统的教育势力在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中仅仅着眼于教师“教的课程”,拘泥于

5、对教案的研究,满足于教师对教材的讲解,似乎教学就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或是认知实践。因此,持续多年的教学研究凸现的是技术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定型化的教学步骤,误认为“定型化”就是“科学化”,追求所谓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步骤。这种基于线性思维进行预设安排或固定阶段安排的思想,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是极其错误的。我们面对的是人的培养,因此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和认知实践过程,它也是社会实践和自我修炼(人格修养)的过程。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重大弊端就是教学中没有儿童,目中无“人”,无视教育对象-儿童的存在。 如果我们承认儿童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承认儿童差异化的客观存在,那么,定型化教学的

6、追求显然违背了儿童发展的本性,而违背儿童发展本性的所谓的教学规律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空洞的口号。如果我们进一步承认人类知识的两种维度-形式知识(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承认默会知识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那么,理想的教学就一定是情境化的,而且也唯有情境化的教学才称得上是有效的教学或理想的教学。从世界范围来看,定型化教学的主流已经远去,从定型化教学走向情境化教学,这是现代教学发展的一个愿景、一个方向、一种标尺。事实上,当今欧美国家乃至日本的课堂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这咱“静悄悄的革命”,比如日本当前对“场景式”教学研究,就是情境化教学的典型案例。情境化教学需要每个教师去表现,去创造,去体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

7、加工和优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尊重儿童、帮衬儿童、引领儿童的过程,所以说,优化教材是伴随教师教职生涯的永恒的挑战。 二、教师如何处置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二、教师如何处置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 不同的教材观造成了教材运用策略的分野。教师究竟用什么方法处置教材?究竟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深入日本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深深感到教师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对两者的选择问题。在“教教材”的场合,教师显然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以为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教科书提供的现成知识,通过教师自己的“咀嚼”之后喂给学生,这

8、是一种“告知式”的技术主义的教学方法,或是“知识本位”的教学方法,反映了“教科书中心主义”的落后教学观。这种观念把教学本身看作教学目的,往往容易陷入“灌输中心”的泥潭。唯有选择“用教材教”,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教材的性质。事实上,教学过程是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借助片面传递信息而强制性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儿童自身以及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和发现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任务不是要儿童记忆和接受现成的、事实性的知识,也不是将某种价值标准强加给儿童,更不是“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而是让儿童通过与教材这一媒介的对话,形成提问和反思的能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智慧的价值。正如波普尔

9、说的,“知识增长是从问题和我们解决问题的努力开始的”。学校教育不是单纯地使儿童获得现成知识,而是通过探究学习的活动,学会“学问”,即学会“质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木下竹次指出,传统教育以解释疑问为主,即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解答,然后由教师提供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以释疑为主,很少期待学生质疑品质的形成。他认为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质疑,这才是儿童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根本道路。美国教育学者主张,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质疑,更应要求他们超越单纯的提问,不断地提出挑战,去寻求更好的答案、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解决方案。因此,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学是否引发了儿童无穷的疑问,是否激

10、起了儿童无尽的兴趣。 三、侧重教材功能侧面的动态界定有助于拓宽优化教材的思路三、侧重教材功能侧面的动态界定有助于拓宽优化教材的思路 历史上对教材的界定存在一定的认识分歧,主要是对教材的静态界定和动态界定问题。赫尔巴特将教材看成是静态知识的系统性组织,而杜威则指出了这种静态界定所导致的问题。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专门探讨了教材的本质,认为教材是在“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新闻记者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以及所提出的种种观念。”教材是儿童经验连续发展的材料,形成理想的、知性的社会能力的材料,即教育的材料-教材。杜威在这里侧重教材的或能侧面作出了教材的动态性界定。其典型的表现就是把“作业

11、”的概念引进学校课程。这对于我们开拓思路、更好地开发教材,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非常有针对性,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究。我们对教材的关注不应仅停留在静态界定层面,更应关注教材的动态功能性。 我国教育界有人把课程、学科、教材统统当作“知识百宝箱”加以阐述,实在危害无穷。我们决不能把教材单纯地归结为“知识”,还存在“价值”的问题。事实上,当代教学论从三个层面对教材进行了广义界定。首先,教材是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体系,包括事实、概念、法则、原理等等。第二,教材是知识背后的能力体系,通过各种作业和活动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第三,教材还包括了能力体系背后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这三个

12、层面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可以说,这个广义的教材概念,不仅体现了教材的或能侧面的动态界定,而且关注教材的伦理道德的价值。 如果我们从这种动态界定视角来观察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的教材发展与开发,就会发现这一领域是如此多姿多彩。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比如作为教材单位-单元或模块-的研究,出现了“经验单元”与“教材单元”的分野,属于经验单元的“生活单元”-促进儿童的自主的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儿童拥有自身目的的自我活动,体现实现社会目的的实习活动等等的开发;属于教材中心的“问题单元”和经验中心的问题单元的开发等等,此起彼伏。但即使是教材单元的开发也离不开以儿童经验的改造为基础。所以在教材优化领域有很多课题值

13、得研究,这也是体现和锤炼教师作用及其专业判断的绝佳平台。四、基于儿童差异的优化教材策略四、基于儿童差异的优化教材策略 讲座优化教材的前提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差异而非整齐划一的。优化教材策略是指教师在深刻理解儿童和教学本质上思考如何借助教材设计有效的教学。 历史上早有教育家关注这个问题。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如何让学习者能“迅速地、愉快地和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也就是如何使儿童不仅拥有知识,还拥有道德、智慧和生存能力。夸美纽斯早在 1658 年就编写了世界图解,成为配方第一本直观型均衡生产书,而中国出现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所隐含的诸多基于儿童特点的教材编写的原则及其经验,同

14、样值得我们思考。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我国教育界往往把教材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当然,这种区别在不同学科,情形又有不同。大体说来,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配方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属于教学内容的范畴,它们并不是教材本身。另外,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近现代的学科也得以发展起来。但是,科学并不等同于学科。科学经过“教育学的加工”,才成为学校课程之中的学科。 从现代教学论角度看,有学者归纳了现代教材的三大功能。第一,教材的信息源功能,也就是为儿童选择和传递有价值的真实信息和知识的功能;第二,教材的结构化功能。现代教

15、材的信息组织不可能是“散落式”或“百科全书式”的,而是体现一定基本思路的结构化体系,以帮助儿童建构和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教材的指导性功能。即教材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引领功能。好的教材本身一定隐含了对儿童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三个指标性要素是教师在日常处置和优化教材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而想要真正发挥教材的这三大功能,其关键还是要回到“基于儿童差异”这一根本出发点上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教材的两个转化。第五,将预设的教材转化成生成的教材;第二,从侧重教的教材转化成儿童学的学材。这就是教师优化教材所应遵循的基本策略。 总体来说,优化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尺。在过去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沦为教书匠和教科书的奴隶,根本谈不上对教材的优化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个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天地。教师应当积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长为教材的生产者和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