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父母学校》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184985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父母学校》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父母学校》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父母学校》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父母学校》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父母学校》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父母学校》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父母学校》读后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校紧密配合家校紧密配合 促促“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成长成长读刘良华新父母学校有感刘良华,男,1968 年 1 月出生,湖北人,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教师教育学”与“家庭教育学”。原本是研究“教师教育”的,后来由“教师教育”转向“家庭教育”,因为他发现学生的成长仅靠“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够的,虽然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确实会影响学生,但是,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老师感到无能为力。一、一、 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有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二是认为家庭教育重点是督促孩子学习,保证考试能取得一个好成绩

2、;三是认为学龄前是孩子长身体的时期,上学以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不迟。很多父母往往把教育的责任寄托给学校和老师,把孩子的未来交在“别人手里”,一方面显得很重视教育,另一方面自己又无暇顾及,他们心甘情愿,理直气壮地做一个不懂教育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长托人找关系,既便是生活拮据,也不惜倾其所有,以为送孩子上一所好学校,找一个好班级,孩子自然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自己尽到了责任,“成龙成凤”就听天由命了。很少有人想到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家长自己,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刘良华教授经过研究告诉我们: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

3、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在学校,老师经常会发现,那些“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严重的家庭,几乎无一例外。这些“问题”可能表现在家庭“恶劣的环境”,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忙于事业或娱乐;也可能表现在家长的溺爱或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帮助和转化这样的学生成为老师的最头疼的事,耗去了老师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事实上,也很少有老师能转变这样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不良习惯已经养成,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甚或走向反面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效果。有些中国的父母随意的心态是:只要有结婚证,就可以生孩子;只要自己有

4、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认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可以教育孩子,甚至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本书以生动的事例,朴实的语言,提出了具体解决的办法。刘老师认为:一些孩子之所以不适应学校生活,除了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没有陪伴孩子的成长,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保姆。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忙,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放弃了对孩子的陪伴,他们以为重要的不是陪伴孩子,而是为孩子将来入学筹集“学费”,他们的设想是:孩子太小,只要长身体就行,还没有到学习的年龄。等孩子长大一些,长到了要上学的年龄,再把孩子接回来,他们不知道,

5、孩子从 0 岁开始,就已经进入“非正式学习”的年龄,孩子在入学之前,家长必须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训练,让他们为入学做足够的准备,如果孩子在入学之前没有建立相关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从孩子进入学校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随时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二、家庭教育的对策二、家庭教育的对策刘老师建议:第一,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如果父母让孩子 1 至 6 岁在爷爷奶奶那里度过,等到孩子 6 岁时父母再把孩子接回来上小学,那么,这个孩子在学校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没有人能够代替父母,父母的第一使命是陪伴自己的孩子,父母需要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

6、孩子自己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个人都是在成长的,即使身为成人,越是在生活中,越是感受颇深。一个人生活着,莫大的快乐就是感受到幸福,也终将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归集为:培养他、帮助他有能力成为一个快乐的、幸福的人!父母对孩子总是想把最好的给他,孩提时期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是没人可以替代的。学校教育往往显示为“知识本位”,

7、家庭教育需要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重点培育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家庭教育的理想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量和劳动量。文明其精神就是培养孩子的精神长相。逐步形成好性格,一是“善良”而厚道、诚实、有爱心、同情心;二是“有活力”而勇敢、有激情、开朗、阳光;三是“有礼貌”而内心宁静,尊重他人。第二,寻找孩子的“优势发展区”。了解孩子的性格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和性别的差异,让你的孩子因特长而自信,父母不要急于改变孩子的性格弱点,如果父母坦然地接受孩子的性格弱点,那么,孩子的性格弱点会逐渐转化为高贵气质;以不同的方式养育男孩和女孩;让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智力特长”或“智

8、力优势”,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带动自己的全面发展。“长善”比“救失”更重要,“扬长”比“补短”更重要。第三,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孩子成长由三个关键期:3 岁之前、9 岁之前和 13 岁前后。孩子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父母需要让孩子在关键年龄做关键的事情,幼儿期应该进行诚恳而严格的教育,到了 3 岁,就要逐渐地尊重孩子的意志,0 到 3 岁的孩子依然处于动物阶段,他需要过类似“动物世界”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在孩子 03 岁期间,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3 岁之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孩子 3 岁之后,需要父亲出场;9 岁的特殊年龄使孩子容易处于焦

9、虑之中,而这种焦虑会导致孩子出现身体的痉挛,在 9 岁前后,孩子的紧张除了导致痉挛之外,还可能引起某种强迫症孩子在 9 岁前后之所以出现痉挛或强迫症,主要是因为 9 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过渡期”。必须让孩子在 9 岁之前学会理解并遵守规则,让 9 岁之前的孩子有一个权威型的“重要他人”;教育的“根本大法”有两个:一是美育,让孩子过由情趣的生活;二是劳动教育,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13 岁前后是孩子由“小孩”转变为“大人”、“化蛹为蝶”的关键年龄。在孩子 13 岁前后,他的身边最好有一个民主型父母。让孩子逐步由自理生活习惯发展为自学习惯。自学是让孩子在学校不掉队的唯一可靠的办法。

10、孩子长到 13 岁,整个“早期教育”差不多就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认为,孩子长到 13 岁,整个“教育”就已经完成了,13 岁前后是“教育终结”的年龄,对于那些在 13 前后还没有形成自理生活习惯和自学习惯的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治疗”。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陷入衰败。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写到: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本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孩子的未来掌握在每一个父母的手中。三、学校教育的对策三、学校教育的对策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我们

11、学校教育又该怎么做呢?结合自己班级里的问题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1、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他们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真心为他们着想,让他们摆正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的心态,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找到心理、思想、体力的合理释放点,比如:当临时值日小组长、临时课代表等等。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所谓“问题学生”多有一些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采取强制措施,那样即使能服的住人,也服不了他们的心,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对抗。2、对待“问题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和理解。高尔基说:“谁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谁,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才会教育

12、好孩子。”优等生和所谓“问题学生”有了错误,老师在处理过程中要一视同仁,惩罚合理,不要在态度上和惩罚上有什么不同,面对有错误的优等生不予批评,不了了之,而对“问题学生”却大训特训,狠批一顿,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千万要不得。要给予“问题学生”更多地尊重信任与理解。这世界原本没有差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导致了我们眼中差生的产生。但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眼前的差生。因为,眼前的差生能够让你的讲课无法进行下去,你犯不着如此,而差生的未来,也许是你永远也赶不上去的;所以,不要用言语去讥讽他们,诱发他们的叛逆精神。3、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比普通学生更多的爱。可能一提起“问题学生”,很多老

13、师就爱不起来,这也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多看他们的优点,少看缺点;多鼓励,少批评。给予他们的爱要多一些,用真心、真情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就会使他们改掉恶习,走上正轨。当你准备批评你的学生时,你要学会控制你的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的言行。事实上,只有你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你才能在面对让你厌恶的学生时,仍能面带微笑;而当你对学生暴跳如雷时,并不能表明你真的控制不了自己,事实上此刻的你也许心静如水。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心理战,好的老师肯定会如此与学生斗智斗勇。4、对待“问题学生”要给予一颗宽容的心。“问题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难免会脱离老师思想里的那个“圈”。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老师要

14、宽容一些,不必太苛责,只要他们的做法不出“大圈”,不出“大格”,不必太过限制。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意,低着脑袋生自己的闷气,这些汇集到你身上是恶气攻心。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与事。5、对待“问题学生”要坚持做到“三不”。第一,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要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威胁恐吓。第二,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要求去做,要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第三,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

15、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死木头疙瘩!”这种心罚的副作用很大,学生觉得侮辱了他们的人格,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与老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学生呢?所以,对待尚在成长过程中的学生,你不要永不满足,你要学会发现学生的特长与其成功的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你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都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对他给予真诚的赞赏。你赞赏学生的成功,学生会再还你一个惊喜。6、对待”问题学生”要做到家校联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

16、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材的问题上,许多人摆脱不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上走入了误区,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不高,自身有失检点,醉心于金钱、酒桌、舞场,整日玩牌、打麻将,使子女身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或者过分苛求,期望值过高,而教育方法又过于严厉,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有的家长忙于赚钱等事务,认定“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轻易的放弃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措施,才出现了一部分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欣赏孩子,提高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放开手脚,尊重孩子的意愿,与孩子一起学习,做出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转化“问题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