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18399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8第三届海峡两岸中西医结合擎术研讨会论文集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肝炎后肝硬化“病证一效”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弛平张琴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2 0 1 2 0 3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4 研究人体科学,就要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是一个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具体地说,就是把人家的点滴的、定性的、不全面的意见综合起米,形成数学模型,输入边界条件,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应该说也得益于中医理论的启示。”长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正虚血瘀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针对该基本病机的扶正化瘀方可以有效地逆转慢性

2、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异常肝功能及生存质量。为了进步研究辨证论治的临床特征,立足于中医整体、复杂的基本特点,采用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在前瞻性设计的前提下系统、动态采集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临床衰征信息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应用现代数理分析、综合建横的方法,探索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分类模式以及构建基于。病证效结合”的证候判识的数学模型。对象与方法1 ) 明确病例入选标准和剔除标准,制定包括7 2 个症状( 分四级量化赋值) 、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在内的临床录入表及其信息采集、录入的质控标准。2 ) 建立A c c e s s s 数据库。双人输

3、入并校对数据进行数据清理。运用因子分析、两阶段聚类以及C 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 0 0 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本病的中医证候园子,建立证候判别方程式;3 ) 分析影响证候信息主要因素和疾病预后因素。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A C C E S S 数据管理。建立本课题的电子数据库,全部记录输入完成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检查。核查无误,转入S P S S l 2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诊疗信息进行统计学描述,选择有统计意义的指标进入多变量回归分析和两分类L o g i s t i c 回归,探索影响证候主要因素和

4、本病预后的相关因素。4 ) 对3 5 5 例近期临床病例,随机分为1 0 5 例中医病证论治组和1 9 0 例非中医药治疗组,持续治疗、随访6 以上,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信息,建立模糊判识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统计分析两组总积分疗效和各主证候疗效以及进行两组间疗效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相关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问的差异。结果1 ) 证候分类:运用S P S S l 2 0 软件对9 0 0 饲患者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和两阶段聚类分析,获得该病表征信息的的共性“因子”,由此显示出本病基本证候病机为气虚血瘀;提取的五个有意义的因子显示出该病的证候分类特征,分别判别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熟内蕴

5、、肝郁脾虚和脾肾阳虚;2 ) 运用模糊C 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判别程序,采用M A T L A B 6 5 软件,建立证候判别的数学模型( 方程式) ,即为构成该证候各临床表征信息在该证候中所占的比重系数( 隶属度) 与该信息临床表现轻重程度分值的乘积之和:每一例的症状和体征分值分别代入5 个方程式,获得5 个数值,依据5 个判断值取最大值确认其主要的证型。3 5 5 例患者的判识结果与临床理性辨证的主证候符合率达6 9 0 3 7 8 9 5 。3 ) 3 5 5 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将以下8 大类共3 8 个特邀报告自变量引入模型,包括性别i 年龄;体质指

6、数;病程;C h i l d p u g h 分级:相关实验室指标:A S T ,白蛋白。球蛋白,A G ,Y 一谷氨酰转肤酶( G G T ) ,胆碱脂酶,白细胞,血小板,乳酸脱氢酶( L D f l ) - 碱性磷酸酶( A L P ) ,总胆红素( T B i L ) 胆汁酸( T B A ) ,前白蛋白( P A ) ,载脂蛋白AI ( A P O A I ) ,凝血酶原时阃( ”) ,凝血酶原活动度( P A T ) ,促凝血活酶试验( H P T ) ,血浆凝盘V 因子,血浆凝血因子,血浆凝血x 因子,C D 4 ,C D 8 ,C 1 ) 4 C 1 ) 8 。Y 球蛋白,肌酐,

7、尿素氮;B 超:脾肋间厚。肝右叶斜径门静脉的宽度。腹水;胃镜下的静脉曲张程度。S P S S 系统默认P 值的标准分别为p e = O 0 5 和p r = O 1 ,逐步引入p 值 0 0 5 的变量,来拟合6 个反应变量的回归模型。表明肝炎肝硬化各类中医证候病机与疾病的部分病理生物学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可以部分反映出证候病机的部分病理生物学基础;4 - - - - 瘀热内蕴,肝肾阴虚和湿热内蕴证对肝炎肝硬化病情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5 - - - - 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有:中药治疗比菲中药治疗预后好;肝郁脾虚型较其他证型预后好:静脉曲张程度严重,总胆红索上升,预后差。6 = 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

8、比较:A 证候积分值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总积分在中药组和非中药组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值中药组显著大于非中药组:中药组和非中药组治疗前后5个因子积分均有显著改善;中药组的肝肾阴虚和共性证候积分差值显著大于非中药组。B 证候模糊综合评判的比较:中药组治疗后显效1 3 3 3 ,有效5 0 ,无效为2 6 6 6 ,总有效率7 3 3 3 :非中药组治疗后显效1 2 1 0 ,有效4 5 7 9 ,无效为4 2 1 1 ,总有效率5 7 8 9 ;中药组的疗效优于非中药组( P = O 0 2 5 ) 。5 个证候的方程判断值在中药组和非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的降低均非常显著;以治疗前后的

9、差值进行比较,中药组显著大于非中药组( P = O 0 0 0 ) 。C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改善值中药组显著大于非中药组的有:血清A L T ,A S T 、F V 、P C I l l 、Y 一球蛋白、B U N t 中药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非中药组无显著变化的项目有:C H E 、A L B 、T B A 、L M 、珏 、肝右叶斜径及脾肋间厚;治疗后非中药组无显著改善,中药组有改善且差值显著大于非中药缎有:C h i l d 记分、G G 了、P T 、P T A 、I V C 。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间差值无显著差异的有:A L

10、P 、T B i L 、A P Q 1 、 护T 、F 、F X 、D B 。结果表明1 ) 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即气虚血旃,可能是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取效的基础;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即证候构成的复杂性、多态性。2 )证候判别方程式既适用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判识,也能用于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判定,显示“病一证一效”结合研究可较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优势。3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主证候判识可以预测该病的预后,肝郁脾虚主证候的预后较好,而瘀热内

11、蕴,湿热内蕴和肝肾阴虚主证候是肝炎肝硬化病情程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肝硬化肝硬化中医证候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 ) 中医药辨证论治是目前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治疗中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中医药治疗是影响该病预后的正性因素:与非中医药治疗组相比,中医药不仅在临床证候改善尚有显著优势。对与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C h i l d 记分的改善同样具有显著的有效性。本研究初步表明,“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是中医药幅床研究的重要而可行的思路与研究方法a 较全面、动态采集中医临床定性( 结合半定量) 的表征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综合集成,形成数学模型,输入边界条件,进行定量计算,最后得出结论,能充分显示中医药诊疗的优势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