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0143379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佳一数学暑假教案 5升6-8 生活中的平均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第第 8 讲讲 快乐暑假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暑假版,5 升 6 第 8 讲“快乐暑假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知知识识与技能与技能: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能主动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实际 问题。过过程与方法程与方法: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有机渗透对应思想。情感、情感、态态度与价度与价值观值观: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和教学重点和难难点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平均数的

2、实际问题。教学教学难难点点: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教学准教学准备备:多媒体课件、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教 学学 路路 径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方案说明方案说明一、谈话导入,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小民星期天约了几个小伙伴去池塘边玩,到了河边只 见池塘里有一个牌子:“平均水深 1.5 米!”小民想了一想, 对小伙伴说:“我的身高 1.7 米,而池塘的平均水深只有 1.5 米,去池塘里游泳不会有危险!”同学们,运用你学过的知 识,你们觉得如果小民游泳会有危险吗?你运用了什么知识?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

3、小结:是啊,平均水深 1.5 米,并不是池塘的每个 地方都是 1.5 米,有的地方小于 1.5 米,但是也有的地方水深 会大于 1.5 米啊 !因此对小民是有危险的。 下面就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去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 1,第一站,我们先来到超市的散装糖果柜,买一些糖和巧克力带着路上吃。奶糖每千克 10.3 元,水果糖每千克 8.5 元,巧克力每千克 12.5 元,把 3.5 千克奶糖,6.6 千克水果糖,4.64 千克巧克力混合成什锦糖,你知道每千克应该定价多少元吗?(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 谈话: 请同学们先读一读题目,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从题目

4、中获得的什么信息? 汇报:根据题意,我们知道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 巧克力三种糖果混合而成的! 2、 教师提问:混合后的什锦糖总价应该是什么?数量呢?要求混合后的什锦糖的定价(即单价) 课件出示解析: 三种糖的混合后的总价钱是 ;总的重量是 。 3、 学生尝试解答,分组汇报。 课件出示答案: 解:由题意可知:三种糖混合后的总价钱为:3.510.3+6.68.5+4.6412.5=150.15(元)三种糖混合后的总重量为:3.5+6.6+4.64=14.74(千克)根据“总价数量=单价”可知150.1514.7410.2(元) 答:什锦糖每千克应该定价 10.2 元。 4、 分组讨论:佳一数学

5、班强调的是协作学习,现在请大家在 小组内说一说这一题是应用了什么知识解决问题的 ?学生小组内展 开讨论.学生审题,交 流信息学生讨论发言。课件展示 具体情境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5、 汇报:应用了平均数知识。 6、 教师追问:本题中的平均数问题,具有典型的特征,其数 量关系式是什么?(尽可能多找学生的发言) 。 7、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8、 教师小结:总价数量定价(板书) ,应用求平均数的 这一公式可以帮助我们今后解决很多类型的题目. 在总价数量定价这个公式中,我们只要知道其中两 个量就能求出另一个数量,你知道另外两个变形的数量关系 式吗 ? 板书:板书:总价定价数量 定价数量

6、总价 9、 猜一猜:猜一猜:什锦糖的定价约是 10.2 元,它与奶糖、水果糖、 巧克力三种糖果的单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运用生 活常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10、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平均数都比最大的数小,而又 比最小的数大! 过渡语:大家顺利通过了第一站的测试,在讨论交流过程中 同学表现非常积极,善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帮 助同桌的同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第二站: 课件出示例题,教学例 2、我和孙红、安妮三人一共买了 8 个面包,准备平均分着吃,付钱时孙红发现自己的钱用完了,于是我拿出 5 个面包的钱,安妮拿出 3 个面包的钱,孙红这算了算,她应该拿出4 元 8 角钱,

7、那么,我和安妮应分别收回多少钱? 1、 师:请同学们一起先把题目读一下,看看题目中给了我们 哪些信息? 2、 你能动手试一试吗? 3、 学生练习时,师巡视指导,重点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 4、 教师提问:本题中 8 个面包最终是被谁吃掉的?是平均分 的吗 ?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5、 追问:安妮拿出 4 元 8 角钱,那么我和孙红各应该拿出多 少钱呢 ? 课件出示解析: 最终每个人付的钱应该是相等的;则 8 个面 包的总价钱为: 。 6、 要求学生先尝试解答,师巡视指导,重点观察学生的解题 思路。 7、 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先求出 8 个面包的总价 4.8314.4 元,再求出每个面包的单

8、价 14.481.6 元,最后求出 我和孙红个应该收回多少钱? 课件出示答案: 解:由题意可知:8 个面包的总价钱为: 34.8=14.4(元)应用这个特点 可以帮助我们 检验结果是否 正确.学生审题学生审题交流信息交流信息学生尝试解答。学生尝试解答。课件展示 具体情境要求学生 在作业本 上自主解 答,养成 良好的解 题习惯。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面包的单价为:14.48=1.8(元)我应收回的钱为:51.8-4.8=4.2(元)安妮应收回的钱为:31.8-4.8=0.6(元) 答:我和安妮应分别收回 4.2 元和 0.6 元。 8、 议一议:你们觉得本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9、 呢 ?和你的同桌说出自己的想法.变式练习变式练习如果我们三人一共买 9 个面包,平均分着吃,我拿出 5个面包的钱,安妮拿出 4 个面包的钱,孙红没付钱。吃完了,孙红应该拿出 6 元钱,那么孙红应该给我和安妮各多少钱? 比一比:这题与例题有什么区别?(学生说出:数据发 生了变化)那两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发生改变了吗 ? 试一试:应用刚才的方法独立尝试解答。 过渡:刚才大家表现的非常棒,平均数的知识应用的也 很好,下面就检验你们学的效果如何: 大胆闯关(课件出示): 3真巧!在公园又遇到两个同学,我们五人合影留念,照 6 寸底片,印 2 张价格是 2.4 元,另外还要加印让每人都有一 张,加印每张

10、 0.7 元。平均每人要付多少元?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分组汇报解题思路。 (关注本次课未回答问题的学生, 适时鼓励,让其说说解题思路) 。 生:要求平均每人要付多少元?根据数量关系:总钱 数数量平均每人要付的钱数,先算出总钱数。2、上午公园正在搞有奖猜谜活动。谜面:有四个数,从第二个数起,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小 3,已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0.5,这四个数各是多少?你能猜出谜底吗? (1)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师巡视指导,个别帮助。 (2) 、分组汇报,解题思路。 (3) 、分组评价,评出“解题之星”的同学。 课件出示解析: 四个数的和为: 。 点击下一步出示:最小的数为:

11、(82-3-6-9)4=16 (在旁边画一个大的问号,写明:你知道为什么吗?) 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一哪些收获? 和妮的同桌互相交流。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你觉得哪 些方面应该继续保持呢?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第二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路径 学生活动方案说明导入谈话: 上节课大家解决了平均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常 见问题,我们还评出了“解题之星” 同 学,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来试试一些平均数的问 题,同时我们也要看看到底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 一更加初涉的表现哦! 课件出示例题,教学例 3、我们三人决定来个登山比赛,看谁最快。安妮上山每分钟走 50 米,到达山顶后,

12、再按原路下山,下山每分钟走 75 米,想一想,安妮上山、下山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同学们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你对题中“安妮上山、下山往返一 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中的平均速度是怎么样 理解的?要求平均速度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学生展开讨论,同桌的互相交流。说明:要求出安妮往返一次的总路程和总时 间, 课件出示解析: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 4、可是题中没有告诉我们安妮上山、下山往返 一次的总路程和总时间,该怎么办啊 ? 点击下一步出示: 假设上山一次路程是 150 米. 追问:那么安妮严原路下山一次的总路程是 多少? 5、根据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要把什么先 算出来?(

13、上、下山的时间)150503 分 150752 分 6、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学生板演:150 2(3+2)60(米/分)追问:这里的2 是什么意思?可以去掉吗?验证:所求的平均数的结果要比最大的小一 些,比最小的大一些。 如果有学生提出这样算(50+75)262.5 千米对不对?教师可以把这两种解法进行一次对生:假设法适时进行数学知识的辩 论赛课件演示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比,让学生展开一次辩论,进一步加强对正确方 法的深刻的理解! 课件出示答案: 解:假设上山一次的路程为 150 米,则安妮上山所用的时间为:15050=3(分钟)安妮下山所用的时间为:15075=2(

14、分钟)所以上、下山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为:1502(3+2)=60(米/分) 答:安妮上、下山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每分钟 60 米。7、教师质疑:有的同学会想,如果这一题我们在 假设总路程的时候不假设 150 米,假设其他数据, 那么计算结果会不会发生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假设 300 米、450 米 来验证有些同学的猜想! 过渡语:通过刚才例题的联系,我们班的同 学大胆发言,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和别人不 同的想法,这就是我们佳一数学思维班的同学, 大家做的都非常棒,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挑战: 大胆闯关:1、登山比赛结束了,我们来评冠亚军。我和孙红的平均成绩是 8.5 分钟,我和安妮的平均成绩是

15、 9.5 分钟,孙红和安妮的平均成绩是 9 分钟,我们三个人各用了多长时间登到山顶?(1)学生读题,根据“我和孙红的平均成绩是 8.5 分钟”信息,你能发现什么?那么“我和安妮的平均成绩是 9.5 分钟” 、 “ 孙红和安妮的平均成绩是 9 分钟”呢 ?(2)同学们,你能根据每来两个人的登山总时间求出三人登山的总时间吗?(17+19+18)227 分追问:这里的除以 2 是 什么意思?(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 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该回家了,我刚骑了一半的路程,车就坏了,于是推车步行。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 4 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生:生:我和孙红登山总时 间:8.521

16、7 分, 我和安妮登山总时间:9.5219 分, 安妮和孙红登山总时间:9218 分致力改变中国学生数学学 习方式时 12 千米 。我从公园回到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分组汇报解题思路。 (关注本次课未回答问 题的学生,适时鼓励,让其说说解题思路) 。生:根据“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 ,课件出示解析:(动画展示整个过程。 )点击下一步出示:假设从家到公园的路程为 24 千米;再分别求出步行、骑车的时间。 24212 千米 1243 小时 12121 小 时 最后求出公园到家的平均速度:24(3+1) 6(千米/小时)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练习,说明大家对刚才 所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运用的比较扎实。下面我 们增加点难度,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