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庸:英雄武侠与自身阴影的决斗原创 2016-02-05 甄静慧 南风窗 点击上方南风窗即可订阅甄静慧 意象对话治疗师 我选择华人最热爱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纵观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及其人生脉络,能清 晰地发现:作家的心灵固然决定着他的创作,而那些被创作出来并赋予了蓬勃生命的作品, 同样会反过来对人的心灵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命运脚本的主角,而心理学家相信, 这个脚本,亦即无意识中的人生计划雏形,早在我们生命最早期便已写就,如果没有特定 因素的影响,它会推动着我们走向预定的结局 因此,心理学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方法,就是把故事视为主角的命运脚本,故事里的其他 人物,既是受邀参演脚本中特定角色的“他者”,同时亦可视为主角本人潜藏的其他人格侧 面 而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动人,在于它呈现的不仅是个体命运,更是世世代代流淌于人类 血液当中的原型性、集体性脚本内容——譬如浮士德与魔鬼那惊心动魄的交易 这当中,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是,书写这些伟大故事的作家自己,其个人命运、心理脚本的 发展,与他们创作的故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交互作用? 我选择华人最热爱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纵观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及其人生脉络,能清 晰地发现:作家的心灵固然决定着他的创作,而那些被创作出来并赋予了蓬勃生命的作品, 同样会反过来对人的心灵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非白即黑”背后的分裂性防御“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短篇《越女剑》 —这是从 1955 年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到 1972 年 9 月完成《鹿鼎记》后“封笔”,华人 最热爱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所留下的全部 15 部作品 以 17 年业余创作生涯论,不算太少;然与其高寿相比,委实不多他是个不愿安逸地躺在 已取得的成就中重复自己的人,力求每部新作都在对人性的理解上有所突破,到了再无可 超越之际,毅然封笔 正是由此,纵观这 15 部作品内容及作者本人的人生脉络,能有力地解答上述问题:作家的 心灵固然决定着他的创作,而那些被创作出来并赋予了蓬勃生命的作品,同样会反过来对 人的心灵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大侠的成长之路并非一蹴即就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处女作,据说 1955 年连载时曾轰动香港,不过大概只是因为没有 更好的对手,凭心而论,与“射雕三部曲”等后作相比,《书剑》乏善可陈大家都知道,金庸之为大师,在于从不追求故事的曲折离奇,而是将大部分心力都放在对 人性和情感的深入刻画当中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的行为模式,经常 随着时代而改变,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变动却十分缓慢。
3000 年前《诗经》中的欢悦、 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是并无重大分别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 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所以《笑傲江湖》里,政治权力的试金石下,人性的复杂和险恶被揭露得惊心动魄、淋漓尽致很多年后,也许那些刀光剑影的细节早已在记忆中变得斑驳陆离,然而说起伪君子、 野心家,你还是会立即想起岳不群和左冷禅两位“仁兄”来然而这手绝活,在《书剑恩仇录》里未见端倪 《书剑恩仇录》主角是陈家洛他有着一枚完美高富帅的所有特征:身份尊贵(乾隆皇的 同胞兄弟、红花会总舵主)、相貌英俊、谈吐风雅、谦虚有礼……黑与白、好与坏这样的 二分归类法则贯穿着全书始终:与忠肝义胆的大红花会兄弟相对的,是朝廷鹰犬这一类面 谱化的坏人,犹以大反派张召重为甚,如驴愚蠢,如猪贪婪,如狼狠毒,可谓集丑恶之大 成者—仿佛非如此不能衬托出正义来 至于杀人名医、桃花岛主这些亦正亦邪的家伙,田伯光这种可爱的“坏人”,在武侠小说史 上尚未出现,可能连金庸自己,也未想象过他们会出现 非白即黑,现在看来是《书剑恩仇录》的硬伤,然而在当时,它正是传统武侠小说最大的 特点其背后是一个集体性的心理现象—阴影的投射与分裂。
早在 2500 多年前,老子就提出阴阳统一的宇宙观;到了现代,精神分析以更直白的语言告 诉人们:在每个人内心,强与弱、善与恶、黑与白是同时存在的 然而人们只喜欢“好”而厌恶“坏”古往今来不断有圣人为世间立下规范,树立楷模;而从 小到大,父母和社会也在不停教育我们如何做“好”,好学生、好员工、好男人、好女人, 以求在各种规范与标准下受到肯定与欢迎 然而,却从来没有人能一个空间给我们,用以安放符合“好”的标准以外的一切:所谓男人 的弱小,女人的欲望,以及孩子的怨恨与悲伤…… “什么孔融让梨,我明明就是想吃大的那个啊!”——我敢说吗?我不敢,我只能腹诽,表 面还是要做谦让的好孩子如此一来我内心就发生了冲突,很痛苦 越想做好人,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这种痛苦越大,人皆如是南宋圣人朱熹号召大家“灭人 欲,存天理”,对人的本性进行强烈压抑,但据说他自己就做不到,有人检举他娶尼姑为妾, 还涉嫌与儿媳有染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那怎么办?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只好“分裂”分析心理学提出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就是“阴影” —它指的是个体不愿意成为的所有特质,这些特质被深深地压抑到潜意识里,如同潜藏在 内心的另一个黑暗的自己。
虽然这样一来,冲突暂时消失了可潜藏的阴影随时在蠢蠢欲动为了防止它有一天突然 爆发,人的潜意识会吸引和接近那些跟自己阴影相似的人,因为只有看到他们,自己内在 的阴影才可以得到一部分表达 而意识上,我们懵然不知,我们会抱怨自己为什么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奇葩,我们鄙 夷、厌恶,并且谴责他们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自我与阴影的冲突,在神话中的表现就是英雄原型与宇宙邪恶势 力(龙或其他人性化怪物)的抗争 中国的武侠小说,大抵也可以看作英雄神话的衍生或变形,它们有类似的模式:描述一个 出身寒微而富于奇迹的英雄,他早期就因各种际遇而拥有超越常人的力量,很快便战无不 胜并压倒邪恶的势力;同时他又很容易骄傲,有时会因此而失败,有时则以英雄式的牺牲 结束生命 我猜想,传统武侠小说作家大多有英雄情结受英雄原型影响的人,天生就怀有一个关于 爱与救赎的梦想,因而内心的善恶冲突远比普通人大,非刀光剑影不足以形容 回来说金庸1940 年,荷尔蒙爆棚的青春期,他在联合高中上学,学校有一个训导主任,学生们知道他一直代表国民党监视学生思想,非常讨厌他,却都只是敢怒而不敢言直到 有一天,少年金庸大笔一挥,竟模仿主任的言行,在壁报上写就一篇《阿丽丝漫游记》: “阿丽丝小姐来到东方世界的校园,见一条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吐毒舌、喷毒汁,口出 狂言恐吓学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烦了,就叫你永世不得超生……’” 讥讽效果杠杠的,“眼镜蛇”对号入座,勃然大怒,代价却是金庸被学校开除。
求学艰难的 年代,这是何其重大的挫折然而对于心怀英雄主义梦想的少年来说,这样的挫折不可能 让他们低头,3 年后,锐气不减的金庸同学又被中央政治大学开除,从小就想当外交官的 梦想就此破碎可见,《书剑恩仇录》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主角反清复明的壮志未酬,在心理意义上, 正是作者内在“英雄主题”人生脚本的初步显现而大多数武侠小说作家,其一生的作品亦 正是在这样的“英雄斗恶龙”故事中兜兜转转,无出其外—当然,除了金庸英雄原型——发现阴影 1956 年,金庸在香港商报连载他的第二部小说《碧血剑》 这个故事的写法很奇怪正经主角袁承志比陈家洛好不了多少,身份固然了不起(明末蓟 辽督师、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子),性格却刻板、内抑,俨然一个老好人加正人君子不过, 乏味的小袁同学在故事里东奔西跑,却引出了一道重口味大菜—金蛇郎君夏雪宜 夏雪宜是通过仇人的回忆出场的,那时他已经死了很久当年,作为一场灭门惨剧的幸存 者,他有着毒蛇一般隐忍而残酷的性格,象征因严重心理创伤而形成的、个性扭曲的人格 面,不择手段,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他与袁承志,对应着正与邪、善与恶、生与死,他的灭门之祸呼应着袁的杀父之仇很容 易理解,他象征着“老好人”袁承志的阴影。
《书剑恩仇录》里,投射了主角阴影的角色全部被打成了反派;可这次,金庸非但没将夏 雪宜钉上耻辱柱,更将其设定为《碧血剑》里重要程度超越袁承志的暗线主角,让小袁在 成长路上一路发掘他的人生故事 金蛇郎君死得很惨,好在临死前他的情结得到了一定化解,解药是金庸内心极其宝贵的资 源—爱 他复仇,手段极其残忍,立下“杀你家 50 人,污你家妇女 10 人,不足此数,誓不为人”的 毒誓两年里他杀了温家堡 30 多人,掳走了仇人的女儿温仪 然而,就像《美女与野兽》和《一千零一夜》的隐喻那样,善良的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 性侧面)可以疗愈受伤的杀戮者之心弱质纤纤的少女温仪居然不恨这个可怕的男人,不 仅如此,她还看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脆弱 终于,他戾气渐消,开始放下仇恨 当然他还是要死的——毕竟欠的业债太多——但死时想起温仪,惨烈却幸福最后你发现, 那么可怕的杀人狂魔,心底渴望的不过是一份爱与接纳而已 对《碧血剑》,金庸说过一句话:“书中真正的主角是袁崇焕,其次是金蛇郎君 对,真正的主角是小袁同学的老爹袁崇焕,虽然作为读者我并没有看出来而且修订《碧血剑》时,他又专门写了一篇附录《袁崇焕评传》,写得极好,比小说好看。
是的,继《书剑恩仇录》之后,袁崇焕方是金庸心中真正的英雄袁崇焕其人很有特点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按明制,领军督师只负责战略部署, 战场上本没他啥事儿然而与清兵广渠门外大战,他愣是披个甲胄冲上战场,与清兵恶斗 了 8 小时,其间中箭受伤,身上鲜血淋漓,愣是不肯走人见主帅拼成这样,明军士气前 所未有地大振,最终竟将清军劲旅阿巴泰、阿济格、思格尔 3 部尽数击溃 彼时,明朝朝野上下已经千疮百孔,面对清军虎狼之师,这样的大胜仗已经很久没有打过 了 就这样,袁崇焕没有神话主角那样强大的武力;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 军事家;性格上也有大缺点,顽固、牛脾气、不善沟通—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却成 就了毕生英雄伟业,将明朝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 他的那句著名的战场金句“叼那妈,顶硬上”(去你妈的,硬着头皮上),鼓舞着万千士卒 的同时,也裸露出了他内心的另一面,那弱小的,甚至是恐惧的一面若非力有不逮且心 存畏惧,又何须“硬着头皮”?但尽管“硬着头皮”,却又是非上不可的! 写袁崇焕,意味着金庸内心已隐然知道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人格的黑 暗面可以一直深藏于潜意识中;真正英雄却不能如此。
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不能接纳“弱小”,就会耽于追求力量,充其量成为充满破坏力的战 神;若看不到自身有着人类共有的缺点,则难免因骄傲而失败,甚或制造出新的极权和暴 政 只有当他们真正意识到阴影的存在,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阴暗面,他方能真正理解这世上 苦难深重的人们——包括他的敌人——从而明白救赎的力量并非来自于武力,而是源于爱更何况,被压抑的阴影本身就潜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君不见没有“高大全”形象束缚的金 蛇郎君英俊邪魅、放荡不羁,吸睛度远甩小袁同学九条街 所以,《碧血剑》3 主角的关系是这样的:袁承志要去发现和面对由金蛇郎君所象征的阴 影面,继而进行疗愈和整合,最终才能成为袁崇焕那样的英雄凭心而论,这 3 个人中, 写得最出彩的是夏雪宜,袁承志次之,袁崇焕并没有写好这跟金庸的才华无关,只因整 合尚未完成 而小袁同学已经很努力了把金蛇郎君的尸骨从山洞里搬出来,象征着他完成了英雄成长 的第一步,对阴影的发现和面对;随后,他深深地理解了那个因着惨痛过往而变得残酷的 男人,并继承他留下的金蛇剑,这是第二步,接纳 一个人的心灵,如果能从非白即黑的分裂,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是极大的飞跃 于是 1957 年,金庸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笔下生辉,竟似脱胎换骨,香港 一时间洛阳纸贵,读者惊为天人。
他的小说从此影响着整个华人世界南风窗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南风窗网刊登的所有署名为南风窗记者、特约撰稿人的作 品为南风窗杂志社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未经南风窗杂志社许可,不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