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96736 上传时间:2018-05-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新理念指导下重构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实践、体验、探究等各种活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的青睐与推崇。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和有趣的活动,学生们也欣欣然地参与活动中,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一些教师在活动之后感到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更难实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只是浮于表层的感知。认真审视这些教学活动不难发现,活动中有

2、相当多的只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表层活动,远远达不到活动本身所希望实现的价值追求,以至于在当前课堂上出现了种种活动偏差,影响了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综合各种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以为有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购物的“买文具”时,创设了一个购物活动情境(事先准备好货柜)。教师是这样组织活动的:(1)进行活动分工。老师请每个小组的 1、2 号同学当售货员,3、4 号同学当顾客。(2)明确购物活动要求。老师提强调学生出发前请注意:看一下货柜有什么商品,价格是多少?你想买什么?应付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当文明小顾客。(3)学生分角色活动。(4)交流:谁愿意把你

3、购买的情况介绍一下?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面上我们感到教师的教学环环相扣,但是学生在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时,对于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活动并不明白,活动规则是老师事先规定的,学生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活动,对活动规则缺乏认同感,使得学习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自发自愿的行为,这无疑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学生“为了活动而活动” ,学习的层次始终停留在表面操作的层面,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成了教师完成教学环节的操作工。2、活动偏离数学教学要求。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有趣的图形的“动手做”时,有的教师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拼图,开展多种多样的

4、动手操作活动,如拼基本图形、模仿拼图、自由想象拼图、根据故事拼图、创意拼图、小组合作拼图,各个活动的形式是学生借助七巧板拼图,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所拼的图形进行展示交流。交流展示时,教师问:你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评一评,哪一种拼得最好?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多是动手活动,外在的活动多,内在的交流少,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图形和方位的描述性交流,使得数学课上起来更像美术课。像这样使活动偏离数学教学要求课还有搭配中的学问 、 找规律等。3、数学活动缺乏探究价值。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沙实验, “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各自经过一阵忙乱探索,很快发现了圆锥

5、的体积公式。简单的倒沙实验,无序的探索过程,很快发现的体积公式,这样的探究缺乏必要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从困惑、失败到成功的实践,只是简单动手操作,这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4、教学活动没有面向全体。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以下情形:(1)忽视对全体的关注,活动是少数人参与。如,有的老师设计找朋友游戏时,只是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找朋友,其他学生在台下当观众,无法真正参与活动。还有些老师把个别问题当作普遍性问题处理。(2)忽视对部分的关注。如,小组合作学习时,忽视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交流时,忽视对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差异的关注;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缺乏敏感度,无法及时把握,

6、并加以合理利用。数学课堂上低效的活动现象远不只这些,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带有很大的主观性。针对数学课堂活动中存在这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种解决的办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设计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或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来辅助教学,从形式上吸引了学生,根据我们预设来设计得看似完美的课堂,但对于学生是否从内心深处调动他对学习的需求性却做得不大到位。在正确处理活动与发展的关系时,我们必须回归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根据这个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数学教学应该以活动为裁体

7、,以发展为核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的主动发展,以活动促发展是组织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教学表面的设计,不能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更要多从学生的学情和学生对认知的需求出发,设计一些能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在设计与组织数学活动时,多思考以下问题:(1)活动是否有意义?(2)活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3)活动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体验与发展?(4)活动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5)活动能否

8、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二、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体现数学的魅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三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一节好课。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以增加“数学味” 。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突破问题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在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实践和思维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9、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我们的同伴在数学的教学活动要体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学校对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同课异构中,我们看到个别老师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时,只是让学生懂得分米把米平均分成 10 份,所以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写成小数是零点几,厘米把米平均分成 100 份,所以几厘米就是百分之几,写成小数是零点零几。而有的教师在这里说了一句:“同学们看看这条线上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轻轻一句话,点亮了孩子们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为学生构建了数的模型。三、数学的教学活动还要体现学生全体参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时,首先应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比较均等的参与机会。其次在活动设计上,应为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留下思维、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去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当然数学课的教学活动只是从这三方面来做还远远不够,课学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评价语等方面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