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40297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不全)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命题人:林腾希审核人:林秋萍一、选择题1、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亩,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2、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 具人殉,另有 3000 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说明()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先进 B、秦国政权聚敛资源能力强C、秦国盛行落后的人

2、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3、 “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 ”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4、早于孔子 100 多年的鲁国大夫减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 (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 “妾织蒲” (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5、对井田制的解读

3、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 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C、百家争鸣的需要 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6、公元前 594 年,鲁国推行“初税亩” ,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7、 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

4、,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 “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 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8、 孟子尽心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9、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 “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5、D、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10、 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 ;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胡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11、同学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一些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 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 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 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 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12、汉武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实行盐铁官营;设平淮官、均输官贱买

6、贵卖;要求商人自报财产,对商人征财产税,鼓励告缗(检举自报财产不实者) 。这些措施主要的目的在于()A、增加政府收入 B、削弱商人经济实力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社会经济秩序1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C、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14、 “大一统”是中国

7、传统社会呈现的著名特色,秦汉时期形成,包括了地理一统、制度一统、经济一统、文化一统、思想一统。作为对古代中国“一统”思想基础的表述准确的是()A、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B、罢黜百家,表彰六经C、礼法并用,君舟民水 D、礼乐文明、仁人志士15、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门阀政治的兴起与式微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地创立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16

8、、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 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惠帝这个法令使 15 岁至 30 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 5 倍。 ”此诏令的主要目的在于( )A、增加政府收入 B、干涉民间婚嫁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提倡重农抑商17、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反映汉因循而不革”的秦汉机构职能相应的选项是( )A、典客大司农 B、监御史刺史C、太尉廷尉 D、执金吾京兆尹18、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

9、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19、 史记货殖列传序中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据此可知材料经济思想的实质是( )A、政府应该干涉经济发展 B、任由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然发展C、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D、农本商末,重农抑商20、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 “

10、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 ”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 ”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C、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21、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 ,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控制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

11、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2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家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B、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23、 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南朝( )A、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商品交易出现钱货杂用C、经济区域分工明显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发达24、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

12、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25、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 、 “典计” “衣食客”等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体26、 “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

13、一最低之水平。” (钱穆国史大纲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 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27、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 452 年) ,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何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 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28、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 年)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 ”这段

14、记述能够反应当时在邺下地区( )A、妇女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B、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C、商品经济的繁荣致风气开放 D、因战乱动荡导致妇女地位上升29、 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 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 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30、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31、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32、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商业现象,可能在唐代出现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