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38409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化一中新化一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题总分:总分:150150 分分 时间: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命题:刘香梅命题:刘香梅 审题:邓卓审题:邓卓温馨提示:本卷共四大题 22 小题,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第卷 阅读题(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

2、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 。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 ,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 ,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

3、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

4、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 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

5、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

6、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 (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 ,有删改)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 ,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

7、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 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3根据原文的内容,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 ,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B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C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 ,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

9、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 ,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 “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那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的主持

10、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 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

11、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 ,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

12、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材料二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 见字如面 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 ,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13、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 ,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 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 ,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 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14、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材料三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此前,中新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4.下列针对上

15、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 分)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有褒有贬,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多贬低,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 分)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

16、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 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D “高而不冷” 、 “流量们霸屏” 、 “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及作者的立场不同。6.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5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14 分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