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37417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2018年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 I I 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126126 分)分)二、选择题:本题共二、选择题:本题共 8 8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6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414l8l8 题只有题只有一项符合题自要求,第一项符合题自要求,第 191921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分,选对但不全的得得 3 3 分,有选错的得分,有选错的得 0 0 分。分。14如图甲所示,用频率为 v0的光照射某种金属发事光电效应,测出光电流 i 随电压 U 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为带电荷

2、量为 e。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入射光越强,光电子的能量越高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hv0C该金属的逸出功为 hv0eUCD用频率为的光照射该金属时不可能发生光电效应heUC15汽车以某一初速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 1s 内行驶了 1m,第 2s 内行驶了 2m,则汽车第 3s 内的平均速度为A2m/sB3m/sC4m/sD5m/s16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固定的半圆弧轨道两端点 M、N 连线水平,将一轻质小环套在轨道上,一细线穿过轻环,一端系在 M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 m 的小球,不计所有摩擦,重力加速度为 g,小球恰好静止在图示位置,下列说法疋确的是A轨道对轻环的支持力大小为 mgB细线

3、对 M 点的拉力大小为23mgC细线对轻环的作用力大小为23mgDN 点和轻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3017中国将建由 156 颗卫星组成的天基互联网,建成后 WiFi 信号覆盖全球。假设这些卫星中有一颗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1.1R(R 为地球的半径) ,已知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v,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g,则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可表示为A1.1 B C DgR1 . 1 gR1 . 11 . 121 . 1vR1 . 12 . 2vR18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所在平面互相垂直的导体圆环 P、Q 中间用绝缘细线连接,通过另一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当 P

4、、Q 中同时通有图示方向的恒定电流时,关于两线圈的转动(从上向下看)以及细线中张力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 顺时针转动,Q 逆时针转动,转动时 P 与天花板连接的细线张力不变BP 逆时针转动,Q 顺时针转动,转动时两细线张力均不变CP、Q 均不动,P 与天花板连接的细线和与 Q 连接的细线张力均增大DP 不动,Q 逆时针转动,转动时 P、Q 间细线张力不变19一台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 5:1,原线圈接入电压的瞬时值表达式为220sin100t(V)的正弦交流电,一个阻值 R100 的电阻接在副线圈上,如图所示。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

5、 44VB电流表的示数为 0.062AC通过电阻 R 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 50 次D电阻 R 消耗的功率为 9.68W20如图所示,在竖直平两内的 xOy 坐标系中分布着与水平方向成 30角的匀强电场,将一质量为 0.1kg、带电荷量为0.02C 的小球以某一初速度从原点 O 竖直向上抛出,它的轨迹恰好满足抛物线方程 y2x。已知 P 点为轨迹与直线方程 yx 的交点,重力加速度g10m/s2,则A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100N/CB小球初速度的大小为 5m/s3C小球通过 P 点时的动能为J435D小球从 O 点运动到 P 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减少J321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圆弧轨道 AB 与水平

6、轨道 BC 相切连接。一质量为 m 的小物体由41静止开始从顶端 A 沿圆弧轨道滑下,最后停止于水平轨道的 C 处,已知 BCR(R 为圆弧轨道半径) ,小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用力 F 将该小物体从 C 处缓慢拉回圆弧轨道的顶端 A,拉力 F 的方向始终与小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重力加速度为 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从 A 点下滑到 B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mgR(1)B拉力 F 做的功等于 mgR(1)C物体先后两次经过 B 点时对 B 点的压力大小之比为 3:1D物体从 B 点到 C 点过程中在 BC 中点的速度大小等于gR第第 IIII 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共共

7、 174174 分)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222 题题3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须作答。第 3333 题题38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一)必考题:共 129129 分。分。22 (6 分)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光滑小钢球从电磁铁下边缘自由下落,经过正下方的光电门时,毫秒计时器能记录下小球的挡光时间。(1)图乙为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的示意图,小球的直径 d_mm。(2)在某次测量中,测得小球通过

8、光电门的时间为 t,小球下落高度为 h,则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可表示为 g (用 d、h、t 等物理量表示) 。(3)若小球下落经过光电门时,球心偏离光电门的细光束,则加速度的测量结果_(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 。23 (9 分)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1)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接入电路中的金属丝的有效长度为 ,再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l直径 D,某次测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则这次螺旋测微器的示数 D_mm。(2)为了合理选择实验方案和器材,使用欧姆挡先粗测接入电路的金属丝的阻值 R。先用“10”挡,调零后测量时发现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应改用 (选填“1”或“1

9、00” )挡,改用后测量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该金属丝的阻值 R 。(3)为了精确地测量金属丝的阻值,同学们准备了如下器材:电源(电动势为 6V,内阻不计)电压表 V(量程 6V,内阻约为 3k)电流表(量程 10mA,内阻约为 1)电流表(量程 100mA,内阻约为 0.2)待测金属丝 R滑动变阻器 R1(总阻值 10)开关及导线若干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 (选填器材前的序号)(4)请在图丙虚线框中将实验电路图补充完整,并标上相应的器材符号。(5)某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为 I,电压表的示数为 U,则该金属的电阻率可表示为 (用 D、 、U、I 等物理量表示)l24 (12 分)如图所

10、示,质量 M9kg 的小车 A 以大小 v08m/s 的速度沿光滑水平面匀速运动,小车左端固定的支架光滑水平台上放置质量 m1kg 的小球 B(可看做质点) ,小球距离车面 H0.8m。某一时刻,小车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质量 m06kg 的物块 C 发生碰撞并粘连在一起(碰撞时间可忽略) ,此后,小球刚好落入小车右端固定的砂桶中(小桶的尺寸可忽略) ,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 g10m/s2。求:(1)小车的最终速度的大小 v;(2)初始时小球与砂桶的水平距离x。25 (20 分)如图所示,xOy 坐标系中,在 y00) 12( qymv(2)粒子相邻两次从电场进入磁场时沿 x 轴前进的距离x

11、2xr4y0r22其中初始位置为(2y0,0) (2 分)又因为粒子不能射出边界:yy0,所以,即 0r(2)y0 (1 分)0) 122(yr 2所以有(62)y0 x4y0(1 分)2粒子通过 P 点,回旋次数 n(1 分xyy 00250则,即 12n15.1(1 分)0000 )226(48 448yynyyn 为整数,只能取 n13、n14 和 n15(1 分) ,n13 时,(1 分)00 213 qymvB n14 时,(1 分)00 27 qymvB n15 时,(1 分)00 25 qymvB 33 (1)ADE(5 分)(2解:初始时封闭气体的压强 (1 分)Smgpp01

12、水平放置时封闭气体的压强 p2p0由理想气体方程可得:(2 分)lSpSlp201解得 (1 分)SplSpmgl000)(当环境温度降为时,有:3T(2 分)2312 TSl TSl其中 T1T,T2,31Tll 2得(1 分)33ll 当玻璃管向左以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时有:(p0p3)Sm (1 分)p3l4p0l3 (1 分)解得: (1 分0 00 4)(3lmaSpmgSpl34物理选修 34(1)负(1 分) 0.1(2 分) 60(2 分)(2解:光路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2 分) 225 . 122sin (1 分) 2222sin hi (1 分)nisinsin解得:hm (2 分)38设鱼饵深度为 h1时,在 Q 点发生全反射,即在水面 PQ 上方无论如何也看不到鱼饵,由几何关系可得:(2 分)nh12222 1 解得: (2 分)mh37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