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36752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a) word版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邯郸市一中邯郸市一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学年 3 3 月月考月月考 A A 卷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4040 题,每题题,每题 1.51.5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1. 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A.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舍生而取义者矣”D. “教亦多术矣”【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周王权力弱小,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A 项反映了“王”的称谓被滥用,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A 项正确。B、C

2、、D 三项不符合题意。2.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 。下列人物“言” 、 “事”对应正确的是选项人物言论事件A秦始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魏孝文帝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迁都洛阳C唐太宗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开创三省六部制D明太祖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建立内阁制度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是强调分封制弊端,为此秦朝采取郡县制,故 A项错误;“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说明孝文帝想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为此迁都洛阳,故 B 项正确;开创三省六部制是隋朝,不是唐

3、太宗,故 C 项错误;建立内阁制度是明成祖时期,故 D 项错误。3. 汉武帝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由此可见汉代孝廉察举制A. 员额分配的变化,有利于边远地区的人才选拔B. 在人才选拔的对象上,对普通民众逐步倾斜C. “孝” “廉”标准不易掌握,实际操作难度大D. 是为政以德理念的实际运用,体现公正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与汉和帝时期地区人

4、才选拔员额分配的变化,可知其体现出了有利于边远地区人才的选拔,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对象的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关于人才选拔标准的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对察举制的评价,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是解题的关键。4. 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5、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 郡县制B. 郡国并行制C. 三省六部制D. 内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 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5. 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种官职, “既有

6、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这一官职是A. 郡太守B. 州刺史C. 州知州D. 节度使【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点评:本题的要领在于理解题意,与所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的知识相结合。6. 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 ,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 。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B. 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C. 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D. 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答案】A【解析】材料中重大的案件实行“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 ,

7、其目的是防止一个部门独断,这有利于司法制度的完善,故 A 项正确;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很难实现司法的公正性,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审理的汇合,并不是司法分权,故 C 项错误;君主干预司法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7.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 宰相权力的扩大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 项正确;A 项与此相悖,排除;BD 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8.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该史实说明A. 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B. 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C. 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D. 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答案】D【解析】皇帝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是由于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皇帝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不能反映朝廷议决效

9、率的提高,排除 A 项;明朝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但材料不是反映这一主题,排除 B 项;从最终结果来看,廷议制度未能确保公正法治,排除 C 项。点睛:教材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是总体趋势,也有例外的情况。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情况,本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9. 从灭南宋之后湖广、江西、江淮、陕西数省的辖区均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其治所均在与京师最近的水陆交通线上,也不难窥见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 战略地位的相当重要B.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C. 实现了地方高度自治D. 削弱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答案】B【解析】材料中“行省

10、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接壤” , “行省代中央分镇方面之职能是相当突出的”等信息判断 B 项正确。A、C、D 没有反映材料的思想。10. 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A. 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D. 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答案】B【解析】总督的职责是“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 ,显然这一官职的设置对于提高地方效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故 B 正确;

11、材料总督目的是协调关系,不是约束官员贪污,故 A 和错误;总督不干涉地方三司的权力,故 C 错误。11. 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A. 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地方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说明皇帝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选项正确;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不一定是反映地方官僚腐败的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

12、,故 B 选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会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这一题眼,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应该明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对基本矛盾。12. “牛背当年暖似衣,饥寒永在耳边提。大开黎庶通天路,剥尽人间狼子皮。 ”此诗描写了中国古代某朝皇帝的经历。为巩固专制统治,他采取的措施有A. 废除丞相制度B. 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 建立内阁制度D. 设立三司使分宰相财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明太

13、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当过放牛娃,也当过和尚,他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根据所学知识,B 项是清朝建立的;C 项是明成祖建立的;D 项是宋朝建立的。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废除丞相制度13. 上海县志记载:“当时划定此界,系允许外人于此界内可以随便寄居,非即将此界交与外人管理,则当时所谓开埠者,尚未至喧宾夺主,而租借二字之名词亦未成立也。”这表明租界设立之初A. 英国人在租界受到完全限制B. 英国人已经获得领事裁判权C. 租界主权仍在中国手中D. 上海尚未成为通商口岸【答案】C【解析】从材料“系允许外人于此界内可以随便寄居,非即将此界交与外人管理”中可以看出,当

14、时租界主权等仍然由中国管理,故 C 项正确,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司法方面的内容,故 B 项错误;1842 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故 D 项错误。14. 西方传教士卫三畏认为:“1865 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其被破坏的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然而,恢复的速度居民不仅恢复了旧业,而且重建了住所,整顿了贸易甚至使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复兴活力。 ”材料认为民众社会生活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A. 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B. 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C. 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D. 太平天国对地主阶级的打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

15、865 年中国所面临的形势,恢复的速度甚至时那些一贯诋毁他们的人也感到吃惊,并转而赞誉很被人瞧不起的中国文化所显示出的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导致形势恢复,故 A 正确。中外友好局面的建立,没有反映列强侵略的史实,故 B 排除。洋务运动,属于政府政策调整,故 C 排除。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15. 1834 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 “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

16、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答案】D【解析】 “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表明通过与英国的交涉,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D 正确;A 不符合材料,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卢坤并非夸大了形势的严重性,材料也无法体现卢坤的妥协性,C 错误。【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大意是:卢坤已经感受到了英国的强大,感觉到了情形的严重,并注意加强防备。16.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答案】B【解析】材料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