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027824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网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浅谈网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摘要:21 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世纪,是属于数字时代的世纪。在这个多媒体时代,语言 似乎也走上了“网络化”的道路, “火星文”、 “博客体”等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与技术有关,更与 文化有关。本文就试图从网络的角度探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字:网络 语言 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本就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播和流通的工具。而文化又是语言的基础,文化影响着话语规则、词汇意义、句子结构、文体风格等语言因素。脱离了文化,语言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相应的文化氛围中,不同的语言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表现着不一样的风格。语言是一定社

2、会环境下的语言,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观念” 。1网络语言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文化的某种变化,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谈谈网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何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出现于网络上而后又普及与现实中的特定方言。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既包括人们的自然用语,也包括技术的专用语言。2前者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和沟通所使用的语言,而后者指的是随着网络的出现与发展而派生出的与网络有关的技术语言,如机器语言、程序语言等等。狭义

3、上的网络语言指的便是人们在网络上收集、发布、交流信息是所使用的自然语言,这类语言往往先出现于网络中随后再普及到现实中,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存在,比如方言在网络中应用。这一类的网络语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本文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狭义的网络语言。二、网络语言的类型网络语言的种类很多,层出不穷,本文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网络语言类型。(一) 、数字型2抽象的数字通过一定顺序的排列便能够像文字语言那样表达一定的含义。数字型网络语言主要是通过数字的谐音加上一定顺序的组合来表达,意蕴无穷,诙谐活泼,充满乐趣。如: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喽,7

4、4741=气死气死你,56=无聊,5555=呜呜呜呜,9494=就是就是,4242=是啊是啊,7456=气死我了等等。除了应用谐音来表示含义外,还有一种数字型的网络语言是通过数字本身所代表的含义来引申出另一种意思。比如,286 是电脑 CPU 的型号,即 Intel 80286,在 1982 年推出使用。因为使用的年代较早,所以在网络语言中 286 也指某人落伍、过时等含义。再如 1775 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年,因此 1775 也代表“我要造反” 。(二) 、字母型字母型网络语言多是拼音或英文的缩写。因为电脑输入法切换的关系,人们在网络上发布或交流信息时为了便利常常懒于汉语和拼音的切换,因此

5、便产生了用字母代替文字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最初只是因为沟通的便利才得以应用,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这类字母型的语言不同于规范的拼音或者英文,而是用简单的几个字母来表达一种不复杂的含义而已。如:GG=哥哥,PLMM=漂亮美眉,RP=人品,PF=佩服,PMP=拍马屁。PK=Player kill,BTW=By the way 顺便说一下,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r 在家办公,DIY=Do it yourself 自己动手做等。(三) 、符号型符号型网络语言与象形文字有相似之处。网络的交流方式并不是面对面的,因此人们并不能见到对方的表情,有时人们觉得

6、一些简单的词语不足以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于是便用一些形象的符号来代替。这类符号都是有键盘上的特殊符号组成的,有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形象色彩。例如:O(_)O 表示开心,(_) 表示哭泣,( o )表示惊讶,=_=表示微笑,o/ 表示歡呼,#_#表示臉紅等等。(四) 、引申型引申型的网络语言有很多种。有词义引申,一般是将词语的一种意思引申为另一种意思。如“帖子”原指邀请客人的通知或写着字的小纸片,在网络用语中指在论坛上发表的文章或3电子邮件。而“楼上” 、 “楼下”则引申为“上面的帖子”或“下面的帖子”等。也有词性引申,即改变词语的原有词性而作另一种词性使用。如“我很宝贝这件东西。 ” (“宝贝”一

7、词的词性原为名词,而在这里则引申为动词使用) 。再如“有空的时候电话我。 ” (这里“电话”也引申为动词使用) ,等等。此外还有发音引申,如有将英语直接音译为汉语使用,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常见的有“伊妹儿” ,是 E-mail 的音译;“当” ,是Down 的音译,即 Download 下载的意思。还有的是利用汉语的谐音代替原有的汉字来使用,如“酱紫”=这样子, “偶”=我, “大虾”=大侠, “斑竹”=版主,“稀饭”=喜欢等等。(五)中英混合型中英混合型网络语言即在句子或词语中既有中文又有英文,甚至将中文或英文分拆开来,混合组成新的词语,其中各发各的音,各自代表自己原有的意

8、思。如:小 Case=小事一桩,B2B=B to B(指企业与企业的网上交易) ,4U=For you(为了你)等等。三、网络语言与文化(一) 、网络文化与网络语言唐泰吾斯科特在 数字化成长: 网络时代的崛起一书中曾说过:“今日的网络, 不仅结合了技术, 更连接了人类、 组织和社会。 ”3网络在作为新兴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网络不仅作为技术而存在,也作为文化而存在。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网络本就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一方面期望与对方无障碍的交流,一方面又利用网络掩饰真实的自我,在特殊的空间中进行特殊的交流。在这样一种使自己“陌生化”的虚拟空间里,人们的一

9、切行为都变得无比自由,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微乎其微,交流的过程也变得轻松起来。因此网络交流的媒介网络语言在这样的一个虚拟空间中也就演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符号,你看不到符号背后的特征,看不到符号的来源,符号的表现方式就变得多样起来。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引领时尚的独特文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兴文化层出不穷,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变得新奇且独特。网络的使用对象的年龄趋于年4轻化,这些人本就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时刻都寻求着标新立异,因此在接收、传播、交流的同时也力求创新。所以,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网络文化更是一种混合文化。互联网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网络的触角几乎触及世界的

10、每个角落。各种文化在这里聚集、分享,然后杂糅,进而再混合成新的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网络文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吸收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特点,而成为一种民族与世界相融合的混合文化。这在网络语言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引申型的网络语言和中英混合型的网络语言。(二)社会文化与网络语言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物质生活高度的丰富和发达,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按照西方后现代理论学家的观点,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现代社会,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也深入到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之中。所谓“后现代主义” ,即是反对、批判、质疑现代主义,并试图推翻现代主义的一种文化思潮。4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为权威奠定了基

11、础,整个社会可以说是权威话语的社会,因此后现代理论的学家们首先对权威话语的载体语言进行了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观念中的语言并不能让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早已规定好的,而每个人的思想和情感都有独特性,这种模式化的、权威化的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这种独特性。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也曾经说过,人生来就是被囿于“语言的” 。因此要突破语言的束缚,人们就要打破传统的、权威的语言模式,用一种全新的、自由的、不受约束的方式来表达。而互联网恰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能够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可以自由的交流,不必像现实中那样字斟句酌。它突破了传统语言的条条框框,摆脱了层

12、层束缚,也使得网络语言充分地表达了人们的独特个性。与后现代主义同时存在于当今社会的还有实用主义,即简约主义。在经历了奢华、唯美的风格后,当今社会的审美趋向越来越倾向于简洁、大方、自然的风格。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建筑、美术等艺术中,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价值取向上。在这种实用态度的驱使下,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变得简单随意,语言的使用也是如此。于是一种更加“平面化” 、 “表层化”的语言网络语5言便应运而生。这种语言通俗易懂,不需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为人们以一种完全简约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提供了可能。网络语言是科技的产物,更是文化的产物。虽然对网络语言是非的争论尚未明晰,但有一点是无可厚非的,那便

13、是网络语言的出现给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再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文化发展的投影仪。任何一种语言的出现与发展都不是凭空的,也不是毫无用处可言的,它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对文化的发展又起着一定的反作用,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网络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利避害,让网络语言能够更好的传情达意。参考文献: 1高青芝.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安徽文学,2008 年第 12 期. 2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3付晶.从文化角度探析网络交际语言的风格特征J.理论探索,2004 年 3 月. 4周卫红.论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文化内涵J.晋阳学刊, 2006 第 5 期. 5刘海燕.网络语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年第 1 版.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