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027103 上传时间:2018-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阳五中高德阳五中高 20162016 级级 4 4 月历史月考试卷月历史月考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第第 I I 卷卷 选择题选择题1. 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 “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东周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2. 韩非子功名篇:“桀为

2、天子,能制天下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 )A.礼教、仁义、感情都是不需要的 B.人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并提高威望以服人C.定法应该清楚,使得民众皆知,并以严刑重赏来执行D.君主应该具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手段和方法3. 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发展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4.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5. 先秦有思想家提出:“天下

3、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根据材料判断,该思想家认为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 )A.倡导“为政以德” B.未以“道”治国 C.推行“法无不为” D.主张“人性本恶”6.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7. 战国时期墨家曾显赫一时,其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深得人们拥护 B、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C、墨子主张选贤任能深得士人

4、拥护 D、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扩大8. 儒家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过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9.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 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世袭制度 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10. 战国时期,庄子说“人勿胜天”,而荀子不仅明确提出“人定胜天”,而且还指出“国家存亡皆与天无关,而是取决于

5、人的做法”。这说明( )A.道家缺乏精神追求 B.儒家具有人文理念 C.儒道政治要求不同 D.道家主张天人和谐11.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 记载, “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12. 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 “仁”是“天”的精神, “天”是“仁”之表象。董仲

6、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13.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 ,直接探求圣人“本意” 、经典“本义” ,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 )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14. 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 。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 “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

7、 。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主张改造理学 B重书本轻实践 C注重道统权威 D强调学术创新15. 中国古代医学有通行的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16.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 “先知而后行”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17. 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

8、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18. 余姚六仓志风俗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 。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缭农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体贴女儿。材料所涉习俗反映了( )A.“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B.“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C.“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 D.“惠帝四年春正月举民孝悌

9、力田者”19.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 ”这说明(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20.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反对迷信崇拜 C.主张学以致用 D.抨击腐朽统治21.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

10、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这一表述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A.宣扬个人英雄史观 B.抨击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人立法 D.蕴含近代民主法制的基本精神22. 顾炎武倡导分权众治的思想,“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自公卿大夫,至 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这一思想在清 朝社会中的实际作用是( )A 纠正了君主专制弊端 B.废除了君主制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强化了君权23.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

11、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24. 有学者认为,16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 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

12、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第第 IIII 卷卷 材料题材料题25. (2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37 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 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 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 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 ,他主张以 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研究 发现,就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 在的人道

13、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 的文化主轴。 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材料二 由于 19 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 为: 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 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上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 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 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2017 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3 日,中国共产党在

14、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 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 120 多个国 家,200 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 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关好世界: 政党的责任” 。媒 体报导: 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国 19 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 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共、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 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改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摘编自央视新闻的报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对 18 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

15、“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 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8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 析其产生的原因。(17 分)26.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中国西方古代甲骨文的“呷” (民) ,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 “盲其一目以为奴征” (或在人面前恭顺) ,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 “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