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784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号:2011111083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学院名称: 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名称: 学科教学(地理) 年级班别: 2011 级研究生 姓 名: 张志华 指导教师: 黄华芳 2011 年 12 月地理科学进展结课论文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古代水利工程的思考张志华张志华(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北河北 石家庄石家庄 050000)摘要:摘要: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业发达的封建中国,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中国传统水利与地理环境的联系非常紧密,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展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和效应。其中蕴含

2、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现代水利工程借鉴。关键词:关键词: 传统水利特征 环境演变 经济发展 水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水利文化价值 The thinking of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Zhangzhihua(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3、has a long history.It is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in agriculture developed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On the basic of the anci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maximize th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4、 it played a huge function and effect. Which contains harmonious thoughts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itcan be regarded as an example for our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Kay word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Environmental evolu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Water culture harmonio

5、us thoughts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Culture value of water conservancy引言:引言:中国幅员辽阔的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很大程度是农业文明的发展促成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如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修建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大部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造福后代子孙

6、。这些水利工程队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很多借鉴之处,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思想对我们后代有启示,有些学者已经在这些方面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作进一步探索。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尤其是在对黄河的治理方面,我国历代人民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完成了一些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且都是在封建大一统的思想文化观念下,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国家的统一。1中国传统水利的特征中国传统水利,是指以中国封建社会水利为代表,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从属于封建经济的古代水利形态。在

7、土地制度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前提下,它的首要特征是封建主义的国家水利。它由中央集权政府统一规划决策、投资拨款、主持操办,规模较为宏大。古代的治河防洪、运河工程、灌溉水利,不论从工程量看,从经费看,还是从调动的官民力量看,在世界史上都是最宏伟的,许多工程不愧是封建文明的象征。1.1 水利决定着农业经济的成败与封建王朝的存亡。从禹王到武帝,从隋炀帝到宋太宗,迄至康雍乾三帝,象中国君王那样亲自过问、主持水利兴役,这在世界其他各国,也是不多见的。重视农业水利成了考核中央、地方官吏的政绩的重要方面。 大唐六典明确规定每年府县派官员督察溉田, “岁终,缘其功以为考课” 。中国封建王朝都十分明确水利兴邦的

8、观念,所以从制度和管理以及礼制上都对进行了完善。1.2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封建社会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联。中国近代第一个试图用马克思学说去解释中国水利史的人是冀朝鼎,他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他阐发的正是马克思关于东方水利的观念。从他的分析中,区域水利随着基本经济区的兴衰、转移而变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种区域水利的兴衰,反过来又影响着基本经济区的形成、发展、衰败、转移。水利区域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依赖于一定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环境一一特别是气候与水系、流域环境的水利发展区域。1.3 传统水利形成了特色的水利文化。在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水利,构成了一种特型的水利文

9、化:治水者治国。从禹王开始,治水与治政始终是连在一起的。大规模渠灌体系取代井田制的沟泄工程,反映了土地制度变革。秦汉以后,水利机构官僚机器化。而防洪、水利组织往往是军事化、准军事化的,汛兵、屯田兵就是一种型式。频繁的水利活动,升华出传统水利特具有的文化意识。1.4 中国传统文化与“水”有着密切的关联。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甚,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性已人格化、哲理化了。孔子认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将人的心理与自然勾通;苟子认为“水则载舟,水则复舟” ,道出千古不灭的政理。 尚书禹贡从九州向黄

10、河中,局部的堤防,同时也水系网河相联。正是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皇才可能东临碣刻石纪功“决通川防,移去险阻” ,第一次有了统一的黄河大堤,而以堤防将黄河同定为一,一直是统一的中国治河的重要方略,延续至今。从中国传统水利的特征可以看出,水利工程以及设施的建设与自然地理特征也有联系紧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限制了人文思想对水利工程的设想。例如,中原地区的古代水文化,说到底归结到一个“土”字上。它是黄土农业文化的水文化。五行之中,中心是土,这不是偶然的,正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水利文化后于黄河发展,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它们很不同于中原水利文化,即发展水利,并不完全归结到“土地

11、”之上,而是与流通、商品经济发展联系。表现出了近海的三角洲文化的特点。农业社会经济的关键。这不仅由于是黄土农业,更因为最早的农业开发在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这一洪水不时光顾的低洼地区。中原处于干旱时期,公元前 422 至 366 年,偏涝。郑国渠的兴建,是黄土水利农业的一场革命,也有趣地成为黄土农业说的反挑战。吕不韦曾经商关东,熟知中原水利的先进,所以引进中原技术开发水利相对落后的关中。对关中来说,地貌、土质及泾河的水、沙状况,显然是郑国开渠的重要环境背景。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郑国修渠时(秦始皇元年),华北处于长达 70 年的偏旱时期。长年征战与长期枯早,驱使吕不韦加强大后方农业基地的水利灌

12、溉工程。秦国的三大水利工程,标志了封建文明生气勃勃的时代,象征着统一的需要和统一的实现。都江堰是司马错论伐蜀而后灭楚统一中国战略的必然。灵渠则成了大一统的尾声。封建主义正统的水利事业,无论是治河还是运河,还是灌溉,归根结底都是维护大一统,维护农耕经济的。在地质环境的大变动中,水利子系统在大气圈飞岩石圈飞水圈和生物圈的交叉、渗透关系中变化。中国古代水利以华北水利的为代表,它是黄土农业水利;何炳棣先生的黄十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批评了灌溉是古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中国古代水利的首要任务是防洪治河,洪水灾害是影响古代水利心的贡赋水道,反映出神圣的大一统思想,召公谏周厉王“防民之口甚,防川” ,水又以政治文

13、化形式体现出来。先秦时期丰富、深邃的水文化之例,是举不胜举的。这些思想,是延续了二干多年,以至在当代仍在发挥作用的深入人心的文化教义,也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历史上还有一个类似的两汉宇宙期,即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200 年的地象、天象、气象异常期,震灾、海浸、冰川,山崩地裂、特大水旱、河患、蝗灾、大风飞大雪严寒、瘟疫都有异常出现。不能忽视环境变迁的重大冲击振动,对水利活动、意识的作用。诚然,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天人关系的水利观、灾异观,不能不穿插“天人感应”的狭隘迷信倾向。从水利文化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集中地有三种倾向:消极无为,人与自然协调融合, “人定胜天 。古代从大禹

14、治水获得的精神力量是深远的,人们承认自然环境的巨大作用。2古代北方水利与地理环境的变迁2.1 黄河流域的环境演变与黄河水利历史的黄河流域,始终包孕着历史的政治中心,由于北方的历史、经济、政治地位,把黄河水利文化作为传统水利的典范广延到全中国。社会、经济影响黄河水利的兴衰,这是没有疑义的。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北宋至金后期、元明之际、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来沙增多,河床加积,河道演变加剧,河患高发。三次治河高潮有着深刻广泛的自然环境背景。西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还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之说。宋代“河流混浊,泥沙相半” ;河防通议中也有石水“其泥六斗之说。潘季驯更进一步述及伏秋时“以二升

15、之水,载八升之沙” 。贾让时,黎阳河段入汛“河高出民屋” ,已部分成了地上河。渤海湾岸线变迁,反映出前 2 世纪中以后,黄河淤泥质来沙加强,至公元 11 年,岸线推进约 20km。王景治河后,虽然一时水沙畅泄,又有自然湖泽淀淤,但水经述及的漯水入河受阻,沙沟水出现,尾阊段垫淤,仅百余年新河已成悬河。北宋河床也一直淤高,明清黄河有了大量的档案、专著记载,故道也完整地存在。从万历间相对固定到咸丰改道,东坝头至云梯关,淤厚 8 一 12m。说明了沉积环境变异,来沙量的相对增多。据研究,盂津至桃花峪,隋唐以前尚无明显游荡,宋金之后,游荡加剧,河床渐宽,展宽 40140。凡此种种,说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有

16、过几次振荡,唐宋以后进入一个“躁动不安时期,来水变幅加剧,来沙量增加,明清则处于其颠峰状态。黄河沙量的变化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古代水利治河工程也是根据这个现实不断改进,比如黄河大堤的加固,当黄河成为“地上河”之后尤为重要。2.2 中州陂糖水利的兴衰与环境变迁的关系陂塘水利作为楚文化农田水利的特征之一,春秋时在淮汉流域大发展。与黄河流域渠引灌溉比较,陂塘水利型式利用了亚热带气候以及下垫面地貌、土壤、水文条件。秦汉时淮汉陂塘水利迅速发展,台湾学者黄跃能在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研究中,认为汉武帝大事渠水水利,屯边、用兵,造成财政危机,转而发展陂水水利。与春秋战国相比,西汉以来中国北方的气温一直在下降,中州气候转为干燥寒凉,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文变幅加火,来沙簧增加,可引水量减小,对引水灌溉不利。淮汉陂塘水利的优势,在这种环因素冲击下,相对发挥出来。据有关研究,公元前 12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