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栱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747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栱在不同时期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栱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栱在不同时期的特点(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简述述中中国国古古代代传传统统建建筑筑中中的的斗斗栱栱在在不不同同时时期期的的特特点点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 形象。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建

2、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 ,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