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投行注定靠边站?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3998530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投行注定靠边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互联网时代:投行注定靠边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投行注定靠边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投行注定靠边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时代:投行注定靠边站?来源:全景网虽然国内投行大多缺席互联网业务,但美国投行在相关方面似乎也无多大建树。来自国信证券的一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今年 6 月初,美国纳斯达克指数 2009 年 3月以来增长了 3 倍至 5000 点左右。但历来被认为“硅谷”繁荣的关键支撑力量华尔街投行这 5 年间收入不但同比下降 20%,且从互联网企业所录得的收入极其有限。多位投行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投行长期依赖的融资事件驱动型业务模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新特征、新需求以及新趋势。国内投行亦处于这种变化中。总体而言,传统投行短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大方面:一是无法在互联网企业各成长周期中的关

2、键点找到核心需求对接点。以硅谷互联网企业为例,其成长周期大多分为孵化期、成长期和扩张期。在孵化期阶段,企业成长模式和盈利模式不明确,成长风险极大,项目和企业存活率极低。在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需求是资金额不大的启动资金,但投资人可能面临无法回收的巨大风险。进入成长期后,企业盈利模式日渐清晰,成长逻辑和估值逻辑与投行所秉承的估值体系框架较为契合,通过与投行合作、借助资本市场满足其发展资金需求的可行性逐渐增加。这一阶段也是目前传统投行服务与互联网企业需求实现对接最多的环节。在稳定扩张期中,企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企业需求痛点变化为如何能给企业带来持续不断的成长性能力。投行需要的主要手段则是通过并购、控股

3、等资本手段,不断寻找、获得、消化最前沿的技术专利、模式创新实体。此时,投行服务核心能力价值体现在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入理解和准确判断,能够在萌芽期发现具有成长价值的项目和企业。这种理解背后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和影响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深植于高技术行业生态圈中的积累和经营,这恰恰是传统投行欠缺的。第二,全球资本市场信息向创新市场信息不对称转化,金融资源向互联网企业集聚,这对传统投行展业带来了影响。事实表明,因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行业、产品的深度理解,传统投行既无法提供创新企业所需的颠覆性项目产品资源,也无法根据现有评估体系对新技术带来的新产品核心模式进行合理的定价评估,而难以深度参

4、与互联网企业界更为普遍的并购、孵化环节业务。此种新型“不对称”的存在不仅限制了传统投行展业,同时使得金融资源开始向互联网企业集中。各互联网巨头已开始从华尔街抢夺金融人才,组建了高度专业化并极具竞争力的互联网项目金融团队。目前,国内投行也面临这样的挑战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多个互联网企业开始在中金、中信挖角,金融资源显现从投行小规模流出的迹象。第三,传统投行融资业务的盈利模式受到互联网企业的巨大冲击。面对强势明星硅谷企业,传统投行议价话语权相比以往大打折扣。2012 年摩根士丹利击败高盛担任了 Facebook 的首发(IPO)主承销商,但承销佣金率仅仅为 1.1%,低于2%3%的常规水准,甚至被雅

5、虎财经评为史上最失败的大型 IPO。随着新的技术元素涌入,传统投行的市场影响力被消弱。谷歌 2004 年 IPO 时,与华尔街精品投行代表 WR Hambrecht 合作,开创了根据互联网拍卖来确定发行价的定价方式,对传统投行定价能力带来影响。美国投行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多个对接案例表明,传统投行在争夺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项目时受到行业信息鸿沟、话语权下降、金融资源流失的挑战,传统投行最具挑战性的竞争对手队伍中,目前还增加了同样坐拥庞大资源并拥有行业信息优势的硅谷巨头。在互联网时代,投行需要转向为客户提供成长性价值要素。如若投行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市场需求变化,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痛点需求已经由资金饥渴,转向了对具有高成长价值的潜力项目饥渴,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将服务指导思想由“融资项目驱动型”业务模式向“成长价值项目驱动型”转变,或将最终实现投行业务风投化的转型。除此之外,投行需要正视来自互联网企业等机构的跨界挑战,以及在高新技术行业存在的信息短板,以专业技术积累跨越科技市场信息鸿沟,提前布局获取时间、空间优势,加强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弥补信息短板。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量化项目评估体系与预判体系,借鉴互联网、特色银行与精品投行模式优化自身业务架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