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3985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浅论绘画中的崇高思想 以画作罗贯中的以画作罗贯中的父亲父亲和阿尔布雷希特和阿尔布雷希特. .丢勒的丢勒的母亲母亲为例为例摘要:摘要:文章主要运用朗吉努斯和博克的崇高思想对绘画中所体现出的崇高思想进行了论述。 以罗立中的画作父亲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画作母亲为例来展开对绘画中所体现 出的崇高思想的分析,虽然二者是平凡的父亲及母亲,但是他们也能引发我们心中的崇高 感,也能让我们从那丑陋的外表的威胁中得到心灵的缓解,进而生发崇高感。 关键词:关键词:崇高感;丑陋;平凡;震颤一总论 崇高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朗吉弩斯是其开创者。也正是朗吉弩斯首次将崇 高的概念引入美学领域,

2、并加以深入研究,形成了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崇高理论。就文艺作 品而言,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一切伟大作品共有的风格,是衡量伟大文艺作品的尺度。具 有崇高风格的文艺作品应该体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思想感情以及伟大的人格,并 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进入“狂喜”的状态,从而产生心灵的震颤,在高度的审美 愉悦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博克认为,崇高是由对什么也不到来的威胁引出的,这种威胁来自 于人认识最少却又最动人的永恒和无限。灵魂在这种威胁中感到恐惧,但是这种恐惧又和人 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所以人得以自我保存。正是生命力或心灵从这种 恐惧的张力中得到缓解,才产生了崇高感。所以博克说:“

3、在面临恐怖的对象而没有真正危险 时,这种自豪感就可以被人最清楚地看到,而且发挥最强烈的作用,因为人心经常要求把所观 照的对象的尊严和价值或多或少地移到自己身上来。 ”当我们在赏析画作父亲和母亲 时间,就可以用到朗吉努斯和博克的崇高理论来分析这两幅画作所体现出的崇高感。二 崇高理论在画作罗立中的父亲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母亲中的体现 1. 罗立中的父亲所体现出的崇高感 父 亲是著名画家罗立中的画作,父亲那饱尝人世沧桑,日晒雨淋的形象和性格,那 视觉上岩石松皮般的质感和特点鲜明的细节牵动我们多少现实历史的联想。画家抓住画面 上的几个细节:出土文物一般古老的碗,前额上滴落在碗中的汗珠,一支强夹在左耳

4、轮的圆珠 笔,一片金黄的背景等等。展开了“父亲”维艰命运的联想和思考;我们为土地流血流汗, 终于成了土地主人的“父亲” ,多少年来是名符其实的土地的主人吗?收获黄金的田野也曾 收获过灾难,种植粮油的土地 也曾种过饥荒。 “有淮数得清你死过多少次!”曾几何时, 不会说话的星星照旧活着,会说话的人却 倒下了。某些人为的灾难,某些变幻莫测的风云, 使我们的“父 亲”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谁都记得放“高产巨星”的年月,把“漫坡地撕 成大寨田”的年月,从我们“父亲”碗中夺走了维系生命的最后一粒食粮。画家以深沉的 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 的形象。多少人

5、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古铜色的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似的皱 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 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因为 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 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王光明, 1994)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 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 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

6、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 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 的关注,激起广大观众的共鸣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 生活充满希望、期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 凡而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出 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 农民的父亲,而是中国经

7、历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 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 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说父亲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它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社会学价值、伦理学价值。 父亲更象一座纪念碑,屹立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心中。 博克认为,崇高是由对什么也不到来的威胁引出的,这种威胁来自于人认识最少却又最动 人的永恒和无限。灵魂在这种威胁中感到恐惧,但是这种恐惧又和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不 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所以人得以自我保存。正是生命力或心灵从这种恐惧的张力中得到缓解, 才产生了崇高感。所

8、以博克说:“在面临恐怖的对象而没有真正危险时,这种自豪感就可以被 人最清楚地看到,而且发挥最强烈的作用,因为人心经常要求把所观照的对象的尊严和价值或 多或少地移到自己身上来。 ” (杨家友,2007)父亲的遭遇是能让观察者产生恐惧之情以及 随之而来的威胁感,在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当人们站在这样一幅肖像面 前时,不禁会想起时代的悲惨性,让人们不得不不寒而栗。随之,灵魂在这种威胁中感到 了恐惧,但是又因为人们和这种威胁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所以实际上那些悲惨的境遇并 没有真正的发生在人们身上,所以人得以自我保存。也正是由于观看者没有真正经历父亲 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一切,他们的生命力或者

9、心灵才真正从那种威胁中舒缓过来,从那种 恐惧的张力中得到缓解,进而才产生了崇高感。 父亲这幅画作也才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一切伟大作品共有的风格,是衡量伟大文艺作品的尺度。具有崇 高风格的文艺作品应该体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思想感情以及伟大的人格,并能产 生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进入“狂喜”的状态,从而产生心灵的震颤,在高度的审美愉悦 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贾辉,2007) 。观赏完父亲这幅画作后,从父亲那饱经风霜的面 庞我们可以推断出父亲在生活所经历的一些磨难。这个是父亲的那些经历激起了我们心中 的的敬畏感,让我们不得不拜倒在着伟大的平凡人物下,他让我们的心灵震颤,让我不得

10、不为我们这位平凡的父亲感到自豪,让我们不得不为者这幅画作的作家而自豪。2.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母亲所体现出的崇高感母亲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丢勒的作品,初看时, “那幅描绘一个操劳积虑的老人 的真实画稿,可能会使我们震惊,使我们厌恶。然而只要我们同最初的厌恶感斗争,我们 就会得到丰厚的报酬,因为丢勒极为真挚的素描是一件伟大的作品。事实上,我们会很快 发现,一幅画的美并不在于其描绘的实体对象的美。 ” (贡布里希论艺术与艺术家 )这段 话是提醒欣赏者注意作品中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对母亲的崇敬之意。这幅木炭素描 母亲肖像是此类肖像素描中最富感情的作品。丢勒怀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用简率的 炭条,

11、正确地勾勒出年迈多病的老母亲形象。她已风烛残年,历尽苦难,备受风霜的侵蚀, 脸上留下了许多生活的印痕。她那隆起的颧骨,布满皱纹的前额、稍鼓的眼珠、尖长的鼻 梁和薄而紧闭的嘴唇,这一切细节是画家真挚的感情流露,由于岁月的磨损,老人的脸庞 不仅消瘦,还暴起了道道青筋,唯有一对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丢勒的炭笔素描特点是粗犷, 简率。他没有在老人脸上加更多阴影,只在颈项外加重了阴影的色调,使脸形更加突出。运线的轻重缓急极有分寸,而且比较洗炼,肖像的神态仅仅几笔便跃然于画纸上。第一次 看到这张画的人可能都会吓一跳。这张画很恐怖,甚至让人厌恶。我们喜欢从画面上看到 在现实中爱看的东西。而大多数画家记录的也是这

12、些美的东西,象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我 们对母亲充满了尊敬和真挚的爱,如果不看注解,更没有人会相信这幅肖像的就是作者的 母亲。但是这幅题材平淡的素描却栩栩如生,越看越喜欢。作者表现的是母亲饱经忧患的 桑榆晚景,鼓突的双眼,紧抿的嘴,突出的颧骨和满脸的皱纹。没作者抛开了我们习惯性 的审美标准,而将一个很普通的人物形象画得如此丝丝入扣,让人不得不佩服和敬仰。同样,我们可以运用博克的崇高理论来进一步分析母亲。这张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恐怖,甚至让人厌恶。但是这幅画作表现的是母亲饱经忧患的桑榆晚景,鼓突的双眼,紧 抿的嘴,突出的颧骨和满脸的皱纹,这是一位平凡母亲的形象。我们首先从画作中感受到 一种受威胁的感

13、觉,因为母亲那丑陋的外表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恐惧感。然而,在这张 丑陋的外表背后有掩埋着多少人生的辛酸。崇高是由对什么也不到来的威胁引出的,这种威 胁来自于人认识最少却又最动人的永恒和无限。灵魂在这种威胁中感到恐惧,但是这种恐惧 又和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所以人得以自我保存。正是生命力或心 灵从这种恐惧的张力中得到缓解,才产生了崇高感。所以博克说:“在面临恐怖的对象而没 有真正危险时,这种自豪感就可以被人最清楚地看到,而且发挥最强烈的作用,因为人心经常 要求把所观照的对象的尊严和价值或多或少地移到自己身上来。根据博克的这个理论,我 们可以体会到画作的这种崇高感,让我们感受到

14、母亲的伟大,一位平凡母亲的伟大。再者, 朗吉努斯认为,具有崇高风格的文艺作品应该体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思想感情以 及伟大的人格,并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进入“狂喜”的状态,从而产生心灵的震 颤,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我们观赏母亲这幅画作的时候,我们 会为这幅画而震颤,不是因为母亲的丑陋的外表,而是因为她那外表背后所经历的人生的 沧桑。母亲在艰难的生活的磨砺下,依然勇敢坚强地存活下来,与生活的种种磨难做着坚 强地斗争,她那鼓突的双眼,紧抿的嘴,突出的颧骨和满脸的皱纹就是很好的见证。正是 在这种强烈感染力的推动下,我们才产生对母亲的敬畏之情,进而生发出对作品的崇高情 感。

15、三总结崇高并不仅仅体现在伟大的作品或者高尚的人及英雄人物身上,或者是壮美的山川景色 上,它也能在绘画中体现出来,并且体现在像父亲和母亲这样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两幅作 品的作者并没有把对父亲、母亲的崇敬之意表现为形象的美化、理想化,反而突现了父母 亲的丑陋之处,这并没有让欣赏者感到丑,反而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敬意,对父母辛苦操 劳的崇高之情。在崇高中,它的感受看来并不如此简单或者直接。崇高感中看来确有两个 方面或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受挫或阻碍,或者甚至惊呆,可能甚至是拒绝或者被威胁 的感觉。我们可以用消极阶段这个方便也有力的词来称呼它。它是崇高的本质。 接着可能是一瞬间,也可能是逐渐地而来的,是另

16、一个阶段:一个力量的反 作用,一个自我扩张的突然涌现,或者一个升腾提高,或者是要勇敢地承受自我受挫而产 生的感觉,或者,甚至是要除去,要超越一切阻碍和限制的感觉。从这点出发,我们就能 更好地理解画作父亲和母亲所体现出的崇高感,进而让我们心中不觉得生发出一 种对平凡人物的敬畏与自豪感。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王光明,读罗立中的油画父亲J,China Academy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 2.杨家友,余志平, 论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 60 卷 第 4 期,2007 年 7 月. 3.贾辉,蒋皓, 朗吉弩斯与崇高美的发端J, 景德镇高专学报, 第 22 卷第 1 期, 2007 年 3 月. 4.朗吉弩斯.论崇高A,章安祺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 34. 5.朗吉弩斯.论崇高A,章安祺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