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焦剂的基本知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8372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焦剂的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防焦剂的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防焦剂的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防焦剂的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防焦剂的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防焦剂的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焦剂的基本知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防焦剂的基本知识(一)橡胶加工与防焦剂胶料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因受热的作用会发生早期硫化(交联)并失去流动性 和再加工的能力,这就是焦烧现象。胶料的焦烧是橡胶加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在现代特征的高温、快速、高效加工工艺中和配用容易引起焦烧的配合剂 (如补强树脂、间甲白体系黏合剂、细粒子炭黑等) ,焦烧问题更容易发生。焦烧 可以通过调整硫化体系解决,但要小心引起胶料性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冷却来改善 胶料贮存或加工条件,但需要复杂的装备。现在广泛认为,配用防焦剂是最为简单 易行的防止焦烧的方法。因此,防焦剂成为橡胶加工安全的一个重要操作助剂。(二)防焦剂的品类与性能可以用作橡胶防焦剂的化学品

2、有三类,即有机酸类、亚硝基化合物类和次磺酰 胺类。 (1)有机酸类 如水杨酸、安息香酸、邻乙酸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酐。此类化学 品防焦能力弱,对促进剂品种选择性大,会降低硫化速度和硫化胶性能,对皮肤有 刺激作用。其中较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酐,可以用于浅色橡胶制品,而且仅对碱性 促进剂 DPG、MBT 促进剂有效,对 NOBS、TMTD 无效。 (2) 亚硝基化合物类 N-亚硝基二苯胺、N-亚硝基-苯基-萘胺、N-亚硝基- 2,2,4-三甲基-1,2-二氢喹啉聚合物。其中常用的是 N-亚硝基二苯胺(NDPA) 。 与有机酸不同,该类防焦剂对常用的噻唑类和次磺酰胺类促进剂都有较好的防焦作 用。 (3)

3、 次磺酰胺类防焦剂 是含有 S-N 键合的一系列化合物,分子结构通式如下:R1 R2 NSR3随 R 基不同可以获得不同性能的防焦剂。其中商品 CTP 或 PVI 是最优异的防焦剂。任何防焦剂都应当符合橡胶加工性能要求,即具有优良的防焦性能;对不同促 进剂和焦种选择性小;对其他配合剂不敏感;对胶料的硫化特性和硫化胶性能无不 良影响;贮存稳定和操作性能好;不结块,不飞扬,易分散,不喷霜;符合工艺安 全和卫生要求。(三)防焦剂 CTP 的防焦机理防焦剂 CTP 也称 PVI,学名 N-环己基硫代酞酰胺,是公认的最优秀防焦剂。 CTP 对次磺酰胺促进剂防焦作用特别有效,其效果与添加量几乎成直线关系,

4、其防 焦机理如下。 在无 CTP 的次磺酰胺胶料中,首先是次磺酰胺与硫慢慢地生成次磺酰胺多硫化 物 I,这也是次磺酰胺促进剂迟效性的特点。 N 慢 N+ S8 S NR2 Sx NR2 S S(I)待次磺酰胺多硫化物 I 一旦生成,便快速转化成噻唑多硫化物 II,并生成橡 胶的活性噻唑多硫化物 III 和多硫化物 IV:快I+M DM+HNR2快 DM+S8 快 N N NSx S S(II)NRub SxS I+II+Ru (III)RubSx NRx(IV) 最后由橡胶的活性多硫化物III和IV完成硫化胶网络结构:III+IV+RubRubSxRub+M+HNR2 可以看出,交联反应中的促

5、进剂 M 会快速重复进行多硫化物的生成反应,起到自动催 化作用。这也是次磺酰胺促进剂得慢性迟效作用完成后会进入快速硫化得特点。当次磺酰胺胶料中配加有防焦剂 CTP 时,首先进行的是 CTP 的消耗反应, “捕捉”促 进剂 M 分子,生成 CDB(环己基二硫代苯并噻唑) ,从而阻止了 M 生成噻唑多硫化物 I 和 II 的作用,即阻止了橡胶过早发生交联反应:ON C CTP+M Sx S + NH S CO待 CTP 消耗完后,在体系中才开始产生促进剂 M 含量的积累,同时 CDB 也释放 M,继而发生由 M 促进的橡胶交联反应。所以 CTP 的作用是迟延了交联前的橡胶多硫化物自 由基的生成,达

6、到了迟延硫化作用的防焦目的。(四)防焦剂防焦剂 N-环己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N-(cyclo hexylthio)phthalimide CA 登录号 17796826 其他名称 焦烧迟延剂;早期硫化阻止剂;防焦剂 CTP;防焦剂 PVIOC 结构式 N SCO物化性质 浅黄褐色结晶。从正庚烷中重结晶的产品为白色晶体。溶于丙酮、苯、甲 苯、乙醚和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可溶于热的四氯化碳、乙醇和庚烷。贮存时应避免过高 后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可燃,低毒。 制造方法 将环己烷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环己烷。再用硫进行硫化制得氯硫代环己 烷。最后用邻苯二甲酰亚胺与氯硫代环己烷在吸酸剂存在下反应制得产品。2 +

7、 2HCl 2 Cl + H2Cl + S S ClO OC 吸酸剂 CNH + Cl S N N S C CO O主要技术指标(橡胶用防焦剂)指标 数值 指标 数值相对密度 1.251.35 甲苯不溶物/% 2.0加热减量/% 0.5 熔点/ 90灰分/% 0.5应用方法 CTP 广泛应用于可用硫磺硫化的弹性体,与各种通用促进剂并用都有良好的 防焦效果。配用 CTP,无论是开放或高温快速密炼,均可以采用一段混炼工艺而有效阻止 焦烧。可以与促进剂 M、DM、TMTD 和有效或半有效硫化体系并用改善胶料性能。可以 提高压延和压出的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橡胶与镀黄铜钢丝的粘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 用

8、型橡胶以及包括丁腈橡胶、乙丙或三元乙丙橡胶、丁基橡胶和氯丁橡胶等特种橡胶。 CTP 的活性:CTP 是理想的高活性防焦剂。在 100 份橡胶中添加 0.10.4 份就可以大 幅度提高胶料的加工安全性。这种防焦剂活性可以从 100 份天然/2.5 份硫磺/0.6 份促进剂 NS 的胶料按 CTP 用量与门尼值的关系图 4-3(a)和硫化特性图 4-3(b)看到。即配用 0.10.3 份 CTP,除了可以提高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外,对硫化速度(硫化时间)和最终硫化 模量并无显著影响。相反若用其他类型防焦剂,通常会降低硫化速率而增加硫化时间。A B C D A B C D CTP CTP 0.1 0.2

9、 0.3 0.40 20 40 60 80 0 10 20 30 40时间/min(a)图 4-3 CTP 用量与门尼粘度(a)和硫化特性(b)的关系 CTP 的配用量和加工温度的可预见性:只要配用防焦剂 CTP,可以根据橡胶制品需要 设计不同加工温度,这被称为 CTP 配用量和加工温度的可预见性。图 4-4 表明 CTP 与三种 不同次磺酰胺促进剂配用时,其用量与门尼焦烧值均成线性关系。因此利用这种线性函数 关系,想要从既定的加工安全性提高到另一个安全性,只要确定配用所需的 CTP 的准确用 量即可。此外还可以预见最佳加工温度和安全性。图 4-5 表明加工温度和 CTP 在配方中的 效应。因

10、为 CTP 不像其他防焦剂,它在正常加工过程中和硫化温度内,不会发生分解,利 用其防焦效能中分子结构的不变性及其线性关系,可以做到其用量对加工温度及安全性的 依从性的预测。图 4-5 中实线代表丁苯胶料中未加 CTP,虚线代表加 0.25 份 CTP。从实线 A 点(横坐标 135,纵坐标 10mim) ,其加工安全值(T2)约 20mim。因此,在同一另工 温度时,配方中含有 CTP 的安全性增加了一倍。同样,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加工安全值 (T210mim)增加产量,那就可以从 A 点划一平行线与虚线交于 C 点,相当于 145, 即是说,可经将加工温度从 135提高到 145时具有同样的安全

11、性,但产量可以增加。1006080 NOBS 40 260 NS 20 B40 CZ 10 C A 1300 0.0 0.1 0.2 0.3 0.4 0.5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10CTP 配合量/份 温度/图 4-4 CTP 的配合量与门尼 图 4-5 硫化温度与加工焦烧值的线性关系 安全性的预测一般说来,橡胶加工的安全性与 CTP 用量成线性关系,其直线的斜率位置取决于配方 中的成分,如弹性体种类、促进剂、硫化剂、填充剂的类型和用量等。CTP 可以适用于所 有可用硫磺硫化的橡胶和几乎所有促进剂。但是,对于配用过氧化物、树脂或金属氧化物 的硫化体系无效,而且一般

12、不用于胶乳配方中。CTP 对次磺酰胺/硫磺硫化体系防焦剂效用 最佳,其效果次序如下:天然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氯丁橡胶。CTP 在含秋兰姆类、硫代氨 基甲酸类促进剂的硫化体系中,效用较低。CTP 的防焦效果与硫黄用关系密切,通常用量 1.53.0 份时最佳。CTP 用量通常为 0.10.45 份范围内,对硫化胶的模量、弹性、蠕变、 永久变形、热量贮存、磨耗、抗油溶胀等性能均无影响,对橡胶与化纤织物或钢丝黏合也 无不良影响。如果用量超过 0.45 份时,要注意硫化后的模量,可能略有下降,并对压缩变 形、生热、弹性、蠕变也有一定影响。发生这种问题后的补救办法是稍许增加硫磺用量 (增加量为 CTP 用量的 40%)或增加促进剂用量(增加量为 CTP 用量的 20%),这样可以 使模量得到调整。本品使的色制品轻微变色,不适用于的色或浅色制品。有低毒,避免用 于与食物接触的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