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8117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与整治划直和整改大运河的关键工程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就是修通京、 津地区的河道,以直达大都。在漫长的运河通道上,各段地势高下等等不一,因而,出于 利用、调节水源的需要,必须建立、改善坝闸体制,元代在这些方面做了一定贡献或有益 的尝试。 旧运河的残破旧运河的残破 按隋唐以来的惯例,北上船只入淮后,应向西南达盱眙,再折向西北,由通济水(汴 水)抵开封。然而,宋、金之际,黄河屡次于河南决口,下游剧烈变迁,形成所谓黄河 “夺淮入海”的局面:宋时汴水于开封西北的汴口入黄河,黄河则由此折向东北,从山东 入海。改道了的金代黄河走向是,从河阴(今

2、河南荥阳东北)附近转东北入河南汲县,东 向入山东西境后,折向东南,经江苏徐州、宿迁、泗阳、清江,东向入海。到了元代,河 南与山东之间的一段黄河进一步南移:从河阴向东,历开封北,转向东南,经河南杞县后 达徐州(下与金代同) 。 “夺淮入海”的交结点在今清江市之北;元初漕粮经达的所谓“中 滦旱站” ,经黄河南移后,正处于黄河北岸。这是宋、金、蒙元之际河道的重要变化之一。河道的另一重要变迁是汴水的湮涸。宋、金、蒙元之际,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漕渠亦遭厄运。北宋徽、钦二宗时期,运 河已逐渐失去原有作用;靖康年间,金人南下,汴京被围,漕运中绝,汴水“堤岸失防, 汴流久绝” , “塞久不合,干涸月余”。金与

3、南宋中分南北达数十年,隋唐以来的大运河 被拦腰切断,这样,到乾道年间,南宋使臣北上,沿途见旧汴水“河益堙塞,几与岸平, 车马皆在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 “汴河底多种麦”,已是一派残败景象。所以,元代首 次漕运的船只进入清江,亦即“夺淮入海”的交结点后,即逆改道后的黄河(原淮河河道) 西行,至江苏宿迁、徐州后继续西进,达“中滦旱站” ,再陆运一百八十里到淇门(今河南 汲县东北淇河与卫河交结处) ,进入御河(今卫河) ,最后接运至大都。 上述航道迂回曲折、水陆转运,诸多不便。南宋灭亡后,寻求南北径直、便捷的漕路 提上了日程,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状况的郭守敬认为, “宋、金以来汶、泗相

4、通河道,可以通漕”,于是,在试行多渠道运输的同时,元廷逐步于山东西部大力兴举 了开挖新漕渠、划直南北大运河的工程。 邓肃:辞免除左正言第十六札子 , 栟榈先生文集卷十二。 楼钥:北行日录卷下, 攻媿集卷十一。 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本篇所叙内容凡未另注出处者,多见于下面两种材料:(一) 元史卷六四至六六河渠志一至三;(二) 经世大典海运篇 ,见于永乐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五九五(含卷一五九五中的苏州志 ) 。 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济州河条混载有胶莱河的内容,今据诸籍订正。山东西部的运河分两段进行。第一是开挖济州河。开挖济州河的最初动因,可能是为 了受纳“济宁等处田土子粒” ,以供皇家充作“酒材”之用

5、。从事这项专业生产的屯田,直 属于宣徽院“尚珍署” ,因此,工程的主持者为知尚膳院(宣徽院前身)事、宁夏人来阿八 赤。这时的开凿,由于工程尚未完全与旨在沟通南北漕运的整体需要相联系,所以工程规 模可能不大。至元十八年年底,元廷又派奥鲁赤、刘都水及“精算数者”一人,在原有基 础上重新规划开凿,二十年初步完工。济州河引汶水、泗水,从济州(今山东济宁市)西 北到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西南) ,全长一百五十多里,当时亦称“东平府南奥鲁赤新修河 道”,这样,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运河) ,经济州河北达安山,出大清河(今黄河下 游)经东阿(在今山东东阿南) 、利津入海,漕船再循海岸北上入直沽(今天津市大沽口

6、)2转赴大都。但由于利津一带淤沙壅塞,船只出海甚为困难,只好改从东阿上岸,陆运到临 清(在今山东临清南)后,再搬粮下御河。至此,除东阿和临清间一二百里的旱路外,元 代南北航运已大致沟通。至元二十六年,元廷采用寿张县(今山东梁山西北)县尹韩仲晖等人的建议,派李处 巽主持开挖接通济州河的运河,工程从安山西南起,分梁山泺(即梁山泊,在今山东梁山、 郓城等县间)的水源北流,经寿张西北到东昌(今山东聊城) ,又西北达临清入御河。工程 全长二百五十里,历时六个月完成,定名“会通” 。至此,南北航道全线沟通。黄河“夺淮 入海”后,北面的御河故道水势久已减弱,会通河开通后,黄河的部分水流由此进入御河, 北流入

7、海,御河因此有“北黄河”之称。运河北段的工程主要在京津地区进行。郭守敬于中统二年(1261)上达的水利条陈中, 曾提议引水通入金代中都(元大都) ,东至通州旧漕河,再南向开河至杨村(在今河北武清 县) ,但通州至大都五十里之间,水源匮乏,仍难免陆路转运之劳,因此,至元二十八年郭 守敬又提议疏导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过双塔、榆河,再引一亩、玉泉诸水(在今北京昌 平县境)至大都和义门(今西直门)入城,汇为积水潭(亦名海子,今什刹海) ,积水再东 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隔年河成,赐名“通 惠” ,这样,漕船北上可一直开进大都城区,往南可与白河至大沽河之间的通州运粮

8、河接通。元代划直大运河的工程在山东西部进行,与此同时,东部也开成胶莱河。该工程至元 十七年提出动议,次年作具体规划,以“益都、建莱、宁海”三州一年的赋税“入折佣直” , 至元二十年初步开成,次年十二月第二次大规模疏凿,其主体工程可能名“神山河”或 “神山桥渠”。工程南端首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由此往东南凿引河通入胶州湾(入海 口可能即明代麻湾海口) ,再由陈村海口趋西北,先后达薛岛西十里的马家壕、高密县东北 五十里的亭口河与胶河汇合,再经平度州(治今山东平度县)西北七十余里入昌邑县界, 北端入海口在莱州西北七十里。元于此设朱王海口仓。工程总长三百余里。胶莱河凿成后,曾一度形成一道自成系统的官方漕

9、运路线:南面的起运点是今江苏苏 北涟海平原的满浦仓(仓址在今淮安市北面、淮河南岸) ,往东循“夺淮入海”的黄河河道, “易闸者七” ,进入涟海海口,再傍海北上行进,通过胶莱河,继续傍渤海海岸“篙行” , 进入天津直沽。 运河的整治与分水点的选择运河的整治与分水点的选择 以上是大运河的主体工程,此外,运河贯通后,还针对各段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 整治或辅助性工程,较重要的有,至元三十年,为解决通州运粮河供水不足,在榆河(运 粮河的主要水源之一)上源另开小渠,增大流量。至正年间还在通州南高丽庄至西山石峡 铁板之间开挖一新河,全长一百二十余里,深五丈,宽十五丈,使西山古金口水东流至高 丽庄接通御河。

10、不过,金口水上源桑干河水质浑浊,流湍势急,沙泥易于壅塞河道,不甚 便于船只通行。扬州运河入元后废旧,不甚通畅,延祐四年议定疏浚河身达二千三百余里。 江南运河也年久失于修浚,元代重点施行了开挖镇江运河、同时疏治练湖的工程。一百三 十一里长的镇江运河(在今江苏镇江市向南至丹阳市吕城坝之间的河段) “全籍练湖之水为 上流” ,至元、大德年间曾对运河与练湖进行过整修,但成效有限。泰定元年(1324)正月 十七日,运河分三段作坝挡水施工,三月四日完工,河面开阔至五丈,底阔三丈,深四尺, 加上原有二尺水深,可积水六尺。随后又修补练湖漏缺,将堤面增阔至一点二丈,斜高增 至二点五丈。同时增置“湖兵” ,按需启

11、闭斗门,向运河提供水源。元代大运河是有名的 “闸河” ,据粗略统计,通惠河设闸十八处,金水河四处,会通河三十一处,为节制诸水会 于济州,汶、泗河段上也置有河闸六处。通惠河上源设有“看闸提领” ,可见也置有河闸。 此外,宋代于楚扬运河上置“斗门水闸”达七十九座,在江南运河河段,宋代置有望亭3(在江苏苏州西北) 、五泻(在今江苏无锡市北) 、吕城(今江苏丹阳市东南) 、奔牛(在今 江苏常州西北)和镇江等处河闸,这些旧闸入元后一般都应予以利用,这样,元代大运 河上的河闸当在一百五十座以上。 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卷十二世祖纪九。 于钦:齐乘卷二益都水胶水 ,卷三郡邑 。另据重刊万历莱州府志卷二山川条载

12、,明嘉靖年间,山东巡海副使王献曾循元代旧道考察,据以疏凿胶莱新河,本文所述元代胶莱河道亦参考王献的考察记录。 俞希鲁:至顺镇江府志卷七山水 ;元史卷十九成宗纪 ,卷六五河渠志二。河闸与堰、坝的作用在于调节水量,通行运舟。最初的闸是一种单闸,相当于现在的 节制闸,堰是较低的挡水溢流的建筑物,横截河中,以抬高水位,但运舟过堰最初须借助 人力或畜力牵挽,不如水闸灵便。宋代则进一步将单闸发展为复式船闸,即在水位明显相 差的河段上设置两个或更多的闸门,放闸积水,必要时又启闸放水,抬高下段水位,使船 只逐级上行;有时则在河侧附近造“归水澳” ,以达到蓄水备用的目的,因而,复式船闸更 加省力、省时,可进一步

13、提高运输能力。宋代在江南运河中建置的船闸一般都有上下闸, 称“澳闸”,可视为复式船闸,最著名的则是置有更多闸门的淮安、真州闸。元代建 有上下二闸的复式船闸在通惠河上有八处,会通河中四处。建有上中下三闸的复式船闸共 两处,即会通河上的会通镇闸(在河北临清西南)与济州闸。这些复式船闸的形制有了一 些新的发展:一、较多采用在两闸间修建“月河”的方式储积水源,以取代宋代较普遍 于河侧建造“归水澳”积储水源的方式,从月河中放水下行应更为方便;二、今江苏沛县 东面的金沟与沽头二闸处于会通河南端,为防止大船进入会通河阻塞交通,在这两处特设 “隘闸”以防止超宽船只入河(后来又在隘闸下岸立“石则” ,丈量大船的

14、长度,超长也不 得入河) ,但该处地势高峻,旱天即水浅舟涩。对关键河段中出现的这个问题,元廷相继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将沽头隘闸调整到金沟大闸之南(当在河道岸侧) ,在金沟与沽头两座大 闸间增置一道小型“运环闸” (实际构成了一组复式船闸) ,并在沽头闸与新迁隘闸之间选 空地构筑一道“滚水石堰” (即有一定高度的石坝) ,使高于石坝的水流随时下行;另于金 沟闸上添置木板积水,月河内构建一道大型滚水石堰,沽头闸月河内也改修一道大型石堰, 这样,金沟闸内的积水可通过滚水石堰下行,经下一道滚水石堰流至沽头闸内, “水涨即开 大小三闸,水落即关闭大闸,止于隘闸通舟” ,克服了高处水浅的困难,船只得以逐级

15、上行。 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 上述江南运河的河闸均有上下闸,其中镇江于南宋时置沿江五闸,元天历二年(1329)予以重建,称京口闸(见俞希鲁:至顺镇江府志卷十四公廨 ) 。 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嘉定镇江志引四朝国史志 ;张国维:吴中水利书 。 详光绪阜宁志引山阳冯仲雨:间园志遗 ;宋史卷三七乔维岳传 ; 胡宿:通江木闸纪略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二官政二。 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载:元祐四年于徐州吕梁、百步二洪“开修月河石堤,上下置闸,以时开闭,通放舟船” 。元代将这种“月河”的形制进一步推广使用。确保水源供给的另一关键是分水点的选择,它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选择一个理想点, 使之最大限度地汇集水源,再让这

16、些水源顺畅地分流到上下河道中去。元代大运河中段的 分水点选在济州会源闸,在这里向东北方向可通过城(在今山东泰安西南)石堰,节制 汶水入汶水向西南流至济州,与泗水相汇;济州的东南方面是泗水,兖州闸的作用是节制 泗水,使之西南进入济州。会源闸的建造,则使集结来的各路水源分流南北,达到“临济 鲁之交,据燕吴之冲,道汶泗以会其源,置闸以分其流”的目的。不过,从济州往西北至 临清, “地降九十尺” ,南至沽头, “地降百十有六尺” 揭傒斯:重建济州会源闸碑 ,4揭傒斯集卷十二。,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会源闸水往北分流比较困难,从技术角度考察, 这是会通河运载能力受限的原因之一。明永乐年间,重新选择汶上县西南三十五里的南旺 湖为分水点,才妥善解决了原有的矛盾。 漕运的管理及运输概况漕运的管理及运输概况 在至元二十四年大规模实行海运前后,元代主要施行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