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79529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谈谈我对高效课堂的看法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是“使让学生成为最 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这将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 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一、高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 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第一次备课可以不参照 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对准自己背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 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 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

2、写出课后反 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教师独立思考,使能力不 断提高。二、高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 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 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 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 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 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

3、题。 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 认真讲,学生的仔细听为主,学生的一切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老师是领队, 学生是队员,老师领路带学生,最终学生不认路,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而 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毫无疑问,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 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他们自觉主动的行 为,预习、展示、反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3、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多不足,素质教

4、育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 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 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教” ,不重视学生如何“学” ,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 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 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

5、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 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4、优化时间:抓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 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 教师对新授内容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 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堂课一般由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 识自测、学生反思五部分构成。目标导学不超过8分钟,讲的时间不宜超过 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 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 环节的时间。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时还要学会 节约时间。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上课要守时,不要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 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 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提出切合实际的实施方 案,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永远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会逐渐构建起高效的数 学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