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7868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和状语的重新定义 刘光第 关于补语,传统的语法是这样定义的:放在动词(或形容词)(总之是谓语词)后面修饰动词(或其他谓语词)的、尤其是在结构助词“得”字后面的成分,为补语。 她说得很好。(“很好”为补语) 他跑得快。(“快”为补语) 搞糟了。 做坏了。 我高兴得很。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现了:传统的语法把放在动词(或其他谓语词)前面修饰动词(或其他谓语词)的成分叫做“状语”。 你好好说。(“好好”是状语) 你快点跑。(“快点”是状语) 我很高兴。 我不禁要问,这放在谓语词(简称“谓词”)前面和后面究竟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呢?只不过是一个顺序不同罢了吧?都是修饰谓词!为什么只要在前就算状语

2、、在后就算补语呢?难道一个句子成分仅仅根据顺序就可以确定下来、而不是根据功能和意义吗?! 在英语翻译的时候,这个问题特别明显。无论是我们的所谓的“状语”还是“补语”一般都得翻译成英语的状语(这里指的是直译)。 She speaks (says) very well. He runs very fast. You should say (speak) well. Youd better run faster. 可见二者在实质上是一类的。所以,我认为,准确地说都是状语,只不过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而已。在前的,我们可以叫它“前置状语”,在后的,可以叫它“后置状语”。状语,作为修饰动词或任何谓词的成分,

3、当然既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英语修饰动词的状语一般后置(也有前置的。比如 often, always, sometimes, usually 等),而汉语一般前置(现在经过我这一重新定义,也有后置的了)。状语的特点也正是位置的灵活,不像宾语、定语等其他成分,它们比较死。总之,只要在意义上可以判明是修饰谓词的,就应当算作状语。 有时状语还可以修饰整个句子,不光修饰一个谓词,那时的位置就更加灵活(通常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尾,甚至插在句中(前后有逗号隔开)。修饰整句的状语多半是一些固定的短语,比如“总之,大体上、实际上、基本上、老实说、无论如何、一般而言、当然” 总之,我必须说状语的位置是灵活的。 实

4、际上,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当然,你可以坚持你的主张,我也可坚持我自己的。 这里关键的是必须按照“状语”的概念来划分哪是状语,而不能根据语序或其他的标准。“状语”的基本作用就是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等其他谓语词)或整个句子。 这样一来,汉语的状语就和英语的就完全统一了。 当然,前置状语和后置状语一般是有意义区别的,也不是可以随意掉换位置的。“好好地做”与“做得好好的”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用于主观意愿(包括要求别人)的场合,后者主要表示一种客观的结果或现状(但也可说“我好好地做了”)。不过,那是属于语义范畴的事,和语法无关。而在“很高兴”和“高兴得很”这对例子中,意思又没有什么原则区别。其他例子

5、:“两次报考”与“报考两次”;“三次进攻,三次失败”与“进攻三次,失败三次”;“在北京工作”与“工作在北京”;“极好”与“好极”;“很高兴”与“高兴得很” 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顶多是强调的重心不同、说话的风格不同而已,都不是语法的问题。总之,无论如何,只要是直接修饰谓词的,就可以算做状语。 在古汉语中,状语就经常后置: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相当于“在河南作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现代汉语也不例外: 食在广州 住在北京 他生于吉林。 而传统的语法一直把这类后置状语当作“补语”,所谓“地点补语”

6、、“时间补语”、“数量补语”等等。“在北京住”和“住在北京”,意义有何区别呢?功能有何区别呢?我看完全一样嘛!怎么就说一个是状语、一个是补语呢?! 至于“补语”,究竟什么算作“补语”呢?补者,补充也,也是句子的一个附加成分(次要成分)。英语中也有补语(complement),一般分为“主语的补语”和“宾语的补语”两种。就是说,补语不是用来补充主语的,就是用来补充宾语的,只有这两种成分的后面才可带补语。我们上面所述的传统汉语语法的“补语”同此根本对不上号。汉语的“补语”似乎有完全不同的定义,它是补充谓词的。但是,状语就是“补充”谓词的啊:所谓“修饰”就是补充说明啊!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这样给补语

7、下定义,最主要的问题是这样定义和国际化的语言术语不一致,因此不便于国际交流和共同研究,尤其是在讨论语言的共性问题的时候。虽然语言是民族的,不能“国际化”,但是说明它们的术语却应当是国际化的、统一的,至少应该大体一致。 英语的一些动词后面常常也带一些小词(副词)。这类小词在分析语法的时候,不是被看作状语,就是被看作动词的一部分(短语动词)。比如:look up, eat up, come off 等等。汉语的“吃光了”与英语的“eat up”很相似。还有“做好”、“做坏”、“做完”、“吃饱”、“打开”、“关上”、“弄牢”、“搞定”等等,其实都是动词后面加个小词。这个小词是应该被看作副词的(虽然原

8、来可能来自形容词或动词等其他词类),所以,应该算作状语。也可以合起来看,把动词(主要动词)同后面的小词(词尾)结合起来看作一个动词(也可以叫“短语动词”,与英语的很类似)。那在分析语法成分的时候就更简单了。 即使是后面接个小句子(从句),也仍然得算状语。比如: 他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传统的语法分析把“得”后面的东西都算作“补语”,包括很复杂的主谓结构(从句)。我看,这完全类似于英语的“状语从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结果状语”)。因此,把这类情况看作状语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且看英语中主语的补语的例子: He was elected (as) the monitor. S

9、he was named Lily. 这类被动句中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就是主语的补语。另外,系表结构中的表语也可以被广义地说成是主语的补语。如:I am a student 。总之,只要是对主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就可叫做主语的补语。 再看宾语的补语的例子: We call him Lao Wang. The father names his son John. We elected him our monitor. The teacher asked me to come. 就是说,被动句如果换成主动句,那么,原来的主补就相应地变成了宾补。二者是对应的关系。 那么,我们看看汉语,有没有这类

10、现象呢?我看非常类似。 他被选做班长。 我们选他为班长。 她被叫做“莉莉”。 她爸爸叫她“莉莉” 我们叫他“老王”。 传统的汉语语法把主补也叫做补语,不过对于宾补就变样了。在“我们叫他老王”中,“老王”被叫做第二谓语(属于“复杂谓语”)。我看,还是叫宾补语更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汉语语法把“老师让我来”(动词宾语另一个动词)这种句型叫做“兼语式”。实际上,“让”是谓语动词,“我”是宾语,而 “来”正好等于英语的宾补语。那么,干脆也叫“宾补语”多好!哪有什么兼语式呢?汉语是所谓“兼语式”基本上就相当于宾语加宾补的结构。所以,我建议,取消“兼语式”的说法,改为“宾补结构”之称谓。 另外一个

11、问题:所谓“可能补语”的问题实质上并非补语或状语的问题,而是一种谓语形式(表示可能意义的谓语形式)。这是个性质完全相异的问题,尽管表面上也有个“得”字。 传统上,把动词后面加“得”的一律看作补语,然后又在意义上分为“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正因为二者形式一样,所以,可以通过提问以及否定的不同方式来区分。 比如这句话“他写得好”。既可以理解为结果补语,表示写得怎么样。可以回答“他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表示可能补语,回答“他能写好吗?”、“他写得好写不好?”这样的问题。在否定的时候也不一样:前者用“他写得不好”(结果),后者用“他写不好”(可能)。 以我看,这是仅仅从形式上看问题而把

12、性质根本不同的两件事混为一谈了。所谓“可能补语”并不是补语(如果我们把传统的补语都看作状语的话,那也不是状语)。这完全是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这是汉语表示可能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实质上,这是谓语句,根本就没有补语或其他成分。 你唱得好,我唱得不好。 你唱得好,我唱不好。 前者是说唱得如何,因而可以算状语(按照我的新解释)。后者只是表示能力或可能,这里的“得”在意义上等于“能”。所以,在后面的例子里,“你唱得好” “你能唱好”,“我唱不好”“我不能唱好”。因此,这是“能”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在否定方式上,直接用个“不”就行了:唱不好不能唱好。 “得”字在这里也不是结构助词,而是谓语动词(之一部分)! “得”字为何有这个功能呢?如果我们追究一下古汉语,就清楚了。在古汉语中,“得”字本来就是经常做谓语用的。“此事做得?”“这件事能做吗?”。“不得有误”“不能有误”。 另外,在现在的口语中也经常把“得”当作动词表示可能或允许之类:得了。北京人经常用一个“得”字作为回答语,表示“行了,可以了,对了”之类的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参见“取消可能补语”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