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氨酸酶活的测定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7425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蒜氨酸酶活的测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蒜氨酸酶活的测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蒜氨酸酶活的测定(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粗酶液的制备粗酶液的制备250g 新鲜大蒜,加新鲜大蒜,加 300mL pH6.5 的磷酸缓冲液的磷酸缓冲液 A (0.02mo1/LNaH2PO4和和0.02mo1/L Na2HPO4, 10% ( V/V)的甘油,的甘油,5% ( W/V ) NaCl)以最大速度均浆以最大速度均浆 1 min,四层纱布过滤,四层纱布过滤,10000 0g 冷冻离心冷冻离心 30min,得上清液。,得上清液。40%饱和度的硫酸饱和度的硫酸胺盐析,溶液缓慢搅拌胺盐析,溶液缓慢搅拌 20min 后,后,10000g 冷冻离心冷冻离心 30min,滤饼重新溶于,滤饼重新溶于70mL 磷酸缓冲液磷酸缓冲液 A

2、 中,得新鲜大蒜的蒜氨酸酶液。中,得新鲜大蒜的蒜氨酸酶液。 2. 酶活测定酶活测定 采用丙酮酸法测定采用丙酮酸法测定1。丙酮酸或丙酮酸盐能与丙酮酸或丙酮酸盐能与 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 2,4-二硝墓苯肼丙酮酸盐,二硝墓苯肼丙酮酸盐,加碱处理后形成棕红色苯腙,加碱处理后形成棕红色苯腙,520nm 处有最大光吸收,这一反应也称羰基呈色处有最大光吸收,这一反应也称羰基呈色反应,并具有特异性。酶活力定义为在反应,并具有特异性。酶活力定义为在 25条件下,条件下,1mL 酶液酶液 5min 内反应产内反应产生生 1 nmol 丙酮酸所含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单位丙酮酸所含的酶量为一个酶

3、活单位(unit )。标准曲线的制作:制备标准曲线的制作:制备 2mmo1/L 的丙酮酸钠,分别取丙酮酸钠溶液的丙酮酸钠,分别取丙酮酸钠溶液0,0.1,0.2,0.3,0.4,0.5mL 于于 10mL 试管中,分别加入试管中,分别加入 0.1% ( mol/L/W)的的2,4-二硝基苯肼二硝基苯肼 0.5mL , 25保温保温 5min 后,再分别加入后,再分别加入 0.5mol/L 的的 NaOH 溶液溶液5mL,用去离子水补足到,用去离子水补足到 8mL , 25保温保温 10min 后于后于 520nm 处测吸光值,绘制处测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第一种方法:标准反应体系第一种

4、方法:标准反应体系 1:0.1mol/L 的磷酸盐缓冲液的磷酸盐缓冲液(pH6.5)含磷酸吡含磷酸吡哆醛哆醛 25 mol/L,蒜氨酸,蒜氨酸 10mmol/L。取标准反应体系取标准反应体系 1mL 在在 25预保温预保温 5min,与蒜氨酸酶液,与蒜氨酸酶液 0.05mL 在此温在此温度下反应度下反应 5min(以秒表计以秒表计),立即加入,立即加入 10% ( W/V)三氯乙酸三氯乙酸 1.5mI 终止反应,反终止反应,反应液与应液与 0.5mL 2,4-二硝基苯肼二硝基苯肼(100mg 2,4-二硝基苯肼溶于二硝基苯肼溶于 100mL 2mo1/L HCl)25保温保温 5min,加入,

5、加入 5mL 0.5mol/L 的的 NaOH , 25保温保温 10min 后于后于 520nm 下下比色,以钝化酶及底物,比色,以钝化酶及底物,2,4-二硝基苯肼,二硝基苯肼,NaOH 等反应体系为空白对照。等反应体系为空白对照。第二种方法:取第二种方法:取 1 mL 标准反应体系(标准反应体系(60 mmol/L NaH2PO4和和 Na2HPO4 缓冲液,缓冲液,pH6.5,25 mmol/L PLP,20 mmol/L 蒜氨酸)蒜氨酸) ,于,于 25 条件下保温条件下保温 5 min, 加入加入 0.05 mL 蒜氨酸酶液,蒜氨酸酶液,25 条件下反应条件下反应 5 min,立即加

6、入,立即加入 1.5mL 10%三氯乙酸终止反应,再加入三氯乙酸终止反应,再加入 0.5 mL 的的 2,4-二硝基苯肼溶液,二硝基苯肼溶液,25 条件下保温条件下保温 5 min, 之后加入之后加入 5 mL 0.5 mol/LNaOH 溶液,溶液,25 条件下条件下保温保温 10 min, 于波长于波长 520nm 处测吸光值。处测吸光值。 以钝化酶为空白对照。以钝化酶为空白对照。1 Nock Linda P, Mazelis Mendel. The C-S lyases of higher plants: prepatation and properties of homogeneous alliin lyase from garlic (Album sativum)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986, 249(1): 27-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