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邦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970086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36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克邦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克邦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克邦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湘都市报公众服务热线:96258? ( 新闻 报料 发行 投诉 广告 服务 互动)本报地址:长沙市开福区湘江中路一段 52 号邮编:410008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编辑/李婷婷 美编/孔泠涵 校对/黄蓉http:/华声04和母亲在煤油灯下读书的童年 时光, 为他打开了写作的第一 扇窗1975年盛夏的一天, 凌晨两 点, 湖南湘乡白托大队园艺场。刘 克邦完成看守西瓜的任务,从瓜地 走回场部,发现有一间宿舍里的灯 还亮着。他从窗口瞧进去,老场长 正在灯光下算账。深夜,暑气并未 散去,天气依然燠热难当,年近花 甲的老场长光着膀子、 汗流浃背, 一边全神贯注地盯着账本,一边用 手不断拍赶缠

2、在身上的蚊子。 刘克邦被眼前这一幕深深感 动了。回到家,睡意全无,仿佛有 什么东西在拍打他的胸口。 他急 需把心里翻涌的情绪倾吐出来。 直到曙色爬上窗台, 他将刚刚瞧 见的这一幕, 写成了一篇近千字 的日记。 此时,他还不知道,被他偶然 采撷的这个场景日后会给他带来 什么。这并非他的第一篇日记。早 在童年时期, 和妈妈在怀化生活 时,刘克邦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他父亲本是湘中地区人,解 放初期到怀化黔阳县 ( 今洪江市) 山区支教时,遇见了他的母亲。两 人都在雪峰山下沅水河畔当老 师。1958年, 刘克邦刚满3岁,父 亲因曾向领导提出意见, 突然被 打为 “ 右派”,并加了一个更为严 厉的罪名

3、“ 现行反革命”。等 待他的,是5年的牢狱时光。刑满 释放后,顶着 “ 反革命”的身份,父 亲只能回到湘乡农村务农。因此, 从3岁开始,刘克邦跟母亲相依为 命,虽然清苦,但也度过了一段还 算充实的童年时光。每天晚上,母 亲都会支起煤油灯, 带着刘克邦 一起读 苦菜花、 红旗谱、 野 火春风斗古城 正是这些读 物, 为刘克邦打开了写作的第一 扇窗。也正是从那时起,刘克邦开 始写日记。漫长而苦涩的少年时代, 在书 籍中找到了内心的安宁但是, 和母亲一起读书的日 子,并没有维持多久。超常负重的穿过漫长而苦涩的少年时代,被一篇日记的 “ 蝴蝶效应”连续改变命运 刘克邦:我在文学里找到了内心的安宁8月2

4、3日,三湘都市报5楼大厅,利群阳光学子报告会现场。 湖南省财政厅巡视员刘克邦捧着自己的散文集为大家朗读, 和孩子们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与感悟。很多年前, 刘克邦也是一个“ 苦孩子”。在怀化黔阳双溪村度过了贫困的童年时光, 在湘乡白托村度过了孤单、苦涩的青春期。 背负着“ 家庭成分” 的重荷,整个青少年时代就像一颗被吸去水分的酸柠檬,但他依然在这袭人的酸涩里, 用力汲取珍贵的养分。 他手中这部厚厚的散文集,2011年获得湖南省第四届“ 毛泽东文学奖”、今年夺得全国第六届“ 冰心散文奖”。说起自己的文学创作,刘克邦觉得这得益于自己几十年写日记的习惯。其中有一篇日记,他到现在还能复述出来,因为这个故事他

5、写过三次。而正是这篇日记,像一只蝴蝶不断震动翅膀, 改变了刘克邦一生的命运。课堂教学和缠绕多年的精神压 力,终于压垮了母亲,她倒在了 讲台上。那年刘克邦10岁,母去 父不在,几乎成了 “ 孤儿”。一年 后,父亲将刘克邦接到了湘乡。 因是有 “ 成分”的人,刘克邦不 能继续上学, 只能跟着父亲干 各种农活。田间地头,常常看见 去上学的孩子们,他羡慕极了, 也失落极了,像完全被这个世 界遗忘。有时甚至会恨父亲为 什么顶着这样一个罪名,让他 不能去上学。 为了填补心里的空缺,他 四处寻书。 一些已经霉烂、损 毁的书,他都借过来读。 彭公 案、 封神演义、 林海雪 原、 艳阳天 这些书成 了刘克邦吸取

6、营养的宝库。当 能找到的书都读过了,他甚至 开始研读毛泽东语录,逐字分 析字词结构, 学习那些拟人、 排比句的写法。 有时他会借一辆旧单车, 骑三四公里路到县城的书店 看书。直到今天,每当路过某 个书店,看见里面的学生或倚 靠书架、 或坐在地上翻书,似 曾相识的感觉总会惹起他久 远的回忆。在漫长而苦涩的青 少年时代,刘克邦正是在书里 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读了大量的书,就有表达 的欲望。现在,他已经数不清 到底写满了多少个本子的日 记。那晚从瓜地回来,遇见老 场长孤灯下 “ 奋战”的场景,成 为这片日记海洋中一艘小小 的帆船,并在后来为自己标上 了一个奇特而醒目的记号。第三次写下那篇日记,成为

7、村里唯一一个没有进过中 学门的大学生1977年, 历史翻过新的 一页, 国家实行招生制度改 革。被 “ 成分”裹挟了12年的 刘克邦,希望趁此时机一把脱 去这件沉重的外套。 他下决心要改变自己的 命运,唯一的机会就是参加高考。 对于从10岁开始就没有 进过学堂的人来说,这是一个 不小的挑战。 他借来课本,突 击自学了几个月。常年的阅读 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和理解 能力,通过自学,刘克邦考了 230多分,而这一年高考录取 线为260分。相比村里很多学 生,这个分数不算低。大家鼓 励他: “ 你很有希望,明年继续 考,一定考得上。” 听说县城湘乡一中开了 一个复习班, 招收该校从 1965年到197

8、7年的毕业生, 刘克邦揣上几块钱报名费就 去了。但他没有湘乡一中的毕 业证书, 报名时被拒绝了。任 何藩篱也阻挡不了他强烈的 求学欲望,他锲而不舍地每天 去询问、恳求、上下奔走,寻求 着任何一丝机会。最后,一位 老师被他的诚心打动,想办法 帮他报上了名。 这是时隔13年后, 刘克 邦再一次走进教室,他格外珍 惜这次机会。有一次语文老师 布置一篇以“ 新时期的二三 事”为题的作文练习,他想起 了关于老场长的那篇日记,做 了一些润色和修改上交后,出 乎意料地被老师当作范文在 班上朗诵。对于久违课堂的刘 克邦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鼓 励。 1978年, 第二次参加高 考。第一堂语文考试,作文题 目为

9、新长征的号角吹响以 后,刘克邦又想起了那 篇已经能背下来的日记,他 飞快地下笔写完了作文。这 是他第三次写下这个故事。最 后,他以320分的高分考上了 中专。当年村里仅考上3个人, 他是唯一没有进过中学门的 “ 看牛娃”。一篇日记连续改变他的命 运: “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 的人。”中专毕业,作为恢复高考 后第二批中专毕业生,刘克邦面临 “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 毕业分配政策。刘克邦本应回 湘乡工作,但和湘潭地区财税 局局长的一次谈话,又一次改 变了他的命运:局长从他的档 案里翻出那篇作文: “ 这不是 你抄来的吧?” “ 绝对不是!”刘 克邦斩钉截铁地说。 并将5年 前那个晚上的经历从头到

10、尾 陈述了一遍。这次谈话,让这 位局长慧眼识珠,记住了刘克 邦的文采和诚恳。 分配消息公布下来,湘乡 当地20多名等待分配的大学 生里,只有刘克邦一人被分配 到了湘潭地区财税局。正是在 地区财税局这个平台上,他勤 勉的品德与才智得以充分发 挥。30多年过去了,刘克邦刚 从湖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总 会计师提升为巡视员,在卓有 成绩的工作之余,已在各种文 学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7万余 字,出版了4部散文集,荣获全 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和湖南 省第四届毛泽东文学奖,多次 在全国性征文活动中捧回一 等奖。回忆起曾经那段充满挑 战的日子, 刘克邦依然感叹, 那篇不经意间写下的日记,如 何连续改变着他的命运,在他 的生命中发出蝴蝶效应般的 震动。 “ 我度过了苦涩的少年和 青春时代,但我遇到了好的机 遇,我很幸运。”刘克邦说, “ 不 过,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 人,我庆幸在那些寂寞而失落 的日子里,阅读和写作一直充 实着我,安慰着我,让我在文 学中获得安宁。最后,也正是 这些嵌入我心里的知识储备, 以及因为贫瘠而备感珍惜、从 而根深蒂固的阅读体验,一路 引领我走到了今天。”在朋友们眼中,刘克邦 本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自 然、真诚、朴实,达到了 “ 作文 与为人的高度统一”。文/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刘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