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69087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海 淀淀 区区 九九 年年 级级 第第 二二 学学 期期 期期 末末 练练 习习 语语 文文 2011.6考考 生生 须须 知知1. 本试卷共 8 页,六道大题,22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班级名称、姓名。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 12 分

2、。每小题 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解剖 (po) 联袂(mi) 剔透(t) 谆谆教诲(zhn)B寒噤(jn) 细菌(jn) 祈祷(q) 得陇望蜀(ln)C氛围(fn) 折本 (sh) 恣睢(z) 鲜为人知(xin)D胚胎(pi) 脊梁(j) 污秽 (su) 扣人心弦(xin)2.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和煦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B精通精致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 “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 C满载而归载歌载舞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D莫

3、名其妙名正言顺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 的“名”是“名义”的意思。3. 结合语境,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实施可以使城市成为舒适美观的人居环境, 如何正确实施则有 赖于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和设计。 尽快将这个研究课题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的总体框架中去, 能使城市规划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对此进行有力地指导和管理。 A但是 只有 才 B但是 只要 就 C因此 只有 才 D因此 只要 就4.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不能恰当地表达下面语段意思的一项是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生长在官宦富贵之家。他曾广泛涉猎经史子集,于诗书、绘画、金石、

4、园林、中医、织补、饮食等均有研究。后来由于政治斗争的冲击,曹家日渐衰微,曹雪芹 命运也急转直下,生活陷入困顿,晚年“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世态炎凉使曹雪芹 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 芹心血凝成的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代表。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偶) B如同蔷薇在荆棘中绽放鲜艳的花朵,曹雪芹在逆境中创造了我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比 喻) C读了曹雪芹的生平介绍与红楼梦,你怎么会不理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呢? (反问) D有老庄的哲思,有屈

5、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还有李龟年 的音乐天才因此,曹雪芹才能创作出千古杰作红楼梦。(排比)5.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托他买两本书呐喊和彷徨,他满口答应了。 B他感激地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会一事无成”。 C看到招生简章,他满怀希望地报名参加暑期养生文化讲习班。 D中秋节的月饼种类很多,有枣泥的、五仁的、豆沙的、椰蓉的等。6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周立伟先生认为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可以用来很好地描述科学研究的过程。 “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第一境,为高瞻远瞩、构想沉思的准备期。 “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6、憔悴”是第二境,为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的探索期。“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为不断追求、终有顿悟的豁朗期。周先生认为在这 之后应该还有一种境界, 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种变化是科学研究第四境的形象说明。 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与探索的过程,令人遐想。 看吧,小溪流到了尽头,仿佛到了绝地,忽然云霭从水源处升起,云天一色,时隐时现, 多么美妙的变化啊。 “行到水穷处”讲的是实践检验,“坐看云起时”讲的是理论升华,为验证期。A. B. C. D.二、填空二、填空(共 8 分)7默写(5 分) (1) ,一览众山小。(杜甫 望岳) (2)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

7、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但愿人长久,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4) ,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 (5)渔家傲中思念家乡又慨叹功业未立的诗句是 , 。8名著阅读(3 分)小说中典型环境的设置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充分的体现。 例如吴用正是利用如火的炎热天气设下计谋,从而巧妙地 (事件)。在这个事件 中,杨志等人也是因为暑热难耐,口干舌燥, (细节)才中了吴用等人的计谋。 又如风雪山神庙手刃仇人这一事件中,正是数九隆冬的连天大雪压倒了 (人物) 居住的草厅,才使得他到山神庙安身,从而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进而杀敌复仇。三、

8、综合性学习三、综合性学习(共 11 分)9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国家开展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某校学生会开展了相关的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1)请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说说“高雅艺术”具备哪些特点,国家采用了哪些方法 来保证活动的实效性。(5 分) 【材料一材料一】 艺术的发展应该是金字塔型,最底层最广泛的是通俗艺术,而金字塔尖上的应该是京剧、 歌剧、交响乐、芭蕾等高雅艺术。同时,尽管从事高雅艺术的艺术家们民族不同,文化背 景不同,但大都在艺术中表现出爱和美的主题。 【材料二材料二】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005 年启动,当年资金投入为 600 万。发展到 2008 年

9、时,其资 金投入已达 3200 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 【材料三材料三】 为了使学生能够走近高雅艺术,国家每年都组织数百场国家级艺术团、省市级艺术团和高 校艺术团的专场演出。此外,还组织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到各地讲学,内容涉及到音乐、 美术、书法、审美等有关领域,受益的学生多达几十万人。 答: (2)请依据下面材料,概括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3 分) 【材料一材料一】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来,广大学生通过欣赏名家名作,真正地走近了冼星海、 马思聪、施特劳斯、莫扎特等艺术大师,更在对赵氏孤儿杨门女将图兰朵 天鹅湖卡门等国内外经典剧目的欣赏中感受到艺术

10、动人的魅力。 【材料二材料二】 参加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学生感慨:“高雅艺术让我深刻地感觉到曾经津津乐道 的一些偶像剧以及选秀活动是多么庸俗,经典的剧目让我开始去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答: (3)为了配合活动的开展,作为学生会成员,请你协助以下两个社团各拟定一个简要的活 动方案,方案要有活动名称和活动形式。(3 分) 书画社: 戏剧社: 四、文言文阅读四、文言文阅读(共 8 分)阅读阅读岳阳楼记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选段,完成第 10-1210-12 题。题。(共 8 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

11、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 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1)越明年 越: (2)百废具兴 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1) 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2)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12选段中能够表现洞庭湖浩渺广阔的语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 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五、现代文阅读(共 31 分) (一)阅读(一)阅读薯忆,完成第,完成第 13-1513-15 题。题。(共 15 分)薯

12、忆 离开关中故乡,西行入陇,我定居兰州。每当看到踏着秋色远道赶来的亲友解开布包儿, 亮出还沾着几星泥土的紫红番薯时,我便禁不住直起目光,心头很有些“他乡遇故知”的 热乎味儿。我是土生土长的关中子弟,在我的半生阅历中,红薯烙下过一些很难抹煞的印 记。 家乡的红薯,是一种生命力极旺盛的庄稼。 春节刚过去,农家院落向阳的角儿上便铺起厚厚一方细碎的、半干的马粪、牛粪,粪窝 里埋进年前精选出来的大个儿红薯作母体,起秧发苗。五月天急急忙忙收了麦子,闪亮的麦 茬还遗留在野地里,镢头便从茬缝间掘出窝儿,墙角密匝匝簇拥起来的二尺多高的薯苗被 剪成半尺长的茎节。一根根埋进窝儿里,注进一碗清凉的井水,苗儿就在田野上

13、落住根了。当一行行麦茬在来去倏忽的风雨里干霉腐烂时,薯秧儿也便悄悄地扯长绿蔓,巴掌形的 叶儿开始覆盖地表,整个田垄由黄转绿,在悠悠南风里转换得很快。仓颉造字,将“暑” 略加变化,上方加盖个草头便形迹近“薯”,似乎巧妙地概括了暑天疯长这层自然物象上 的意思。 秋深了,红薯亢奋于泥土之中,胖大结实的块头硬是将沉重的黄土层拱起一个龟背,挤 错开指头宽的长长的裂缝,土地大约被它挤疼了,疼得不自禁地咧开了嘴巴,薯儿那亮亮 的红色,就从土缝里朝外窥视,透过地上半歪的绿髻儿窥视蓝天白云,窥视日月星辰,从 湿润润的土层里睁开的是惊讶的、生疏的眸子。秋霜浇醉枫叶、染红枝头柿子的同时,也 催熟了这探出头来的红薯。

14、不经霜的红薯是不宜掘的,勉强掘出来,如咬木块而死硬,如 嚼青果而微涩。一旦经霜,立即就若梨若枣,甜脆爽口。 这时节秋霜满地,我晨起上学是脚冷手冻。散学赶回家吃饭,一进屋门,正拉风箱烧饭 的奶奶便从灶膛里掏一个烤红薯,红薯在洁净院落里几个蹦达弹掉了灰烬火星儿,我飞快 拾进手里,烫得不行,两只染墨水的红红的小手倒来倒去,唇对住热薯吹嘘不已,原有的 冻馁之气顷刻间吹散了,没有了。 在生计不很宽裕的农村,这时也正是家家户户麦子将尽而苞谷收获的换季时节,新出土 的红薯总是显得那么适时那么得体。苞谷粥里掺和了剁成菱角形的红薯块儿,黄澄澄的粥 儿裹定薯块,筷子夹起来抿开粥便亮出一层比纸还轻薄的红皮儿,咬破红皮便是细腻腻的 黄瓤,粥儿粘糊烫嘴,薯块之香很像那刚刚炒熟出锅的山板栗。青瓷小碟儿里正有几撮绿 闪闪的野菜相佐,大碗擎起,大口吸溜,食之不足却驱寒而耐饥,贪嘴过量也决不伤脾胃, 在农家当然是既节俭又实惠的第一流饭食了。三十几户的小小村庄逢个刚刚揭锅的早炊时 节,温馨的香味在黄叶簌簌飘坠的村巷里弥漫开来,这村庄便像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