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病因病机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8393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痛的病因病机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胃痛的病因病机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胃痛的病因病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痛的病因病机(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的病因病机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 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本病在脾胃肠病证 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 素 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 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 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 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2、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 中的“心中疼” ,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 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 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 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 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 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 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 和剂局方 、 太 平圣惠方 、 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 晶,如白豆蔻

3、、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 时期, 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 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 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 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 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 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 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 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 医学正传,胃

4、脘痛更进一步 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 心也。 ”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总结。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络”之说, 医林改错 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 己的贡献。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 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 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

5、,举 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胃痛的发生与饮食不 节关系最为密切。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致使胃气失 和,胃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胃,蕴湿生热,阻滞气机,以致胃气阻滞,不通则痛,皆 可导致胃痛。故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医学正传, 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爝,复餐 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肝气犯胃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有赖于肝之疏泄,

6、素问, 宝命全形论篇所说的“土得木而达”即是这个意思。所以病理上就会出现木 旺克土,或土虚木乘之变。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横逆 犯胃,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即可发为胃痛。所以杂病源流犀烛,胃病 源流谓:“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导致肝胃郁热而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又可形成血瘀,兼见瘀血胃痛。胆与 肝相表里,皆属木。胆之通降,有助于脾之运化及胃之和降。 灵枢,四时气 曰:“邪在胆,逆在胃。 ”若胆病失于疏泄,胆腑通降失常,胆气不降,逆行犯 胃,致胃气失和,肝胆胃气机阻滞,也可发生胃痛。4、脾

7、胃虚弱脾与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纳运化水谷之功。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胃之受纳腐熟,赖脾之运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 及于胃。若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过服寒凉药物,或久病脾 胃受损,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发生胃痛。若是热病 伤阴,或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理气之晶,耗伤胃阴,胃失濡养, 也可引起胃痛。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脾胃之阳,全赖肾阳之温煦;脾胃 之阴,全赖肾阴之滋养。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阳虚,而成脾肾阳虚, 胃失温养之胃痛;若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济胃阴,可致胃阴虚,而成胃肾阴 虚。胃失濡养之胃痛。此外,若气滞日久,血行瘀

8、滞,或久痛人络,胃络受阻,或胃出血后,离 经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内停,胃络阻滞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 临证指南医 案胃脘痛早已有关于这种病机的论述:“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 若脾阳不足,失于健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成饮,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饮胃 痛。本病病因,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 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 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 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 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 饮等。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 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