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北京语文真题及答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96087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北京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2高考北京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2高考北京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高考北京语文真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北京语文真题及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年 06 月 08 日 09:42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纠错E-mail 推荐: 提交11、【答案】略【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12、【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

2、,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13、【答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风烟望五津,同是宦游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则游者众,则至者少四,社科文阅读14、【答案】D【解析】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A 选项中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因此错误;B 选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

3、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C 选项描述不当。15、【答案】1,从整体认识人体,强调整体的影响;2,采取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眼光;3,从外部现象观察总结生命规律【解析】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注意不要超出字数。五、散文阅读16、【答案】AE【解析】A 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 E 选项错误。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在梅里雪

4、山曾经发生过的 17 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 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19、【答案】略【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