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的特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60708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主学习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主学习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主学习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主学习的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主学习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主学习的特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自主学习的特征我国学者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一直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有 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 过程,还有的学者把自主学习看作是一种学习模式。无论持何种观点,他们对 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 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 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自主学习重视自主合作的教育氛 围,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独占讲台,采用“满 堂灌、填鸭式

2、”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自主学习注重教师指导下 的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 方式上,由单纯的口头讲授转变为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教学手段上, 指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主动构建自 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构主义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是由 主观建构的。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 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学习的开放性。自主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教材等条件的限制,重视学生自 主选择学

3、习的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计划, 自主进行学习反馈和评价,学习更加开放。4学习的合作性。自主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它并不是个人封闭式的 学习,与自学有本质的区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选择学习伙 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5学习的创造性。自主学习不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根据自 身学习需要,完成知识的再创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创造 性的解决问题。 二、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主学习的特征,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加强科学指导。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

4、出了“最近发展区” 的思想1(p36)。他认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 展水平,其中的一种发展水平就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 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 平。由此可见,科学的指导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自主学习对教师在学习上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 习质量。科学的指导首先需要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能力、学习 方式等诸方面的因素;其次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以避免盲目性指导过程出 现。许多教学原则吸收了历史上优秀的教育遗产和国外教学论的重要成果,并 不断地用新的实践

5、经验和科学成果对他们进行更深刻的改造,具有一定的民族 化、现代化特色。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和教师处于准分离状态,学生和教师分 别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作用。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在确立人的现实客观性基础上, 也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活动并不满足于现存的外部世界给予的 客观环境和对历史条件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 到对象上去”2。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在的、积极的、推动的过程,教师应在学 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我要学”的学习观,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不 能把学生看作是承受知识的“容器”。书本知识是千百年

6、来人们对社会实践经验 的总结,堪称知识的精华。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亲身实践, 那么这些知识只能是一些“死”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对教学信息的简单 复制过程,而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再认知过程。在认知过程中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由此转化为自身的学习成果。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 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的学习便发生了。所谓认知结构, 就是指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 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 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3加强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认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达到

7、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其认识才 被证实。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独立思维、动手操作、社会交往、社会生存等诸多 方面经受实践检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应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学习支持服务,重视学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自主学习使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角色也要随之 发生根本性的转换,教师应该从施教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环境的 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习反 馈的矫正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学习评价等方面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1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自主

8、学习虽然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但是师生之间仍需要 通过平等对话和真诚合作,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碰撞的合作性学习。刘丽 群老师在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期待一文中,提出了“从教师到教师学生” 的观点,认为真正的教学,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而是教 师与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共同创造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师本身也将从学生身上得到收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育 教师,他们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成长。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自主学习, 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要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伙伴、意见的倾听 者、成果的分享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互助、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

9、,倡 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从而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的养成。通过合作,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师生间可以互相接纳、赞赏、 争辩,并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批判。2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自主学习离不开学习环境的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开 放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合作伙伴,教师不 应干涉,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 习环境。3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教材、练习册过去曾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料,但由于教材和练习册 存在着内容相对陈旧和更新慢的缺陷,因而不能及时将最新的教育成果展示给 学生,对拓展学生知识非常不利。

10、现在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 育教学中的作用,很多学校都加强了媒体教学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教师可 以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声形兼具、图 文并茂的数字化教材,满足学生多种感官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特瑞奇勒 (Trechler)对人的感觉、学习、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成 果 1来自味觉,1.5来自触觉,3.5来自嗅觉,83来自视觉,11来自 听觉3。这说明数字化教材能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能 力。此外,也可以向学生提供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网址,引导学生在网络的海 洋里汲取营养。4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指导”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1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解释为“指点、引导”。过去所谓的“学习指导”是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发 现学生掌握知识的问题和症结后对症下药,通过解惑、解难,把学生引导到教 师预先确立的标准答案上来,师生思维形态是求同思维,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利 于学生接受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 学习方式赋予“指点、引导”以新的内涵,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并不是把现成 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 时点拨。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知识的积极主动建构,以 此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学习评价的参与者。学生的学习要进行阶段性和

12、总结性评价。评价的方式有 多种:可以是个人自评,可以是小组互评,还可以是小组、个人评价和教师评 价相结合。无论采取哪一种评价方式,都要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教师 作为参与者进行评价,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原 则;其次,要监控整个评价过程;第三,积极做好后进生的学习评价,对后进生的进步应及时鼓励;第四,作为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 动机,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享学生的学习快乐,促 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第五,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随时发现和掌 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6学习反馈的矫正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是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 足并促使其及时矫正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不清楚自己 的学习究竟处于哪个层次,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正确,这样就严重地 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时的学习反馈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