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1061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诗歌是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时编成 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 诗或诗三百篇。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从音乐角度 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诗 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 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 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

2、阶段的出现。这种由文 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骚 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 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先秦时代,诗经与楚 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 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秦代时间短促,加上焚书坑儒,思想统治极为严酷,因此主要只有民间尚 有歌谣流传。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颇为寂寞。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 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 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在

3、班固、张衡的倡导下,东汉文人注意学习乐府民 歌。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 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代表了汉代 诗歌的最高成就。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后 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 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 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 天竺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使

4、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 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 内容。唐代,诗歌进入了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不但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数量 超过了西周至南北朝历代之总和,而且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题材领域的 拓展、创作方法的多样化、体制的完备成熟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 界,百花竞放,蔚为大观。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形成了固定 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 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 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格律 诗),不象古

5、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 求,更讲究追求声律。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五、七言律诗(八句)和五、七 言律绝(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盛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达到了繁 荣的顶峰。不论是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还是近体诗,都呈现出特异的光 彩。社会各方面的现实生活,都在诗人的笔下以各种体制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 反映。在诗歌高度发展的环境里,随着城市经济的繁盛和燕乐的流行,唐代还 兴起了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 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慢词 ,在曲折动

6、宕、开阖变化之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 的甚至胜于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 物表达内心复杂隐幽的感情,感人至深。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虽沿袭 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 ,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 趋多样,故使宋词风格在婉约与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赢得了与唐诗并称“一代之文学”的地 位。总之,宋词虽被称为“诗余”,但创调数百,列体盈千,不仅反映了较广 阔的生活,更是抒情文学的精品,其成就与影响是重大而深

7、远的。可以说,词 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宋朝时期,当时契丹族和党项族在与宋人的长期交往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 封建文化,但尚未产生成就较高的诗、词作家,作品数量也不多。由女真族建 立的金,则继承了北宋的诗歌成就而自具面目。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 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 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 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 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我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例谈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

8、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 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 的先决条件。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 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 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 。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 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 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

9、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 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 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 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 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 “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 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二、 悟 “悟”是在“读

10、”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 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 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 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 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 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 (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

11、,那就 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 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 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 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 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 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

12、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 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 、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 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 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 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 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 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

13、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 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 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 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 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 ,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 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 ,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 潮水”

14、,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 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 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 ,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 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 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 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

15、了“秋风”、“高天 ”、“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 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 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 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 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 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

16、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 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 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 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 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 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 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 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 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 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 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 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