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950302 上传时间:2018-05-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有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教育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而深远的。站在教育发展的视角,我们必须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教师的主导地位,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生命活力真正地在课堂上得到表现。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模式限制,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一、注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传统的教学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成为首要目标。为了达到

2、掌握的目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高强度的训练”,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我们经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现象。新课程则强调,将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二、注重师生交流的多样性。二、注重师生交流的多样性。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替代了学生的“主体”,教师传授的学生必须服从,而实际上,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教师越讲学生越不爱听,使课堂教学缺乏生命活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指向”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指向”教师,还可以让学生

3、之间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变单向交流为多项交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真正建立以学的新型人际关系,让每一个学生享有普遍交流的权利,能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三、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三、注重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展示”、“告诉”给学生而侧重于设计十分详细的“流程”,教学被限制在一个固定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各方面都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新课程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下,强调教师设计教学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科学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努力追求教学的情趣性、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统一。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

4、养。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只要求我们的学生把老师讲的记住就行了,因此学生的学习缺乏创造性。新课程给教师创造了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教师应以抓住这个契机,课堂上鼓励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巧设问题,提倡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五、注重教师间合作交流。五、注重教师间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中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一切以教学参考书为准,忽视了在教学中穿插人的思想意识,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书

5、本知识,如一潭死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发展知识的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它必须依赖于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与同一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互相交流沟通,以致让更多的教师共同发展,形成研究的群体,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合作,引发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六、注重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性。六、注重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性。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环境应该只属教室,也就是在教室里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活动。学生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后,对知识的思维空间非常非常狭小,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扩展能力。新课程则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能局限于教室,学生学习时间也不能以教师进度而定,而应按照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来确定学习的长短,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中得到锻炼与发展。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才能在新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