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40047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发布日期:2011-09-12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环境法的生态化摘要: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和要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呼唤法律法规尤其是环境法的生态化。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为我国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法律 结构不平衡;第二,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交叉、重叠,矛盾和冲突;第三,环境保护法律规 范内容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针对环境保护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该朝环境保 护法外部结构平衡和内容协调方面努力,使之适应环境保护法生态化的要求。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生态化;

2、外部结构;内容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 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生 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并提到建设高度,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同时也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生 态文明建设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呼唤法律 法规尤其是环境法的深刻变革。分析现行环境保护法存在的问题及嬗变趋势,对我国未来 环境法法律制度的创设

3、以及整个环境法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法的要求(一)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人类在对自然世界的改造中脱离了野蛮,并催生了文明的诞生2。人类因改造自然的程度 和阶段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人类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这种文明的 分类既体现了人类改造、认识自然的不同程度,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在原始社会, 尽管人类已经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呈现在自然面前,但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 开发和支配能力相当有限,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与自然保持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马 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 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

4、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 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的意识。 ”5在 农业文明时期,农业劳动是人类主要生产方式。尽管在这一阶段,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 心有所增强,人们已经把自己提升到高于其他万物的地位,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强度低, 人对自然的初步开发和改造建立在顺应、效法自然,而不能违反自然的基础上。因而人类 活动对自然的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一种融合的非对立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人类运用科 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并取得空前的胜利,人类沉湎于这种胜利和

5、狂热中。这个 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种不和谐关系造成了两种结果:一方面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空前增强,瘟疫、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人 力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控制与预防,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许多人为的灾难, 如人类为减轻自己的劳动和提高生活水平而利用自然界的能源导致了能源危机;为加强群 体的力量、减轻痛苦、延长寿命、征服疾病而导致了人口危机;为了改善物质生活、获得 “最大化”物质利益去改造自然,却导致了环境危机6。这一切都源自大规模的、无序的 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自然界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曾生动地描述过因人

6、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而导致的来自自然的惩罚: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 们”7。恩格斯所预言的“报复”是由不可移易的规律决定的。生态是自然规律运行 的结晶,是大自然千百万年不断演进的成就。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注定不能脱离生态条件 的支持,而人类以往的开发活动却每每破坏自己所无法脱离的生态条件。恩格斯所说的大自 然的“报复”实际上是人类自酿的苦果,是人类自毁江山的行为引来的祸患。8 大自然的报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现实呼唤人们应对工业文明的后果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反 思,并对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新的文明形态进行积极思索。新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 趋势是不可

7、避免的历史必然9。这种新的文明,要求人类通过积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自 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但必须充分发挥自己以理性为主的调节控制能力,预见自身活动所 必然带来的近的和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随时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换言之, 这种文明能使人深深认识到: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必须依赖于自然环境,离 开自然界,人类就不能生存。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界有能动的反作用,然而,人对自然的 能动的反作用不能违背客观的自然规律,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可见,这种文明是 源于生态危机,是对因过度发展而导致自身存在前提消失的工业文明的必然否定,是对建 立一个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新的文明的向往和理想社会的追

8、求。这种文明就是生态文明。从 狭义的角度讲,它是指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 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安全。而从广义的角度讲,就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 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 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0 (二)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和要求生态文明与以往文明一样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与以往文明相比,却呈现不同的特 征:第一,生态文明使评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准发生了改变以往人们在讨论文明时,往往是就人类社会形态来进行评述的。其实,不管是哪种文明, 都表现出对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人的精神风貌的改变11。换言

9、之,任何文明都通过那个时 代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出来。用物质形态承载的文明,这就是我们所谓 的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同样,人类对待自然 所呈现出来的道德态度和价值追求,对待自然的精神气质所承载的文明,这就是我们所谓 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文明的不同阶段,人们 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是不同的。就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言,以往的文明(指生态文 明以前的文明)都是以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生产工具和加工制造的物品为象征物,并 且理所当然地认为,越是能够生产出逼近自然的人造物,即越是能够生产出在自然面前体现人类强大力

10、量的生产工具,经济越发展,文明程度就越高,从不考虑生态因素。就对精 神文明的追求而言,以往的文明要么是对自然世界多持一种敬畏的态度,强调人对自然的 依附;要么是建立起支配、控制自然的精神气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决裂,认为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就在于把自然征服为人的一部分,越是能够征服自然的社会就越进步、越 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则使评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准发生了彻底转向。生态文明的物质文明不再以制造的工具为文明的基本象征物,而是以自然环境的美丽、稳 定、和谐为文明的象征。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以自然环境为自身的物质形态,以创造出 优美怡人的自然环境来表征文明,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饮水、肥沃的

11、土地、大片的荒野、 茂密的森林、多样化的生命、绿色的城市等。当然,在我们说作为生态文明的物质承载形 态自然环境的美丽时,并不暗含对原始自然环境的称赞,也不提倡回归原始,因为原 始自然环境并没有凝结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所以它不能成为生态文明的物质承载形态。 作为承载生态文明的物质形态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与稳定,必须是通过人类劳动创 造的结果,它表达着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目的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12。生态文明 的物质文明也不再以纯经济增长为唯一指标,而是要生态化,在经济上要增加与社会、环 境、资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内容,在消费方式上要增加环保、节能、减排、卫生、健康等 绿色消费内容,在生活环境上要

12、依照自然规律建设和优化健康、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环 境空间等等。生态文明的精神文明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道德态度和价值追求既不是对自然世界的敬 畏,从而盲目顺从,也不是对自然世界的支配,从而对自然任意榨取,而是对自然世界的 看护。之所以要对自然看护,是因为自然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家,这里“家”的含义不仅指 示着自然世界是人类的物质家园,同时也指示着自然世界是人类的心灵家园,人性生成的 家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理性使人能成为自然世界的看护者。当人与自然在本质上融 合为一个整体,人类关爱自然即关爱自己,关爱自己即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人 类不得不承担的道义。13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新视角

13、、新思路和新的行为模式, 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代内代际皆平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使得敬畏自然、关爱万物、环保 节约等生态伦理成为人类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得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从观念创新到行为 规范创新、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诸如在科技创新中要树立 起以满足生态保护、节约资源、替代能源、治理污染、清洁生产、回收废物、耐用型消费、 人类健康等方面需要的全新价值取向,使得倡导适度、绿色、精神性的消费以及简约生活 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使得培育“生态人”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新 目标,从而大大丰富和补充了精神文明的内容14。第二,生态文明使建立文明的基础和目标发生了改变

14、首先,生态文明使建立文明的基础发生了改变。以往的文明的基础主要是依靠人类的创造 性活动去打造,至少主要靠对自然的改变甚至破坏为代价来实现。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 上,甚至在今天,更大文明成果的取得以对自然的更大规模的改变或破坏为代价。与以往 文明的情况相反,生态文明的取得需要人类付出的是对自然的干扰的减少,顺从自然运动 的规律。如果我们把这种活动也叫做创造的话,那么,这种创造的结果是对人类生存的生 态条件,也就是生态文明之基础的重建。其次,生态文明使建立文明的目标发生了改变。 以往文明的分类和目标都是对前一种文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的利用不足的反映, 从而它们本身也带有目标意义,是对进一步

15、繁荣,包括对自然的更高程度利用的一种表达。而生态文明其实并不出自人类的理想,而是出于人类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可以这样说, 生态文明不是政治家谋划出来的,不是学者们推导出来的,而是人类历史走到今天必然发 出的呼唤。这一呼唤的发出不是因为文明的不足,不是因为人类对自然利用的不足,相反, 是因为人类在追求更高文明的过程中“过分”地利用自然,是因为人类高度的文明成果的 取得背负了对自然的过多的债务。作为目标的生态文明不是对更高文明的向往,不是对自 然的更大规模的利用,而是对保护自然存在的生态的期望,而良好的生态在并不遥远的过 去是一直存在着的15。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和要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

16、,就是指人与人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文明社会需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而 在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是前提和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 才能达到人与人和谐;“离开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运动就无法说明人与社会之间的 矛盾运动”16。因此,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和核心要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 然这种和谐不是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时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那是以人服从自然为前提的和 谐,而此时的和谐是以人占主导地位为前提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和生 态文明社会,必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对此,党和国家一系列文 件表述非常明确。如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 “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之一是“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坚持科学发展” ,其中的重要要求则是“统筹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 ;确定了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