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节下校园戏剧的思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814398 上传时间:2018-05-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戏节下校园戏剧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戏节下校园戏剧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戏节下校园戏剧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戏节下校园戏剧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戏节下校园戏剧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北京)从 2001 年起,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第十一届大学 生戏剧节的报名也即将在 2012 年元旦那天开始。最初参加大戏节的那帮学生们现而今都已 是每天忙碌于工作、在各自行业有所成就的社会人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参与校园戏剧、 热爱戏剧,在毕业后转型成了职业或非职业的戏剧工作者,如顾雷等;然而更多的原校园 戏剧人在毕业后只是继续关注一些戏剧讯息、做一名戏剧观众。像我这样毕业后从校园戏 剧参与者转变为指导者的戏剧爱好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校园戏剧社团在戏剧这个 艺术形式里的价值是什么?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环境里面的特殊意义又是什么? 这十年,国家经济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

2、逐渐繁荣,政府及社会各界都越来越重视文 化建设,校园戏剧和整个国内戏剧生态圈也随之变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看来,职业戏剧、非职业戏剧、校园戏剧组成了国内戏剧生态圈中的金字塔结构。 目前在国内,除去北京上海这样既有较好的专业院校、又有较多戏剧演出的一线城市,其 他城市的戏剧活动主力军多是已毕业的及在校的校园戏剧参与者和观赏者。这其中也有一 小部分积极分子因热爱戏剧而在学生时期重新选择专业,进入职业戏剧领域的。如邵泽辉 等人,都是从校园戏剧的风云人物转变为职业戏剧人,成为中国戏剧新锐导演力量的代表。 然而更多校园戏剧人毕业后,在渴望观看和参与戏剧的强烈愿望下,组建或加入了当地的 非

3、职业戏剧团队,例如上海知名的非职戏剧团队“草台班” 。这些民间戏剧组织担当了商业 戏剧所不能持续坚持的许多戏剧推广工作,强有力的推动了各地的戏剧市场发展,这也正 是校园剧社向非职业戏剧、职业戏剧输送了大量有热情有行动力的戏剧爱好者才带来的效 果。 然而校园戏剧在影响当下戏剧市场的同时,也吸收了商业戏剧的各种因素,有积极 的因素,也有不少消极的因素。这正好映射了当下戏剧发展的困惑。值得我们发思和警觉 首先,商业戏剧市场化运作日渐成熟的今天,校园戏剧社团也开始重视市场运作的 一些手法,制作剧照拍摄宣传短片,加入了各种炒作的手法,有些剧社还会有意识的包装 演员,通过自己社团的网络宣传平台制造话题,目

4、的还是为了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来观看。 这个做法也是近两年模仿商业戏剧,宣传手段逐渐完整并丰富起来,有拍摄条件的剧社还 会每次都将自己剧社排练和演出的视频。 这样做无可厚非,在除去一线城市之外的戏剧市场,大多还没有专业系统戏剧市场 运营知识,多是凭经验拼关系走在市场化的阵痛期,而戏剧市场的生力军有意无意的对于 市场运营,宣传方面产生初期意识是一个好的趋势。我们国内商业小剧场话剧兴起的近几 年来,制作方和运营方已经分成两块工作,分工清晰化和市场运作专业化是未来的走向。 尽管很多二线市场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演出运作还是主要依赖赞助和团购包场的情况, 但是将来戏剧运营者需要更多的有良好市场观念的从业人员

5、的加入。 问题同时也浮现出来,除去成熟的校园剧社之外,国内大部分剧社都是处于创作能 力不稳定,甚至是缺乏一台完整演出的创造能力。同样他们自身对于戏剧的概念被各种影 视作品误导,这样的状态创作的作品质量难以保证,更提不上创新和思考。基于这种程度 的剧社在通过传媒的方式放大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年我遇到的一位学生剧社社长就提 出要全力做好宣传,而怎么做戏不是他考虑的工作,这样捡芝麻丢西瓜行为不应该在没有 资本压力的校园戏剧身上发生,他面对的主要受众不是社会观众而是校园的师生。如果没 有明了之间的主次关系,那么只会带来宣传铺设得越大,剧社的声誉越差的恶果。从长远 的角度来看,如果形成了重宣传不重视创

6、作的习惯,只会对于校园戏剧和戏剧普及形成恶 性循环。更多观众从校园戏剧惨痛的观剧经历开始拒绝再次走进剧场。 其次是创作的问题,大学生戏剧节在举办初期,各剧社模仿演出各种著名话剧是主 流方向,极少数剧社敢于创作自己的作品。在大戏节的引导下,参赛的剧社逐渐注重原创, 改编,而不是草草的去摹仿别人的作品。我觉得这是大戏节最大的成就之一,还记得前几年的曾有人评论大戏节的作品,在最具有创作力的大学生时代,学生剧社创作的作品都是 复制经典,照抄视频,是个多么可悲的事情。近几年的大戏节强调学生自我创作和学生剧 社的纯粹性后,可以看出最近几年的作品在创作力和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敢于去探索 思考自己的人生,敢

7、于去尝试探索各种戏剧形式。这些都是积极的一面,从北京再回到到 其他二三线城市看到的情况却是不容乐观。也许有几个校园剧社成长比较成熟,创作力比 较强,但是绝大多数的剧社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这十年里面最初排演孟京辉导演的戏, 思凡,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等。到了中期开始排台湾表演工作坊 和相声瓦舍的戏,暗恋桃花源,我和我和他和他,他和他的两个老婆等等,最近两年转向 了排国外戏,比如阿加莎的捕鼠器,无人生还等等。很多剧社在每个创作周期的第一件事 就是上网找剧本,排演别人的作品。 这一点和国内的整体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教育领域的扼杀创作力开始,到文化 领域抄袭成风,没有一个大的良性

8、的创作环境,校园戏剧势必带着强大的抄袭基因前进, 抄别人的剧本,抄别人的作品。尽管校园剧社没有什么剧作版权问题,但是版权教育的缺 失导致部分剧社走向非职业,想向商业转型的时候一头撞在版权这堵墙上。不否认很多剧 社都有过剧本创作,但是没有持续的积累很难想象非职业的校园剧社能够长期生产出各种 作品,并且转化为一种积淀去提升剧社的层次,再加之各地的职业剧社很少能回归校园剧 社进行指导工作,进一步限制了校园戏剧提升前进的可能。 其实,新加坡的戏剧就有很多可取之处,职业戏剧人在自己空闲时间经常到学校做 戏剧工作坊,带学生排戏。非职业的戏剧吧又能给校园剧社的人不一样的实践空间,三者 良性的互动导致新加坡的

9、校园戏剧水平很高,几位去过新加坡参与戏剧活动的朋友都表示, 新加坡即便高中校园戏剧的水平也和国内二线校园剧社的水准相差无几,在创作热忱上更 胜一筹,对于我们这些校园剧社的指导者极为汗颜,如何促成各方交流学习是我们未来努 力的方向和愿望。 对于十年大戏节过来,我们感受最大的价值在于大家有一个高水平的校园剧社交流 平台,也正是校园戏剧所最缺少的地方,大戏节不单单是一次大学生戏剧社团巡演,包括 专家学者们的讲座,工作坊,天南地北的各个剧社之间的切磋和交流,这就是高校剧社最 缺少的交流。 校园戏剧社团有一个社会剧社没有的特点,就是人员始终具有流动性,剧社具有不 稳定性,有很多剧社也许这一届的成员基础,

10、潜力比较强,风光两三年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例如 04 年湖南在第一届大学生戏剧节举办时的不完全统计,有 40 多家大学生戏剧社。今 年统计时发现,能联系到的不到 30 家剧社,而且很多学校的剧社已经换了名字,旧的已解 散,新的才建立。是无法想象浙大黑白剧社 1937 年起的渊源和厚重。如何将校园剧社持续 的稳定的发展下去,可能比近功急利的做一两年戏更重要。 对于传承延续这个问题,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加强交流,剧社每一代的交接需要多 和其他剧社交流,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大戏节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不光是大 陆的校园戏剧人,港澳台以及国外戏剧也能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是大戏节 最有价

11、值的意义,从第一届大戏节的举办到现在第十一届大戏节的即将开始,参加的每一 届校园戏剧人之间产生的联系也是目前国内非职戏剧圈能构建起来的雏形,优秀的最热忱 的校园戏剧人才真正把戏剧的这个生态圈的形成一步步向前推动。 最后对于校园戏剧最忽略的一部分,其实是校园戏剧他的中心词是戏剧还是校园呢? 在我看的更应该侧重在校园一方面,因为校园戏剧尽管是以戏剧为载体,更多还是具有教 育属性。我们看到通过校园戏剧走向职业戏剧的明星们,也要看到每一年,有多少人加入 校园戏剧这一领域。对于他们来说,职业戏剧不是他们的目标,湖南曾经做过一个大学生 戏剧调查报告,为什么要参加校园戏剧,答复里面有为了上台演出,有为了提高自己,也有为了朋友,也有纯粹喜爱戏剧,那么每一个人参与校园戏剧里面的意义是什么呢? 戏剧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团队合作,自我发现的过程,我们当年的校园戏剧经历者 最大的感触就是这段经历给自己带来了一伙朋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我们现在对于校园 剧社的学生们也尽可能多的是提供学习讲座,在思路上引导他们去了解戏剧,了解自我。 构建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兴趣和热忱的引导下,每个人寻找戏剧对于他们的人生意义。这 是为了让我们的戏剧能够去思考,能够去探索,而不是剧院里面的观众都等着导演,演员 给他们一个人生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