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69626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7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47 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讲熊贤友一、考点解说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理解”的第四条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能力层级为 B 级。该考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翻译 要求把文言文段中规定的句子翻译为通顺的现代汉语。各命题省市均设此 题,分值为 810 分。高考文言文翻译 要求“直译”,也就是 字字落实 ;辅以必 要的“ 意译” 。 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 实词的用法与意义, 找出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字义;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译出原文用 词造句 的特点,甚至在 表达方式 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只有在 难以直译 或直 译之后表达不了

2、 原文意蕴 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特殊句式和特殊用词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的关键是抓准得分 点。 2、断句 古称“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理解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考查时包括两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断句, 以帮助阅读和理解 ; 二是句内停顿 , 也可以 帮助理解句意、文意 。此类题一般只要求断句,不要求标点,分值为2 5 分。 二、高考透视2010 广东卷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 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

3、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参考答案】 (1)诸将已得宋忠 /颇有喜色 /上曰/宋忠本庸才 /以利口取给 /谄谀奸恶 /货赂得官 / 才掌兵柄 /便尔骄纵 /此辈荧惑小人 /视之如狐鼠耳 /区区胜之 /何足喜也 /诸将咸顿 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 分,省略句 1 分,大意 1 分。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翻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 1 分,河, 1 分,大意 1

4、分。 三、翻译 (一)两个原则 1、整体原则 。翻译前综观整个语句和语段,甚至是全篇,结合上下文语境2 来理解翻译词语和句子,决不能孤立地去翻译一个句子。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 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时,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二)三条标准 1、 “信” ,就是译文要 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 “达” ,就是译文 明白晓畅,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并无语病 。 3、 “雅” ,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三)五个步骤(规范操作) 要确保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在具体答题过程中

5、,要做到如下五个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 2、审。在翻译之前,要 审清文言文句中 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 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文句, 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 的注意。 3、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文翻译的六种 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 5、誊。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现象全部翻译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 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 卷面清洁 三清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不写潦草字 三不不写繁

6、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写错别字。 (四)六种方法 1、留。即照抄不译名词,包括各种专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器物名称及度量衡名称;古今词义相同的词 语以及成语、习惯用语等,如“天下” “百姓”、 “气象万千”等;有关思想意识 方面的概念,更不宜改用现代名称。 2、对。即对译、对换 。 将已由 单音节 发展为 双音节的词 对译出来,如:“惟恐他将之来”可译为 “只害怕其他将领来到” ;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固定结构等都要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说法 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 3、拆。即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 词,对于这

7、类词语, 我们需要拆成两个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现代汉语的双音 词的词义去解释。 如: “穷饿无聊, 追购又急” ( 指南录后序)中的“无聊” , “无”是“没有”的意思, “聊”是“依靠”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由于清闲而烦闷;(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4、增。即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加的内容。 补出省略成分。 如: “审视之, 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 促织 ) “顿” 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等。 词类发生活用时,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新增加的内容。3 5、删。即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

8、起其语法作用, 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 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 起补足音节或停顿、 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 均可略去 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6、调。即调整语序,把文言句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如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等, 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 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如: “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 甚矣”的形式。 (五)修辞方法的翻译 和现代汉语一样, 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方

9、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 些修辞方法的运用较为频繁。 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 有助于正确翻译文言文。 1、比喻 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 。明喻往往使用“若、如”等比喻词加以表明。这种类型的文言 文句子比较好理解,翻译起来也比较容易。一般来说,只要把句子翻译成“ 像”或“ 好像”等格式即可。如: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 ( 促织)可译为:“小虫趴着不动,呆呆地像 个木鸡。 ” (2)暗喻。暗喻一般用“为”字表明,可以翻译成判断句,也可以翻译成 明喻句。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鸿门宴)可译为: “现在人家 是

10、刀和砧板, 我们是鱼和肉, 还告辞什么呢?” 用“刀俎”比喻项羽一方, 用“鱼 肉”比喻自己(刘邦)一方,形象地说明了敌强我弱的形势。 有的暗喻是直接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成判断句,也可 以翻译成明喻句。如: “曹公,豺虎也。 ” ( 赤壁之战)译为: “曹公是像豺虎一样凶猛险恶的人。 ” 有的暗喻不用比喻词,喻体以名词状语的形式出现。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夜篝火,狐鸣曰: 大楚兴, 陈胜王。 ” ( 陈 涉世家 )可译为:“ (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木包围着的祠 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篝火(装鬼火) ,装作像狐狸叫的声音, (向士兵们)喊道: 大楚复

11、兴,陈胜为王。 ” 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不用比喻词,直接用喻体表述。翻译时必顺紧紧 抓住喻体特征进行形象的描绘。如: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陈情表)可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 生命就像太阳要落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总之,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文言句子一般不能直译,而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 境灵活把握,紧抓喻体特征进行形象的描绘,力求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2、借代 在文言文中, 借代这种修辞方法运用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 成误解。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里的“布衣”应译为“平民百姓” ,因为古时 平民多穿麻布衣服, 所以用这一特征来指代平民。如

12、果不了解这一点, 按字面译 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在翻译时这种情况应采取意译的方法。4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 梦令 )以“ 绿” 代海棠叶, “ 红” 代海棠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过零丁洋 )古时在竹简 上书写,制作简先用火烤,把青竹的水分(即汗)去掉,“汗青”在这里代史册。 3、互文 “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 相补充,翻译时应当合起来进行理解。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 归” ,就使用了互文,两句话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 “百战 死”

13、“十年归”,既是指将军们,也是指众壮士。如果看不出这一修辞特点,或不 懂得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那么在句意理解上就会产生偏颇。应当译为:“将军 和壮士,或身经百战而死,或从军十年而归。” 又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岳阳楼记)这里的“喜”,不仅指“物”, 同时也指“己”; “悲”不仅指“己”,也指“物”。应当译为:“不因为外物环境 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 出塞 )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 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琵琶行) 4、委婉 在语言表述中, 为了某

14、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 种说法,这就是委婉。 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 中, 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 说法, “会猎”就是“打仗”的意思。 5、讳饰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 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 “死” , 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 ,了解 了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铺排 有些铺排的句子,翻译时还可以进行浓缩。如: “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

15、,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可译为: “秦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原句为了增势壮气,故意用了繁笔,为精炼宜删略。 (六)解题方法 :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且形声字占 80%以上,“ 形旁” 给我们推断词义带 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 钅(金)、木、氵(水)、 (火) 、土 ” 者词义 与五行有关;从 “ 刂(刀) 、弓、矛、戈、殳( sh) ” 者与兵器有关,从“ 马、牛、 羊、豕、犭、鸟、虫 ” 者与动物有关。从 “ 讠(言) 、辶(走)、彳(行) ” 者与人 的行为有关。 例: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 ( 谭嗣同) 造的形旁为

16、 “ 辶” , 联系下文 “ 袁所寓之法华寺 ” ,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 义应是 “ 到” 、“ 去” 的意思, “ 造” 的其他意思 “ 制造” 、“ 成就” 显然与文义不符。 2、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5 很大的帮助。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 拔萃:超出) , “腥臊并御,芳不得 薄兮” (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 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 过秦论)可借助 成语“ 短兵相接 ” 中“ 兵” 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 兵器” 之意。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 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例: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 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