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62058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青龙县 袁春明2010 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决定组织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部署。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要求建设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

2、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软件工具,支持信息交流共享、知识建构创新、师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文化变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对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提供优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乃至全面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学习型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学校要按照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增大投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一、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建

3、管并用。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推进器和制高点,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工程投入大、难度高、涉及面广,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及师生的高度重视。 2、加强领导、科学谋划。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分层要求,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3、增加投入、注重合作。 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占学校基础投资的比例要提高;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探索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注重

4、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整合软硬件资源,优势互补。4、激励优秀、形成机制对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如课题研究、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优秀课例教案、多媒体教育软件课件的制作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奖励,并和评先、晋级挂钩,形成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 5、建管并重、加强培训。 要开源节流,使投入得到高效的产出。在抓好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抓好一支高效务实的管理队伍和掌握信息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增强信息素养,提高应用能力,加强有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的培训。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二、

5、学校加大投入、形成功能较完善、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2资源建设数字化: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2)逐步建设开放式网络学习室,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如:资源库、相关资料、视频点播、为学生跨学科跨章节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

6、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3管理系统自动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管理,教师、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籍、学业管理。4网站建设多元化: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2)建立学校主页,展现学校学习、活动风采。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交流。5网络管理制度化:1)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 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全体成员信息技

7、术考核指标和评估、激励办法。2)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3)制订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三、学校加速信息化课程的实践研究与探索。1开展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1)实行电脑网络集体备课设计。(文本、课件)2)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4)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评价。2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1)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切入口,通过网络资源,寻求

8、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2)开展师生网上主题式探究性活动。四、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塑造新师,培养新人。1加强对全体成员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全体成员观念更新,从行为上提高全体成员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重新认识。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类业务培训。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条件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3)挖掘本校培训资源,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的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4)观摩学习。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

9、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5)教研组活动。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形成共识。6)网上论坛。在校园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讨论。3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1)以案例为抓手,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以课题为切入口,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五、学校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的学生。1课堂教学,普及知识。1)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

10、兴趣与意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3)指导学生学会文明健康上网的方法。2兴趣活动,发展特长。1)组织各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各项实践活动。2)组织电脑兴趣小组。3主题研究,形成特色。1)围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电子作品创作。2)开展主题式探究性活动。3)开展网上信息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六、根据我县学校现在实际情况,学校要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有效应用、高效应用,重点要积极推进网络教研;有效引导对学生学习行为。1、积极搭建网络教研平台,保障网络教研普及化使每位教师都能及时、便捷地参与网

11、络教研活动。1)网络教研要有声有色的开展一是将中央农村远教资源、河北远程教育资源及时挂在本校网站上供全区教师共享。二是运用时尚的 QQ 群、博客和群组进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三是运用 UC 视频聊天室、网易泡泡视频聊天室、嘎嘎视频聊天室等召开视频会议、举办教学讲座、组织视频课例观摩、搞集中培训。这样做教师以不限地点、定时参加集中研讨,免去了路途奔波之苦,节省了资金。另外,这些形式也变成开放性的教研活动,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提高的效果。避免了教研员一言堂的单向授课式的单一教研现象。2)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开展多样的教育形式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站,教师开

12、通自己的博客、QQ、邮箱,班级开通班级博客,学生也开通自己的博客,这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沟通。尤其是学校、教师、家长的信息沟通,使得家长更容易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通过网站、博客、邮箱等方式,学生、教师、家长都有展现自己的舞台,学校借此机会开办各种兴趣小组,如:诗词鉴赏、书法、英语口语、舞蹈、绘画、武术、健美操、手工、小发明、机器人、篮球等,把这些活动成果实时的发到网站、博客上,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引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图书网,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外,还要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网”,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引导。各学校在网络上建立 “虚拟班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课堂”即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模式的教学。在每一个虚拟班级中,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发布的电子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就学案中的问题与同学、老师探讨。老师能根据“虚拟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准确把握“现实课堂”中的教学难点、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