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56533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视角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李玉香(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 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笔者认为,这一成熟思想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支撑, 主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联系的 观点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对立统一规律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质量互 变规律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实践性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成效取决于实 践。 关键词:哲学视角;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来,而且把生态文明建设

2、与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 “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见, 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决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关系人民 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全新的概念,并正式写入党章, 作为党和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 思想日益成熟,不是一时草率之举,而是有其理论原理的。笔者认为,中国整个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无疑也是马克思主

3、义哲学。 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幽灵)始终保持着通向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域的出场路径。人们但凡 遇到重大社会困境和问题时,都自然地叩问马克思”。哲学确实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也 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可见,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 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和社会都不能脱离自然而

4、独立存在。包括资源、环境在内的生态系统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唯 一的物质基础。其次,人类又能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促进生态的平衡。因 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生产 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护生态 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但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历史中,人类在从“膜拜”“敬畏”自然向“征服”“统 治”自然的转变中,忽视了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核心理念。建国初,因为我们的国情是一 穷二白,所以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

5、围湖造田。改革开放以来, 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曾经用做 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指标,所以必然导致领导干部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长期 以来,经济发展靠拼资金、拼项目、拼资源、拼劳动力,经济是高速发展了,但这种粗放 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总值的,超过了 的经济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创造万美元的,所消耗的资源是日本 的倍,美国的近倍,印度的倍。另外,目前我国仍有的城市没有污 水处理厂,不足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

6、的土地遭遇 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 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 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同时,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生态的安全和 人民身体的健康。像年长江特大洪灾,年月江苏无锡太湖蓝藻事件, 年月北京、天津等地的雾霾、灰霾天气等等,都给我们留下来许多发人深思的 启示和警示。不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中华民族将从根本上损失长远发展的生态条件和发展 的空间。对此,恩格斯早就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

7、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迫切需要。因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成篇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且要把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求全党:“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 ”这是我们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也是我们党尊重自然规律明智之举。二、普遍联系的观点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 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 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这一

8、基本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 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 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 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我们在经济领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 目,但同时我们的发展也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和考验。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要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八大上

9、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生态五大建设,一起抓,并列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 “成为一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它们相互 促进、相互影响。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 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 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

10、党始终不渝的奋斗 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社 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动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 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体现了加强生 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在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 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既不

11、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 享受、精神享受和和谐安宁的社会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 危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是其他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 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 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 说,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 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

12、神追求。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存 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由此可见,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 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到年我国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三、对立统一规律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 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基本原则。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 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

13、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 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 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 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这一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 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运用这一原理指导我 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时,我们就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因为 和谐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 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

14、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 现出和谐的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 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 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可是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学术界开展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不可以并行的争论, 实践中一些地方官员干脆不管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利益的 驱动下,只片面强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认为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并行,只能取其一,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牺牲环境。结果,近年来

15、我国就发生了多起由于当地政府部门为了经济建设而舍弃生态所引发的多起恶性环境群体 性事件。比如山东东明事件、浙江东阳画水事件、陕西凤翔血铅事件、湖南浏阳镉污染事 件、宁波事件、江苏启东事件等等环境污染型群体性事件。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中的矛盾规律。我们必须要看到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同一性,生态建设本就是经济建设 中的应有之义。只有绿水青山,而百姓却食不果腹,那是历史的倒退;只有经济的迅猛发 展,而环境破坏殆尽,那是自断后路。我们必须使矛盾双方达到平衡,把生态建设和经济 建设并重,才有机会创造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真正的和谐世界。四、质量

16、互变规律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 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 和质变。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 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 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 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这一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 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 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必须从量变着手,重 视量的积累和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较好应用了质量互变规律,处处体现了 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着手。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基础入手,即“树立尊重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