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33903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澧县一中 2012 届高三语文科补充资料编者:覃文梅闵娟1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考纲表述】着重体现“应用拓展”与“发展创新”两大目标。侧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作品的主题表达,知人论世,探讨文本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及社会价值;就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解读,就某些问题提出独到见解。赋分 12 分左右。1. 选材上遵循考纲,围绕已学重要概念和思想来组织;选材精当,为浅易文言选段;或多段比较,或单段阅读。2. 设题上设置两道小题,呈现难易梯度;分析主题表达,探究现实价值。【真题解读】(2011 湖南,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老吾老,以及

2、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 )【注】其:反身代词,指自己。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 分)参考答案 : 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参考答案: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以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

3、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解题思路】1. 把握文本内涵,紧扣题干指向2. 选择定点角度,关联现实意义3. 表述准确全面,条理清晰严谨【迁移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 论语学而 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澧县一中 2012 届高三语文科补充资料编者:覃文梅闵娟2 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

4、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悟, 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注】出自诗经 ?卫风?淇奥 ,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 要切磋琢磨。 与孔子交谈,子贡得到了怎样的修身启悟?(5 分)答: 试用一成语概括子贡的学习之法,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认识。(150 字左右) (7 分)答:参考答案: (1) 子贡感悟到孔子的言论境界更高远,(1 分)修身应追求安贫乐道、为富好礼的更高境界 (2 分) ;同时修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琢磨,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2 分) 。(2)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学习之法。( 2 分)认识:学习要善思会学,能

5、迁移已知,由浅入深,推知新内容,悟得高境界等。(5 分)(2)答案示例: 举一反三 (告往知来) 的学习之法。(2 分)学习要善于思考,由浅入深,根据已知推知新内容(摆出观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只懂得就题解题,不思归纳提升,同类型题换张“面孔”就束手无策;我们要不断思索,寻找规律,总结方法,通过规律和方法解决这一类题,并不断拓展延伸,从而悟得更高的学习境界或人生境界(联系现实,分析说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庄子逍遥游中有一段似实而虚的描述: “今子 ( 惠子 ) 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 物无

6、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 逍遥游 ) 惠子有一棵大树,因它长得不合规矩而以为无用。但在庄子看来,大树既成大树,就让它在“无何有” “广莫”的旷野自由生长,人徜徉或躺卧树下,可做精神上的“逍遥”,而大树也不会有遭受砍伐的“困苦”。(1) 文中的“大树”喻指什么?(4 分) 答:(2) 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启悟?请结合“逍遥游”的思想进行探讨。(150 字左右 )(8 分) 答:参考答案: (1) 指看似无用却堪为大用的事物。(2) 答案要点:庄子对于器物的无用之大用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求为现世所用,而求“逍遥游”,实现物我的超越;庄子超越物类而“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随顺自然而进入一

7、种精神自在境界的表现;等。( 谈好一种启悟即可)(8 分) 【备考方略】1.了解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出现过的经典概念和思想。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澧县一中 2012 届高三语文科补充资料编者:覃文梅闵娟3 单元名称内容要点阅读启示第一单元入门四问一是文化典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产生与传播的三个重要阶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编排思路及学习方法。既要继承, 又要发展。取 其 精 华 , 去 其 糟粕。对“ 孝 ” 的一分为二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孔子的思想:“ 礼”“ 仁” “君子之风 ”孟子的思想:“ 王道 ”“民本思想 ”庄子的思想:“ 死生如一 ”“齐物 ”“逍遥

8、 ”老子的思想:“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既要积极入世,又要顺应自然。 君子品性,辩证思维,礼让谦和无欲不争与表现自我第三单元春秋笔法中国史家的重实录、讲褒贬的撰述原则与表现方式: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反对曲笔阿世和谀言媚主。注意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的两面性:直笔(不隐恶),曲笔(为尊者长者亲者讳)注意一字暗含褒贬的春秋笔法,从模糊处读出隐含义,不要歪曲历史真相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 的主体是 “ 三纲 ”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 八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者的内在联系。“ 君子必慎其独也” ,注意诚信和道德自律。中庸的核心是在“ 过”

9、 与“ 不及 ” 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即恰到好处。加强修 身,提 倡 “ 慎独” ,要表里如一。 凡事过犹不及,把握好“ 度” ,避免极端思想与做法。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佛即释, “ 放下 ” 意思。坛经和百喻经都是佛教经典: 坛经是汉人高僧所著,强调“ 顿悟 ” 和 “ 佛心本有”“随缘任远 ” ; 百喻经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 愚人人食盐 ”“诈言马死 ”“驼瓮俱失 ” 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多有启示,既要笑人更须省己。摆脱烦恼,重视个人修养、导人向善、救助他人;不贪多、不怕难、不心急、不死板、不掩饰、 不盲从。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吴兢的贞观政要体现唐太宗的治国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

10、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 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对比,可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国天下与家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下为主,君为客。 ” 今天 “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 所谋 ” 的 治国思想就是古代的家国天下。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宋代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朱熹的朱子语类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李贽是明代倡导个性解放的杰出思想家,他的童心说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

11、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提出了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性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的“ 文艺复兴“ 。联系现实,就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满足问题、过度开发自然等问题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之间的关系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澧县一中 2012 届高三语文科补充资料编者:覃文梅闵娟4 第八单元科技之光天工开物中的稻治铁分别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 徐霞客游记 中的麻叶洞天记录了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山川名胜。两部古代科技著作,总结描述了明代以前中国在农学、手工技术和地理学上的科学成就。一要看到曾经的科技领先,二要学习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勇于求索的精神,三要提升

12、自己的科学素养。第九单元经世致用顾炎武的 三则阐述了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 体现了他的 “ 经世致用 ” 的思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集中论述了治学要“ 切合当时人事 ” 的思想,学术研究要与关注当今社会世务结合起来,为现实服务。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众疾苦,文须有益于天下,专业选择须能服从于现实,服务于社会与百姓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王国维人间词话继承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又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提出“ 境界说 ”“精神美学 ” 等崭新命题,首创中国近代美学。黄遵宪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主张 “ 我手写我口 ” ,提出了 “ 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

13、,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成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中西结合, 创新美学。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2. 加强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 掌握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探究题的答题技巧。【方法总结】文化经典研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运用。即给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概括出其中蕴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试题的视角比较独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语境意义解读到当下意义的引申,从信息输入(阅读)到见解输出(概括)。阅读要注意两点:重在理解含意,把握哲理;注重联系生活

14、,感悟人生。儒家的“ 君子观 ” ,道家的 “ 无为 ” ,理学家的“ 天理人欲 ” ,明清之际的“ 经世致用 ” 是应该关注的重点。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论语和老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在阅读时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要借助注释和原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一般说来,这两部文化经典的词句相对较难,我们不必逐字逐句理解,只需整体理解,而对试题中需要我们翻译的句子,则要细细推敲,不能马虎。读懂原文,是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2)明晓事理,弄清比喻。这两部文化经典在写法上大多采用了一些说理方法,而以比喻为多。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还需深入领会,弄懂比喻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整体的比喻。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

15、阅读中加以积累,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考试时结合内容就能对号入座。3)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两位哲人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4)联系现实,思考人生。注意传统文化精髓对现实和人生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前哲流风日新其格澧县一中 2012 届高三语文科补充资料编者:覃文梅闵娟5 【课后巩固】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注】有子:孔子弟子。礼:

16、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 ,礼节、仪式,也指人的道德规范。先王之道:指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小大由之: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知和而和:为和谐而和谐。(1)有子认为“和”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3 分)答:(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儒家主张的“和” 与“礼” 的关系。 (9 分)答: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9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6 分) 答: (2)同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