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32029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技术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技术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技术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技术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技术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醒脑开窍技术醒脑开窍技术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中风病进行醒脑开窍特殊配穴的针刺技术。在选穴上以取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适用于中风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亦可用于神志、精神疾患、厥闭脱证、顽固性疼痛病症等。一、基本操作方法(一)选穴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二)操作手法内关:直刺1325mm ,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手法1 分钟。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 ,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2537m

2、m ,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 3 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 寸,避开腋毛,直刺2537mm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25mm ,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 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1325mm ,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 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针向结喉,进针50 63mm ,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 1 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25 37mm ,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3750mm ,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37

3、50mm ,局部酸胀为度。(三)治疗时间每日针 2 次, 14 天为 1 疗程。二、常见疾病的醒脑开窍治疗(一)中风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因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 神不导气, 而发为本病。 中风并发症有吞咽困难、共济失调、 语言不利、 便秘、肩周炎、癃闭、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血管性痴呆等。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操作步骤】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

4、中疏通经络。配穴为: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完骨;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下垂、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间、八邪;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癃闭加上星透百会、中极、曲骨;视力障碍加睛明;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高血压加人迎、 合谷、太冲; 血管性痴呆: 针百会、 四神聪、 四白、 太冲;睡眠倒错: 针上星、神门。留针 30 分钟,每日2 次, 14 天为一疗程。(二) 郁证(抑郁症)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

5、,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 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多因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使心神失养或被扰所致。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疏肝解郁,调神启闭。【选穴】 主穴以内关、 水沟、上星、印堂、百会为主。 配穴为: 局部与循经辨证相结合,如心情抑郁、善太息、咽中如有异物梗塞者加膻中、廉泉、丰隆;急躁易怒、咽干、口苦、目赤者加太冲、行间、风池;心神不宁、神疲、健忘、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四神聪。【操作方法】先取双侧内关穴,进针2537mm ,施捻转提插泻法;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针刺71

6、3mm ,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上星沿头皮刺向百会,捻转泻法;印堂平刺713mm ,提插泻法;百会沿头皮针刺13 25mm ,捻转补法。随证取穴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施以针刺手法,留针2030 分钟。(三)脏躁病(癔病)妇人无故悲伤,不能自控,甚或哭笑无常,频作呵欠者,称“脏躁”。其主要病机为阴血亏耗, 五脏失于濡养, 而致五志之火内动。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醒脑开窍,疏络强筋。【选穴】主穴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配穴:以对症、循经为主,如癔病性抽搐取后溪、 申脉、血海等; 癔病性呕吐取天突、足三里、 中脘;癔病性瘫痪取委中、环

7、跳、极泉;癔病性失明取睛明、四白、风池;癔病性失语取天突、廉泉、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先针刺双侧内关穴,进针2537mm ,施捻转提插泻法。继刺水沟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 ,用重雀啄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取双侧三阴交,施提插泻法。针刺配穴时,均采用提插或捻转泻法。每日针刺2 次,每次留针30 分钟。(四) 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骨关节病变)顽固性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缠绵难愈。古代医家认为疼痛为经脉气血不通,取穴多以局部为主。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之意,认为疼痛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经脉气血的运行又与心和神关系密切,神能导气,

8、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心寂则痛微”。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调神理气。【操作步骤】重用内关、水沟理气调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内关:直刺1325mm ,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分钟。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713mm ,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随证取穴均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施以针刺手法,留针20 分钟。运用醒神之法止痛,范围广泛,无论感冒及内伤头痛;痹症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兼或胃痉挛、胆道梗阻、 泌尿系结石甚至心绞痛等各种内脏绞痛,还是三叉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等各种神经痛,

9、以及急性扭伤、跌打肿痛等施用本法,在常规治疗不满意时使用此法可缓急止痛,立竿见影。(五)眩晕(颈性眩晕)本病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多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诱发。本病按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法治则】醒脑开窍。【操作步骤】取穴:按醒脑针刺法取内关、水沟、风池、完骨、天柱、合谷、颈椎夹脊穴;按小醒脑针刺法取印堂、上星透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颈椎夹脊刺。眩晕急性发作时先采用醒脑针刺法,程度减轻后采用小醒脑针刺法。每日1 次, 10 次为 1 个疗程,共治疗12 个疗程。三、禁忌症1.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

10、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择卧位。2. 妇女怀孕3 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 个月以上者, 腹部、 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禁刺。3.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四、注意事项1. 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2.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3.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4. 所有操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并经过醒脑开窍班培训才能做到规范化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