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30440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8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 12 月中国哲学精髓题目范围整理填空选择: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 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 一直以恢复 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解释】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西周之礼)。【出处】 论语颜渊 :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

2、以下几个问题。(1)何谓“复礼”“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2) “克己”的对象是谁“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 ,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 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3) “克己”之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自省、自责、自讼” 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3、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仁者爱人【解释】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出处】 孟子仁者爱人仁: “仁”是儒家管理的核心。什么是“仁”?“仁者,爱人” ,就是去爱别人、 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 “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即坏事不可强加于人。 “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忠是以孝悌为前

4、提,孝悌以忠为目的有人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 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 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 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 周天子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 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 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 社会的道德要求。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

5、 孔子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 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 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 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 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 抛弃封建毒素, 继承其合理的内容, 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天理儒家把天理看作本然之性。程朱理学 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

6、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在明、清时,受到李贽、戴震等进步思想家的有力批判。 礼记 .乐记 :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处,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惑人无穷.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诚者天之道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出处】 中庸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

7、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 真正意义上 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理论奠基人:孔子中庸之道的 主题思想 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 自我修养 、 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

8、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 主要原则 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 ,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二是忠恕宽容 ,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

9、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三是至诚尽性 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 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天命之谓性【出处】这是 中庸开篇的一句话。【解释】 (1)天命就是本性(性本善) 。

10、(2)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分析:先秦“性”的概念很大。性命、 心性、物性、人性、生性都是由此概念发展出来的。天命就是本性, 可以理解成天命属于本性, 也可以理解成天命等于本性。所以,聂文涛认为等于本性是孟子的观点而不是中庸的观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释义】原指彻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彻了解人类的天性。后泛指穷究事理。【出处】 易说卦: “穷理尽兴,以至于命。 ”涵养须用敬【出处】 程颐说: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 二程遗书卷十八)【释义】 前一句说了德性修养问题,后一句说了学问取得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朱熹晚年大加发挥,朱熹指出涵养与致知两种工夫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涵养高才能专一

11、考究义理,明达义理可使涵养工夫更好,涵养致知是平行的基本修养方法。实际上朱熹所说的尊德性与问道学也就是这个关系,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两句话是要贯穿始终的,这个与陆九渊所提的不同,象山以尊德性即可, 但朱熹以二者并行皆不可废,面上是这样分别的实际上都是一个问题,就是道德修养问题,不过修行法不同而已。在他看来,德性修养与学问取得是相联系的,一项也不可偏废。这两句话对现在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应当注意道德修养与学问取得的关学问题,这个很值得我们深思。格物论【出处】 “格物”指“格物穷理”。格物也就是“至”物,与事物直接接触而穷究其中之理, “穷”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犹穷也, 物犹理也, 犹曰穷

12、其理而已矣” ( 遗书卷二十五)。【释义】格物之要,在于就待人接物的具体人事中,体认其中蕴含的“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对于道德修养的过程, 朱子 十分强调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而在为学宗旨上又都重视对于儒家伦理的认知,故而“格物致知”的理论在其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按朱子的看法,大学本文提出的八条目中, 对于“诚意”以下各章都有说明, 惟独对于“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子认为此处乃系阙文 ,于是根据“程子之意”和自己的理解,为其作了补传,这个补传可以看做是朱子对于格物致知的概括总结,“格物”的概念,朱子的解释同程子一致,都是指“格物穷理”

13、。顿悟【出处】佛教术语是禅宗 的一个 法门 ,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 六祖惠能提倡的“ 明心见性 ”法门。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释义】它通过正确的修行 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 内涵大致有几方面第一 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第二 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第三 顿悟即是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各性住于一世【出处】 物不迁论 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释义】不来,故不驰骋于古今,不动,故各性住于一世 。性即理也中国程朱理学关于人性的重要命题。

14、由程颐提出而为朱熹所发挥。 程颐认为,理就是天,它赋予人即为性。其性存于人而有形者即为心。所谓有形之心,是指有事时“主着事时,便在这里”,无事时“便不见”,并非指可以看得见的形体,它只是比性更具体。从本质上来说,心、性为一,皆本于理或天理。程颐在回答心、性、天是否为“一理”时说:“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 ,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 ”因为性禀受于理,所以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良知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 ,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 ,王阳明 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王阳明所谓“良知”, “只是个是非之心”,也就是“天理”、 “

15、天则”、 “道”。他说: “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 , “良知即是道”, “良知即是天理”。【释义】指天赋的 道德观念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基本解释天赋的道德观念所不虑而知也 ,良知也。孟子尽学“良知”:王阳明 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 “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知耻知愧知恩大德曰生【出处】 周易条辞传曰: “天地之大德曰生。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 还有什么比爱护

16、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呢?都说如今物欲横流、 人心不古,不图名、不图利是一种优秀品质, 致力于实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做的扎扎实实的事情多,少炫人耳目的高论; 他们又都是惠泽被来者的人,却不求任何回报。因此,他们都是大德无言的表率。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最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简答题: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仁”,“仁者仁也”。也就是说孔子的“仁” 是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 “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或者说是做人的道理。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 “,完成了仁学思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