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26034 上传时间:2018-05-1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纲要一、匈奴的兴衰和汉匈关系 (一)匈奴的来源和建国 匈奴这个族称始见于战国时期的记载。但这个族体则不始于战国, 而有更远 的由来。 匈奴属北方游牧民族,是先秦时期我国北狄民族集团的一部分。 西周时期,北方民族虽然仍是分散的, 却出现了像犬戎这样的比较强大和比 较稳定的政治中心或政治力量, 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形成阶级社会和国家,但至少 是形成的过程中。 春秋时期,北方民族靠近中原和华夏族的有些部分,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和 形成为国家组织了。 这个时候,匈奴出现于历史舞台, 它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社会发展的一切成 果,并逐步把它们统一起来。这样看来,当匈奴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时候,它就应

2、 该牌阶级社会并建有初步的国家形态,而且,很快就发展为强大的奴隶制军事帝 国。 头曼之子冒顿继为单于之后, 大破东胡,西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 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建立了东接朝鲜,西接月氏、氐羌,控弦30 万众 的空前强大的国家。后来,向北征服北部的游牧民族,西定西域城邦之国,是我 国北方民族第一次的大统一。 其性质是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与结果, 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匈奴的社会经济以 游牧业为主, 狩猎还起到一定的作用。 匈奴的生产资料主 要是牲畜。牲畜是个体私有制。社会已分裂为剥削统治阶级和被剥削被统治阶级, 分裂为奴隶主、平民和奴隶。各级统

3、治者,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特权,而且也占有 大量的牲畜。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匈奴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最高最大的 统治者称为“单于”,全称为“撑梨孤涂单于” , “撑梨”意为“天”, “孤涂”意 为“子” , “单于”意译为广大之貌。匈奴各阶级统治者,除自己占有大量的牲畜 和剥削牧民与奴隶之外, 还对人民课以赋税。 匈奴对被征服的民族和国家,也征 收赋税。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1. 汉初和亲 汉初因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的基本内容 是汉以宗室女为嫁与单于为阏氏,岁奉匈奴絮缯米等实物各有数,约为兄弟, 匈 奴不犯汉边。在这期间,即使匈奴出言不逊和出兵犯边, 汉

4、也尽力维持和亲政策。 由于和亲政策的执行,汉朝争取到了60 多年比较和平安定的环境,与“天下” 休息,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海内殷富。对匈奴讲,也带来了积极的结果,不仅 岁从汉得到各种生活用品, 也因社会比较安定, 发展了社会生产, 加强了与汉朝 的经济文化交流。 2. 汉武帝与匈奴之战 武帝初即位,继续执行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但从马邑之役(前134)后,双 方关系就恶化了。武帝与匈奴之战,共进行了45 年(前 134 马邑之役前90 贰师将军李广利降匈奴) ,其中有战斗的年份约23 年。武帝与匈奴的战争, 大概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元光元年(前134)至元狩四年(前119) ,约 16

5、年,这一阶段虽然匈奴也多次击汉边郡,但汉处于主动,多次派重兵击匈奴。第二阶段从元狩五年(前118)至太初元年(前104) ,约 15 年,这一阶段的特 点是,匈奴远遁幕北,休养士马,很少犯汉边,并一再求和亲。汉也因马少,无 力再发大兵远击匈奴。这时,汉已东拔秽貉朝鲜臵四郡,西臵河西四郡隔羌胡, 又通月氏、大夏等国,以公主妻乌孙,以绝匈奴援国,想乘匈奴衰弱而臣服之。 第三阶段,从太初二年(前103)至征和三年(前 90) ,约 14 年。这一阶段的特 点是,汉屡出大兵远击匈奴,却一再遭到重大损失。从此,武帝就不再发兵击匈 奴了,并下诏“深陈既往之悔” 。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是矛盾斗争的最高形式

6、。 武帝与匈奴之战是汉匈奴矛盾 斗争的积累与结果, 这一战争的具体原因和目的,对于双方是有不同情况的。 对 汉和武帝讲, 既有与匈奴的矛盾, 又有内部的原因, 既有防御的性质又有报复和 臣服匈奴的欲望。 从匈奴方面来说, 他们进行战争的目的具有掠夺的性质,领土 之争也是匈奴与汉战争的原因之一。 武帝与匈奴的战争, 对双方都带来了严重后果。 死亡的人口和损失的马匹数 量巨大,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也是很严重的,因而引起汉朝内部阶级矛盾的激 化。 3. 匈奴内部分裂斗争和臣服于汉 昭宣之时,为缓和阶级矛盾,安定内部,不再主动出兵匈奴。宣帝本始三年 (前 71) ,汉与乌孙联兵出击匈奴,匈奴远遁,之后

7、匈奴国力大大削弱,后双经 乌桓、乌孙的进攻以及自然灾害, 匈奴国力日益衰弱。 其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斗 争不断发生。匈奴内部的争权斗争,即所谓的“兄弟争国”,给它带来了严重的 灾难,这使本已衰弱的匈奴更为衰弱。 甘露元年(前 53) ,呼韩邪被郅支击败,战败南走,称臣于汉。后在汉的扶 持下,北归单于庭,匈奴又完全统一于呼韩邪。 自呼韩邪降汉称臣和在汉扶持下北归单于庭定其国,匈奴对汉就是“称藩” 和臣服的关系了。虽然匈奴称“藩国” ,单于“称臣”,但汉对匈奴却以礼待之, 具有独立性。汉对匈奴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不加干涉,具有很大的羁縻性质。 自呼韩邪归汉,至王莽建国元年(公元9 年)又起争端,汉匈

8、关系是和平的 友好的。王莽取得政权后, 妄图进一步臣服匈奴和其他民族而采取了一系列错误 政策和做法, 不仅没有达到他的狂妄目的,反而与匈奴关系恶化, 并促使莽新内 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莽新政权很快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交织中覆灭了。 4. 匈奴分为南北和与后汉的关系 从王莽天凤元年至后汉建武十二年(36)平蜀,中原地区经过了近20 年的 战乱,后刘秀建立后汉,又称东汉。中原战乱的过程中,匈奴也完全独立,不再 臣服于后汉。 建武初年, 汉对匈奴采取通使和好政策,而匈奴则一方面支持反汉 势力,一方面不断侵犯边郡。 汉对于反汉势力加紧征讨, 对于匈奴的侵犯则采取 防备和退让政策。 建武二十二年(

9、46) ,匈奴遭受自然灾害,乌桓起于匈奴的东方,击破匈奴, 使其北徙,幕南地空,这种形势下,匈奴又发生了争夺单于位的斗争。建武二十 四年(48)春,匈奴分为南北。北匈奴仍独立于汉朝之外,也经常奉使称臣,南 匈奴则成为汉朝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了。 后北匈奴一方面要求和亲、 合市,但又经常侵犯汉边。 至永元元年(89)夏, 汉与南单于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鲜卑徙据匈奴之地。匈奴余种 留者,沿有十万余落,皆自号鲜卑。但北匈奴并没有被消灭,远遁本北方,有时 还遣使于汉求和亲,又为争夺西域的统治权而与汉经常发生斗争。汉与南匈奴的关系, 基本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汉于南单于所在地设有使 匈奴

10、中郎将, 其目的一方面是保护南匈奴不受北匈奴的侵袭,另一方面则是监视 和防备南匈奴的不轨, 并随着北匈奴的衰落和远遁, 后一个目的则日益成为主要 的了。 汉又设有度辽将军度辽营。 它的设臵最初是为了防范南北匈奴交通和不轨, 后来则主要是防范南匈奴和乌桓、鲜卑,以保汉北边安全。 在以后的汉与北方民 族的关系中,这两个军事机构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南匈奴对汉朝的反抗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些反抗事件, 既反映了民族矛 盾,也反映了阶级矛盾。 这两方面的集中表现, 就是汉朝所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汉朝对南匈奴虽然在经济上不进行征敛,但征其兵役镇压匈奴的其他部分或其他 民族则是繁重的。汉所设臵的使匈奴中

11、郎将和度辽将军, 对匈奴握有很大的权力, 甚至能逼单于自杀和擅杀单于。 在汉朝一定程度的压迫统治下, 具有强悍特性的 匈奴经常起而反抗也就难以避免了。 5. 汉与匈奴的经济文化关系 在秦汉 400 多年间,汉匈奴间的矛盾和战争是比较多的,但双方和平相处的 时间仍多于战争的时间。在和平相处的时候,双方发生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 即使在战争期间,这种关系也没有中断,甚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还在加强。 通过“合市” 、 “和亲” 、 “赏赐” 等方式,汉地特产,如铁器、铜器、陶器、 缯絮、食物、金银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大量流入匈奴。 汉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方面也对匈奴有很大影响。汉人流入匈奴后, 带去

12、 了田耕、穿井、修城、铸造汉式兵器等先进技术。因此大量汉人的流入,不仅使 匈奴的民族成分起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它的社会发展也起了重大作用。 在文化习俗方面, 匈奴受汉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匈奴没有文字, 却与汉经常 来往书信,表明匈奴借用了汉字。 当匈奴分为南北, 南匈奴成为汉朝统治下的一个少数民族后,匈奴与汉的关 系就更加密切了,而且逐步走向汉化的道路, 后汉末年,南匈奴由于“久居塞内”, 就“与编户大同了”。二、鲜卑 (一)鲜卑的起源和发展 鲜卑自东汉平定北匈奴, 便据有匈奴故地, 吸收匈奴遗民, 成为北方的强大 民族。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他们尚不是统一的民族,而是分为许多部分。汉 末和曹操当

13、权时, 在众多鲜卑各部中, 出现了比较强大的三个集团:一是檀石槐 后裔步度根集团,二是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 三是原属于东部大人弥加、 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此外,在其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他部分。在这三 个集团中,轲比能集团最为强盛。 太和二年至三月龙元年( 228233) ,轲比能先后兼并了“东部大人”所领 的各小部和步度根部众, 统一了漠南地区, 但其统治并未有维持多久。 轲比能死 后,东部鲜卑先后兴起了宇文部、段部、慕容部,并不断南迁,占有乌桓故地。 正始五年( 244) ,因东部鲜卑多内附,魏臵辽东属国,并臵东夷校尉,管理东北 地区鲜卑及夫余、高句丽事务。拓跋部也逐渐迁居漠南

14、,占有轲比能故地,与曹 魏加强了联系。 在魏蜀相争中,双方皆曾结交鲜卑而利用之。 (二)拓跋鲜卑的兴起和北魏的统一 拓跋氏是鲜卑族的一支, 原居于额尔古纳河和大兴安岭北段,畜牧迁徙, 射猎为业。东汉年间,北匈奴西迁,拓跋鲜卑不断南徙,居于匈奴故地,南抵今河 套北部固阳阴山一带。据有些学者研究, “拓跋”二字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 父,胡(匈奴)母所生的后代之意。 三国时期,拓跋鲜卑又进行迁徙。 晋元康五年(295) ,力微少子禄官统治时, 分国人为中、 东、西三部。传至郁律时, 拓跋部“西兼乌孙故地, 东吞勿吉以西, 控弦上马将有百万”。东晋咸康四年( 388) ,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臵百官

15、, 分掌众职,用汉人燕凤为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制订法律,初具国家规模。他曾 多次北击高车,南袭匈奴刘卫辰等部,掠取奴隶和牲畜。 什翼犍败于苻坚后,其孙拓跋(王圭)奔贺兰部,后诸部大人又推(王圭) 为主。晋太元十一年( 386)正月,拓跋 gui 召集旧部,大会于牛川,即代王位, 改元登国,徙居盛乐,拓跋氏复兴。同年四月,gui 改称魏王,自此国号魏,史 称北魏。 登国十年( 395) ,gui 叛后燕,慕容垂遣太子宝等率众8 万伐魏, gui 大败 慕容宝。十一年( 396)秋七月,魏群臣劝gui 称尊号, gui 始建天子旌旗,改 元皇始。八月,率骑40 万伐后燕,太行山以东诸郡皆附魏。 泰

16、常八年( 423)太祖武皇帝拓跋焘继位后,统一了北方,继之,太平真君 十一年( 450)进攻南朝刘宋,辖区扩大到淮河以北。 (三)孝文帝改革和鲜卑进一步汉化 拓跋鲜卑早在力微至猗卢时期, 因与中原王朝关系的加强, 就逐渐接受了汉 文化。八王乱后,中原战起,匈奴等族相继建国,不少晋人(即汉人)为避战祸 依附猗卢。这对鲜卑社会影响很大,使它逐步向农业生产和封建制发展。拓跋 gui 建国和占领太行山以东的广大汉区,至拓跋焘统一我国北方,更使其社会发 生巨大变化。 北魏是多民族的国家, 虽然鲜卑为统治民族, 但汉族却占人口的多 数。 为了统治被征服的汉等族, 北魏统治者也不得不采取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并使鲜卑趋于汉化。至孝文帝继位,北魏国势强大,社会比较安定。不过,也存 在着不少民族和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矛盾, 巩固北魏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孝文帝及其祖母冯太手在代魏 以来逐步汉化的基础上, 鼎力改革,采取一些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始颁“均田令”,改革租高力役制,初立三长制,推行百官俸给制, 改定礼仪、官制、律令。这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