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692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784-河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正定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分钟。第第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共共 50 分)分)一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中每小题中每小题 1 分,共分,共 50 分)分)1西周以来继承制度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而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

2、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影响削弱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清朝彻底改变了王位世袭制2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3 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4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

3、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5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 “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

4、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6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8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

5、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9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10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

6、:“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唯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明人不能彻底涤荡,清代则有意利用。 ”以下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元代的行省俨然是一个“流动的中书省”B行省制度源于蒙古部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明朝废行省后设布政司管理地方的行政 D行省制度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1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12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 ”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 ”材料说明

7、了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 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 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13湖北江陵凤凰山 10 号汉墓简牍出土了“中舨共侍约”(即商贩订立的契约) ,说:“某年三月辛卯,合伙做商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在一起合伙共贩。约定一,每人出贩钱二百;约定二,加入贩会的钱要交齐备,不交齐备,就不能同他合伙同贩”这张契约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商业贩运活动已经初具规模 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 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建立 D商业资本具备改变社会主流思想的力量14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

8、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社会风尚的变化15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由此可见,中朝A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16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

9、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17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A汉代 B唐代C宋元 D明清 18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 “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

10、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19梁启超在 1922 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 ”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 “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

11、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20 西都杂记称:“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B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C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御街 D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21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农民纷纷放弃

12、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22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23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C. 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4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

13、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 “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25 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

14、心内容 C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B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26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 ”这段话提倡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27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28英国法学家戴雪曾指出,巴力门在英宪之下,可以造法,亦可以毁法;而且四境之内,无一人复无一团体能得到英格兰的法律之承认,使其有权利已撤回或废置巴力门的立法。是为巴力门主权的原理所有真谛,不能增多亦不能减少。这里的“巴力门”是指A恢复“王在议会” B确立议会主权 C建立责任内阁制 D发动宫廷政变29 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 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板(历法) ”,因为颁布历法一直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但由于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民间雕版刻印的历书仍旧风行。这反映了A雕版印刷业比较成熟 B政府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C文宗皇权威严尽失 D唐朝历法体系混乱30 “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