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39719371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593-广东省湛江一中等“四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历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校四校”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本试卷分为第 I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 II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分,考试时间为间为 9090 分钟。分钟。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填涂答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填涂答题卡上的题卡上的“考号、姓名、考试科目考号、姓名、考试科目” 。2.2.第第 I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2、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 IIII 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第第 I I 卷卷 (选择题(选择题 共共 4848 分)分)第第 I I 卷(本卷共卷(本卷共 3232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3、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孟子曰:“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 ”这说明A孟子反对孔子研究历史 B社会动荡引起了史学研究C孔子倡导君君臣臣秩序 D史学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性2、 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 。到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完善 B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监察C汉代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3、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 ,不

4、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4、唐代田令中规定:“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一夫百亩) 。虽居狭乡,亦听依宽制。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 ”此规定A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B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C防止了豪强占农民的土地 D防止了农民卖地逃税5、苏轼曾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反映出A宋代地主主要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5、 B宋代地主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宋代佃户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D宋代农村开始出现以租佃关系经营土地6、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宋代的私营手工业A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7、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 ”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

6、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8、北宋司马光说“隋始置进士,唐益以明经等科皆白投牒求试,不复使人察举矣。于是进士专尚属辞,不本经术;而明经止于诵书,不识义理。儒雅之风日益颓坏,为士者狂躁险薄,无所不为,积日既久,不胜其弊!”当时有识之士针对此弊端 A主张恢复察举制度 B反对礼教虚伪僵化C重申儒家伦理道德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9、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 19 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材料强调A程朱理学有力

7、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家退出历史舞台C科举制导致社会僵化不断增长 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10、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 ”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1、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 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8、。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12、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 ,对于肄习西学的人, “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 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这反映了李鸿章A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 B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C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 D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13、1917 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

9、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14、竹枝词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生活面貌。 大公报1913 年 6 月 15 日, 粤女学生之怪状记载“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 ,材料中报纸记载的竹枝词反映出当时A追新求异成为时髦之风 B国人思想完全受到西化C伦理道德已经不复存在 D个性解放思潮占据主流15、1927 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 。中央则答复:“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

10、单的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 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无力控制中共内部的矛盾分歧 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16、民国十八年七月,国民政府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 ;次年二月又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 ,民国二十三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 。这些做法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B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D限制了官僚资本的膨胀17、1956 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

11、。陈云的这一观点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 1953 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326%, 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 80 万人选代表 1 人,直辖市和人口在 50 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这一规定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

12、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19、1978 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 ”这一公报的发表 A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给祖国统一大业提供较好契机C促成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D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砝码20、1992 年 11 月,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针织企业重庆针织总厂,连续 6 年亏损后,被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成为大型国企破产第一家。此举说明了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B依法破产是国企改革的必由之路C私营经济冲击了国有

13、经济 D国企破产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21、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 6 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 2 月或 3 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 年(一说为 5 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 10 天内处理好。这说明在古代雅典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 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22、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

14、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说明罗马法A随意性较强的法律 B维护法官的权威C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D对后世影响较远23、 “这是种全新的反省,开始以人的眼光,从人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生活,对待世界,而不是像在信仰主义时代那样一切都从上帝出发。 ” “全新的反省”指的是 A.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B意大利的文艺复兴C.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D法兰西的启蒙思想24、伏尔泰在萨帕塔的疑问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萨帕塔是神教人员的候选人,他天真地问:我们如何进一步说明我们烧死的成百上千的犹太人是四千年前上帝的选民?萨帕塔得不到答复,索性极其单纯地宣讲起神来。 ”伏尔泰意在说明A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性 B文艺复兴缺乏群众基础C萨帕塔对宗教信仰盲从 D基督教神权统治虚伪性25、1784 年,英国首相庇特试图通过改革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专权倾向,而当时有不少议员被国王收买,庇特下令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他的改革得到新议会的大力支持,庇特得以继续主持内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