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9709950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第三编  完 10万 魏晋南北朝文学(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文学教案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三编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2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社会历史概况社会历史概况 从公元 196 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 589 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包 括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司马氏建立西晋、东晋十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 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 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况魏晋

2、南北朝的文学概况 1 最有成就的是诗歌。 (1) 五言诗进一步发展,成为文人写作五言诗的全盛时期 (2) 七言古诗 与新体律诗的出现与发展 (3) 南北朝乐府民歌,各具特色(4)出现一大批重要诗人,三曹、左思、 陶渊明、二谢、鲍照等 2 骈文有突出的发展。 南朝骈文盛极一时,散文相对显得消沉和衰落,仅用于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 北朝却出现一批著名的散文著作,如郦道元水经注 、颜之推颜氏家训 3 小说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4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深远影响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征:1、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

3、人的风尚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1)乱世)乱世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命运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命运 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社会动荡不安、灾难深重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约 400 年左右(393 年) ,整个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 1 汉末动乱 2 曹魏时期,正始之后,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争权斗争十分激烈,许多士人卷入政治漩涡, 丧失生命。 3 西晋时期,有“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 4 东晋时期,偏安江左,内乱迭起,如王敦、桓温、苏峻等作乱,孙恩起义 5 南北朝时期 南朝相对稳定,北朝则成为各族军事首领的战场, 伴随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和人口的大规模迁 移,又夺走很多人的生命

4、。 文人的命运:文人的命运: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嵇康、陆机、陆云、谢 灵运、鲍照等。有些死于西晋的战乱之中,如刘琨、王浚等 (2)文人的风尚)文人的风尚 见文学史 p9-10 1 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2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2、门阀制度。 (1)概念: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士族或世族,是指高门大族。约在东汉后期,士 大夫中就出现了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在入仕上,其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上权利。汉 末以后,他们成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社会力量。世族的力量在汉末曾一度受到打击与削弱,但到曹丕实 行“

5、九品中正制”后,由于中正官为士族所把持,从而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至东晋时,由于门阀势力的强盛,一些门阀士族控制了中央政权而形成了政权由士族与皇权的共治局面, 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即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参田馀庆东晋门政治一书) 。(2)历史影响:士族门阀制度无疑是落后反动的,因为它强化了士族的地位,阻碍了寒族(庶族) 出身的士人的仕进之路,加剧了士庶之间的矛盾。而门阀制度作为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特点,对 这一时期文学特色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一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寒士不平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面对士族把持政治权力,不少出身3寒族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发出强烈

6、的呼喊,形成了一个具有时代性特点的文学主题。左思的咏史 ,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都将他们的不平倾注于诗中,成为这一时期此类文学的代表。 其二,士族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高门,士庶的分野甚至更主要的表现在文化上。陈寅恪先生说:“所 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 “夫 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P71、72)士族在文化上所具有的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形成其在文学上的优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南北朝 时期出现的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即与士族的文化承传有关。以世族文人

7、群体为特 征而构成的文学集团,成为六朝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世族普遍地爱尚文义,其群体趣味与个体 性情在文学中多有表露,且能影响其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 ) 。两晋时的陆氏 家族,刘宋时的谢氏家族,萧梁时的萧氏父子、庾氏父子、徐氏父子等文学家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其三,士族由于其独特的地位与艺术素养,对其文学创作的主题与艺术趣味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由 于士族重门风与礼法,大都具有家族的使命感,因而他们的作品中也多有追述或炫耀门第、追叙祖先功 德之作。其在艺术上多追求典雅、精工等审美特征,这些都对六朝时期文学风貌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二)哲学思想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

8、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 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1、 儒学式微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在两汉时期一直居于支配地位, 它不仅是整个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纲纪,而且也影响着士人的政治生活与思维方式。汉末黄巾起义,不仅 动摇了汉朝的统治,同时也动摇了两汉数百年间儒学一尊的地位。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与紊乱崩溃的纲 纪,要重新恢复整个的安宁稳定与秩序,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必须寻找一种更为切实、更行之有效的 治国之术。汉末乘时而起的曹操即提倡法治,用人唯才,至于选拔“不仁不孝,而有汉国用兵之术” (求逸才令 )的人,

9、同时作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的这些措施又加速了儒学的衰落。顾炎武日 知录两汉风俗中说:“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 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起,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学问为本,专以交通为业; 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 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馀。 ”即指曹操的措施所带来的思想的变化。儒学一尊的地位一旦 打破,人的思想一旦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于是便出现了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各种“异端”思想便流行起 来。鲁迅即说这时“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

10、,故孔教以外的思 想源源引入。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玄学对文学的渗透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玄学兴起与发展 是一种思辩的哲学,兴起于魏晋之际,而盛行于两晋,其内涵虽在魏晋及两晋有所变化,但总体看, 它是魏晋时期所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玄学的产生,实缘于魏王弼、何晏等人 对老 、 庄 、 易及论语等的注释(王弼有老子注 、 周易注 、 周易略例 、 论语释疑 , 何晏有论语集释等) ,因此,玄学的形成实以老庄思想为主,融入儒、佛思想。 到东晋时,玄学又吸取了佛学的一些成分,进入新阶段。但不论如何,玄学与汉代盛行的神学目的 论,谶纬宿命论相比,它更带有思辩性

11、,这从当时玄学所涉及的一些命题即可看出(如圣人有情无情问 题,本末有无问题,声无哀乐问题、养生问题、言意关系问题等) ,这些带有强烈的思辩性的问题,打破 了汉代以来繁琐经学的统治,对于解放人的思想、活跃思维都起了重大作用。而玄学中一些命题的辩析 探讨,反过来也影响到文学创作风貌的变化,如玄学崇尚虚无、贵自然、辩形神,对于文学创作中追求 自然神韵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阮籍的发言玄远,嵇康的清新脱俗,陶渊明的任真自然,都不能不说和 玄学的影响有关。清谈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探讨,所谈内容是谈玄和注重评头论足,讲求谈话隽妙。玄学的主要论题自然与真,言意之辩及其对文学的影响(2)魏晋风度)魏晋风度(魏晋风流

12、) 阐释:阐释: 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表现出来的风度。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一般流俗、甚至不同于其他 任何时期的言谈举止。 魏晋时期独有的历史条件造就了魏晋名士,门4阀制度严重地压制了寒门庶族的发展,造成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但这种制度也造就了一批风度不凡的 人物。门阀世族的形成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所占有的统治地位、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任何 一个时期所不具备的。 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 (1)处变不惊,镇静自若临刑前的嵇康、淝水之战时的谢安、房屋失火的王献之 (2)旷达傲世、任率自然)旷达傲世、任率自然这是魏晋名士的本色这是魏晋名士的本色 王羲之的东床坦腹、王徽之雪夜访

13、戴安道、刘伶裸形屋中 (3)一往情深、天然风流)一往情深、天然风流王戎、卫玠、荀粲、谢安 3 魏晋风度与药、酒、麈尾魏晋风度与药、酒、麈尾 3、佛、道二教的流行 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生根、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并溶入中国文 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发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为释加牟尼所创。史载:“汉哀帝元年(公元前 2 年) ,博士弟 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 戎传 ) ,这是关于佛经传入中国的最早的时间记载,至汉明帝永平八年(65 年) ,帝梦金人而遣使至天竺 求法,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

14、摩腾以白马驮经至洛阳,明帝为建白马寺。桓帝时大月支僧支谶来到 洛阳,译经典,此后,又有安世高来华。他们先后译出佛经小乘经典,佛教渐见流传。至魏晋南北朝, 又有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安、鸠摩罗会、法显、昙无谶、真谛等众多僧人,翻译大量佛经。这些 佛经不少是由外来的印度或西域僧人与汉人共同翻译的,而在共同翻译过程中,增进了中外思想、语言、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入,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音乐习俗 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这一时期佛教流行的最主要标志,并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者,乃在于佛、玄、 儒的交流及大量的佛寺的创设。中国的寺院有相当一部分即创设于魏晋南北朝。据统

15、计,梁时有佛寺 2846 座,僧尼 82700 余人,仅建康就有佛寺 700 馀座;北魏末,寺院有 3 万馀座,僧尼二百馀万人;北 齐僧尼二百馀万人,寺院 4 万馀座。就文学而言,由于佛教的流行,玄与佛合流,不少文人大都研习佛 理并与僧人交往,这对于丰富文学思想以及艺术形式、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影响,其主要者,一曰使中 国文学中想象更丰富。二曰使中国文学的故事性加强。三曰天竺声韵理论影响了中国音韵学的产生,进 而影响到诗歌格律的形成。四曰丰富了中国语言与词汇。五曰丰富了文学观念。道教:原因:与佛教相比,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约产生于汉末,相传张道陵为道教创始者。 与佛教追求寂天不同,道教

16、的主旨在于追求人的精神自由与长生不死,并通过炼丹、吃药等来达到其目 的。葛洪神仙传记张道陵云:“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 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靡费钱帛。 ”除炼丹、吃药外,道教也讲 究养生、医术本草。就炼丹吃药来说,道教对统治阶级颇有吸引,而讲究养生、医术本草则对平民有吸 引。它求仙而不否定世俗,求长生而不否定享乐,既有很大的虚幻性,又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道教 自产生以后,不论在上层社会还是普通民众中都不乏吸引力。因此,在佛教流行的同时,道教也在社会 上广泛地传播开来。 影响:道教的求长生、慕神仙以及炼丹、服食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都有很大影响。这一时 期文学作品中的游仙诗以及作品中所呈现的生命意识与主题,莫不与道教的流行与影响有关。曹操有 气出唱三首及精列 ,郭璞有游仙诗十四首等,均是其代表。也有一些诗中对求仙表示怀疑的, 如曹植诗云:“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