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70847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梦的文化底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中国梦”是中国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实现理想的土壤。 西方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人权与伦理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所谓“中国梦” ,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这主要是针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到东西方列强的凌辱而言的。今天,国家强盛起来了,中国人

2、的脊梁挺立起来了,近代仁人志士的梦想初步得到实现。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在过程之中。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中国梦”是中国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实现理想的土壤。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多元一体,中华历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从人种与文化两方面来看,只有中华人种与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了,没有中断。其中的机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异、多样统一。中华文化的消化力、融摄力很强。中华各民

3、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这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的润滑剂、人民自强不息的原动力。在物质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这是不错的。但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茶叶、算盘等。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代诸多科技发明,至少有二百多种伟大发明,起到改变世界的作用。据考古学家们确证,我国有一万年的水稻栽培史。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织品、漆器陆续传到欧洲并大受欢迎。冶铁、养蚕

4、、丝织、造纸等技术也相继西传。到宋元时期,我国的陶瓷通过海上交通风靡全球。在社会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社会大而政府小,有很多自治组织,士绅阶层的作用很大,社会基本自治。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如以宗族、家族、乡约、义庄、帮会、行会(到近代转化为商、农、工会)等为载体,以民间礼仪、节日与婚丧祭祀活动,村社活动,学校、书院讲学活动,士农工商的交往等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自治、地方自治。传统中国绝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缘性的自然团体及其扩大化的社会各团体来治理社会,这些团体自身就是民间力量。在平衡政权力量的同时,又起到政权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抑制豪强,协调贫富

5、,保障小民生存权,教化民众,化民成俗,安顿社会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机构的作用,扶助、救济贫弱,以“学田”等形式支持并资助农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对抗专制政府的恶法与法家以国家权力破坏亲情及私人领域的若干做法。在制度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赋税等经济制度,征辟诠选制度(荐举、考试) ,文官制度,教育制度,开放教育,平民子弟通过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甚至最高政治,荒政、赈灾的制度,优待老人与弱势群体的制度,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实质公正的内涵与制度设计的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我国汉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相对于罗马的武人专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由儒家推动、建构的君相

6、制、三省六部制,一直到谏议制、监察制、回避制等,至今仍有意义。中国古代的官制是十分丰富的宝藏,不乏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等制度建构。儒家通过天神崇拜、天命论与革命论、民间舆论的震慑,特别是文治政府及其制度,来批评、监督、限制君权。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的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 ,墨家“兼爱非攻” ,道家“道法自然” ,佛家“慈悲为怀” ,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工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

7、献。例如,儒家思想在欧洲启蒙时代起过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魁奈及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人权与伦理思想。法国 1789 年由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国1776 年的独立宣言中也有所体现。 独立宣言第二条为:“人人获得天赋的若干规定而不可移的权利。 ”杰弗逊解释说:“此段之精神得自孔子” 。1946 年,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中

8、国代表张彭春先生把儒学的原则、孔子的智慧贡献给这一宣言 ,并促成了宣言的形成与被通过。1993 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来自几乎所有宗教派别的 6500 名宗教领袖通过了由孔汉斯先生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基石。由此可见,中国的精神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这足以驳斥西方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克林顿夫人所谓中国人没有向世界贡献价值观的妄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我综合张岱年、胡秋原等前辈的论述,就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价值和特点提出如下六点: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

9、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 “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与超越分别与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别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二,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凸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革故鼎新,创造进取。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天行健,君子以

10、自强不息” ,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绝不懈怠。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无数的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第三,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 ,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第四

11、,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強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第五,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两关系的对立与平衡。第六,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

12、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又有尊重劳动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我看以上六条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古为今用与创造转化我们坚持古为今用,绝不主张食古不化。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中国古典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性的话语应是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

13、“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 “天下一家” 、 “中国一人”的社会理想。儒家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和灾民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正义观、公私义利观是历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们批判现实的武器。这一思想的前提是: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今天还有意义,即我们增加就业,大力帮扶弱势群体,关心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保障农民工及

14、其子女的权益,帮助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山区尽快脱贫等举措,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等亦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两千多年来,农家、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但更多的是无言之教)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价值仍然是友善、仁爱、孝慈、正直、良心、忠信、为人着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及蒙学读物、家训、治家格言、善书与民谚民谣中的仁慈善良,廉洁勤谨,忠于职守,与人为善,积善成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积善之家必

15、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千家诗 、 弟子规和四书中的一些内容,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人之口,通过三老五更、家人乡亲口耳相传,耳濡目染,逐渐在民间扎根。仁义礼智信等我国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蹬三轮捐钱给贫困生的白芳礼老人、奋不顾身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道德模范吴天祥、防治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继承并实践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以一颗仁爱之心,诚朴信实,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爱利他人,服务社会。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然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等,大大地弘扬出来。我们要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间留存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资源加以保护、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