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970014 上传时间:2017-08-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考语文全国卷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一、现代文小阅读(10 分钟,阅读 4 分钟,做题 6 分钟)1、读懂文章认真通读文章 1-2 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2、科学答题(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不能表明XXXXXX 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

2、分。“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点。“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A 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

3、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B 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C 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D 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E 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A 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B 张冠李戴,表述 A 的内容说到 B 头上。C 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D 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E 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2F 混淆时态(

4、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G 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H 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I 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J 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3、做题的两个意识(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二、文言文阅读(25 分钟,阅读 13 分钟,做题 12 分钟)1、浏览文章后,看第 6 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

5、,思考这些问题点涉及的人与事。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1)先做第 6 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方法同小阅读。(2)接着做第 4、5 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在语境中思考。实词理解也罢,断句也罢,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A 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B 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C 句式断句法,“者 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顿。D 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E 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

6、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A 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B 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C 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D 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

7、“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E 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3三、古诗鉴赏(12 分钟)1、读懂诗歌(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2、审读问题(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

8、求。(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3、科学答题(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1)诗歌类别A、借景抒情类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B、托物言志类物,一个或者诗

9、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C、写人抒情类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2)艺术手法A 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4直接描写:a 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b 写物

10、:动作、情态、绘声绘色绘形、描摹、勾勒等。c 写景:绘声绘色绘形、浓墨重彩、描摹、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d 共有:渲染、对比、大笔勾勒、工笔细描等等。间接描写:烘托(主要是写人写物)、衬托(反面则为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明衬暗等等)、象征、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写景还需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角度、五觉(视听嗅味触)角度。顺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B 抒情手法(关涉诗歌的主题)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

11、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另外有“从对方着笔”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方正在思念自己。C 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D 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

12、:承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词(曲)(上下两片)。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特别提醒:在面对写景诗中描写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可以从景的构成要素出发思考。A 线条形状、形态摹形、绘形 视觉B 颜色色彩、色调绘色 视觉C 光线明暗、色调(明暗)对比与反衬 视觉D 声音声寂、动静动静结合(反衬) 听觉E 气味芬芳、气息嗅觉5上述可能结合,出现视听结合、视听嗅

13、结合。F 现实(眼前)写实 想象联想(如梦境)写虚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3)基本题型A 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a 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b 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c 表达的情思。B 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a 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b 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画面、物的形象)。c 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C 赏析某一联诗句。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质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a

14、 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嗅味触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b 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c 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D 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a 总说有哪几种情感。b 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E 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a 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

15、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b 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 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对故乡的思念,外在独处异乡的孤寂。四、默写(3 分钟)1、考纲规定 64 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6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选做题:第三、四题(或者第 11、12 题

16、)注意事项与原则:1、切记填涂所选题目番号(小题番号11 或者 12).2、选题原则:(1 )自己擅长的文本类别,(2 )主观题题型典型、难度较小的。最好先浏览主观题,比较其难易,再做选择。五、小说阅读(25 分钟)(一)、读懂小说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因此,要有一切为促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服务的意识,要弄清内容中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一】典型小说。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有的小说中有比较重要的物,也是内容)。(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