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675624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高中语文 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课件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第11课 屈原列传内容索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品读研讨 文本核心后读厚积文本拓展先读先知文本助读语言积累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_(2) 然泥而不滓者也:_(3)屈平既绌: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5)厚币委质事楚:_(6)被发行吟泽畔:_同“罹”,遭遇同“涅”,染黑同“黜”,罢免官职同“浊”,污浊同“贽”,见面礼同“披”,披散争宠而心害其能:_ 邪曲之害公也:_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_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 2.一词多义(1)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_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_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_ 自夸,炫耀攻打功劳痛苦,疾苦恨、痛心

2、忌妒妨害(2)疾(3)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_ 靡不毕见:_皆好辞而以赋见称:_ 屈平属草稿未定:_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_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_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_ 离间一段时间写作连,跟着看见显现(4)间(5)属(6)见被(7)明明于治乱:_ 谗谄之蔽明也:_ 明道德之广崇:_ 明晓眼睛阐明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_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_ 法令使,让 (8)令争宠而心害其能_ 王怒而疏屈平_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_何不 其糟而啜其醨_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_ 因而表因果的连词,就表转折的连词,却表转折的连词,但是(1)而3.虚词归纳表并列的连词,并且表转折

3、的连词,却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_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_ 张仪闻,乃曰_ 乃作怀沙之赋_ 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连词,于是(2)乃4.古今异义词(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_今义:_(2)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古义:_今义:_(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今义:_骗人的假话。无理狡辩。清平的国家。治理国家。纲常,法度。这里用作动词,有“规范”之意。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5.说说下列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一下(1)蝉蜕于浊秽: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_(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

4、于顷襄王:_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名词作动词,染黑 名词作动词,效法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_(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3)兵挫地削:_(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_(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7.翻译下面的句子(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译文:_(2)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译文:_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按自己的意思做些改变,屈原不同意。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

5、愤引起的。(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译文:_(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文:_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道上,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译文:_(6)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译文

6、:_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我)读了服鸟赋,(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的,但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而圣明的君王、稳定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这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背景展示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7、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的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知人论世文化常识楚 辞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楚辞”有三种含义: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

8、体,又称“骚体”。它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作是离骚。指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楚辞诗体创作的一批作品。指书名。西汉的刘向把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一诗体创作的作品整理成的一部诗歌总集。上古时代的姓和氏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本文中“楚之同姓”的注释中的“屈、景、昭”都是氏。有关资料表明,楚王的祖先姓“芈”(M),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封于屈地,就以封邑“屈”为氏,屈原担任的“三闾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这三个氏的官职。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

9、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名言警句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3.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10、,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品读研讨文本核心1.脉络梳理整体把握(第1段)楚王信任,屈原得志(2、3段)遭谗被疏,忧作离骚(49段)屈原被黜,国势衰微(1012段)自沉汨罗,楚为秦灭(第13段)叹其不幸,赞其品格屈原列传2.初读感知本文塑造了屈原什么样的形象?答案答案 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1.试简要分析一下屈原的主要

11、性格特征。要点突破答案答案 爱国、正直是屈原性格的主要特征。作者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其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疾”“怨”“刺”“嫉”便是他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2.本文49段,历叙了楚国在政治、外交、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这对写屈原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答案 这一系列事件中,屈原的活动并不多,但作者所写的重点仍是屈原,意在揭示屈原的被贬黜与楚国一系列失利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屈原对楚国政治、外交、军事的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歌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卓越才华。3.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