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69412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7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四种模式鉴赏意象型(特殊内涵)(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种模式分析意象3(特殊内涵)诗鉴赏之四意象美 3 教学目的:1、 了解古代诗歌意象的知识。2、 掌握古代诗歌意象的分析方法及解题方法。教学重点:目的 2。教学难点:意象特点的理解、意象内涵的咀嚼。教学方法:讲座,讲练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内容:意象鉴赏3 “诗言志”,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所以诗歌是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的。诗歌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居多。间接抒情的方式又可分为叙事抒情、借景抒情、借联想抒情、类比抒情等。所以,诗歌抒情总要借助一定的意象。优秀的诗歌,意象

2、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三)鉴赏诗歌中的特殊内涵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1)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

3、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陆游的咏梅词等。( 2)比喻性形象描写: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难点磁场 中两首描写牛的诗,要透过牛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第四种模式分析意象3(特殊内涵意象)18 【提问方式】1、试分析诗中(特殊意象)的内涵。或: 哪几个词(其实就是特殊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4、)?从中又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其实相当于内涵)【提问变体】2、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特殊意象)的作用(或“意图、内涵、或寓意” ) 是什么(或指什么)?3、为什么説这是一首诗(如闺怨诗)?(其实是辨别特殊意象内涵)4、诗歌通过(细节、意象)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5、指出两首诗中意象所表现(渲染)出来的不同情感(氛围)特点,并作简要分析。【解题思路】 平时要把诗歌常用特殊内涵意象的常用意义记熟,答题时结合诗意选配内涵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步骤】先分析特殊内涵意象的内涵,再结合诗人情况及写作背景,深入分析其深层含义(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特殊内涵意象的内涵

5、+深层含义(表达的思想、情感)【例 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题目】(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的什么情绪?【导航】 这是典型的特殊内涵意象题,这是没明说哪个意象,要自己找,因为只要你对常见特殊内涵意象很熟悉,你一眼就可以发现。“哪几个词”没明说,但只要注意“首联、颔联”、 “离别的环境”的内容、范围限制,就知道是

6、“微霜”、 “鸿雁”,注意不要弄错分析对象。 2、运用相关知识: “微霜”,是个冷词, “鸿雁”是个有特殊内涵的意象,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 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所以,这两个景物意象传达出来的情感特点,一是悲愁难抑,黯然神伤;二是送别。【答案】(1) “鸿雁”常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微霜”

7、“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意象题,情感。(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技巧题,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例 2】2002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 题( 6 分)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导航】 是否同意“关键”之说,这种题型也可以不同意,但难度大、不稳当,一

8、般还是同意好。有寓意、双关义、特别义的词大都是特殊内涵意象,平时理解清楚并积累足够,解题时注意诗歌内容,理清寓意就不难,解题也就容易了。“折柳” 是个特殊内涵意象,可以是动词, 以折柳相送表惜别、思念、 留念; 但从“闻笛、玉笛暗飞声、曲中闻折柳”看,这里的“折柳”指“折柳曲”,指笛声。“折柳”曲是古曲子,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而全诗抒发的正是思乡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折柳”当然就显得很关键了。【答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一 )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 )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9、【例 3】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 题( 6 分)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题目】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 ,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导航】 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闺怨诗、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思乡诗、怀人诗,是根据所写意象不同来分类的,所以这类题型表面上看是考查几种不同题材的诗歌的分辨,其实是考查意象特点的理解、辨别能力,答题只要仔细弄清意象特点,特别是特殊意象内涵, 结合有关文史常识即可确定答案。诗中玉关、 青冢、 黑山等地名, 都是特指边塞、征戍

10、的特殊内涵意象,都是征人的戍边,了解常用特殊意象的学生,应该一眼看出是边塞诗。【答案】( 1)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都是征人的戍边生活环境,所以说它是一首边塞诗。 (2分) 意象题,景物、特殊。(2) 第一句怨年年频繁调动,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 (4 分)情感题。【例 4】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酬 张 少 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1)王维的诗中很善于用“空” 字,如“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

11、) 、 “空堂欲二更” ( 秋夜独坐)等,请对“空知返旧林”中的“空”作简要分析。( 2 分)【题目】 (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 4 分)10、(1) “空” :徒然。 (1 分)晚年的王维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他不愿同流合污而又无能为力,理想破灭只好归隐,“空”深刻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苦闷及内心深处的隐痛与感慨。 (意思对即可) (1 分) 炼字题。基础题。【导航】 本题明问“典型细节”,似乎只要对人物意象的“解带”“ 弹琴”两个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就可以,其实不然,如果不理解颈联“松风”“山月”两个特殊内涵意象的内涵(高洁之意) ,

12、是无法准确解读的。【答案】(2) 、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1 分) 。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1 分) ,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2 分) 。 (意思对即可)意象题,人物、特殊。基础题。【例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宋)【题目】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 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导航】“ 有两重含义”一

13、般就是双关义,说明诗句运用双关修辞手法在炼字,分析时根据诗歌意思找出双关词,然后分析其两重意义即可。有的题目还要求说出表达效果。这种题目往往与特殊内涵意象有关,平时要做好积累。如本诗的“柳”“灞桥”,宋人积弱,伤离别之情盛,“灞桥”“柳”一块成为伤离别的代名词。“柳”谐音“留”,明写留恋,留恋什么?标题“怀吴中”已言明;“灞桥”,北宋京城,“谁念行人寄一枝” ,暗写朝廷无人留意(即“赏识”)自己的才能,自己报国无门。(2) 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导航】 诗人思想感情、愿望的流露,或通过人物意象描写,或通过景物意象的渲染,更多的是通过特殊内涵意象的运用,此诗的“灞桥

14、”“ 烟柳”是两个非常典型的特殊内涵意象,明眼人一眼便能悟出其感情和愿望。【答案】 (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炼字题,双关。(2) 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情感题。练习一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 分)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试分析诗中“冰心”的内涵。(2)“孤”字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答案】 (1)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一片冰心在玉壶”意为:

15、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2)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诗人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表达了友人回到洛阳后,留在吴地的自己,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的孤独寂寞之情。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赏析】“ 迷蒙的烟雨,连夜笼罩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朋友,洛阳亲友若问起我;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 (今江苏镇江) 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

16、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 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 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