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68790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专练: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第1单元第2节理解词句,把握观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82017 届高三一轮复习训练理解词句,把握观点(时间: 45 分钟分值: 50 分) 一、(2016 石家庄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25 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2 月 8 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王运熙 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

2、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从 1978年到 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 6 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1983 年到 1996 年, 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七卷本 ),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

3、却不改其乐的心境。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 “治学自警语” : “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2 / 8了许多研究者的

4、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

5、术创新。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 ”代表“文章的内容 ” “纯洁的思想 ” “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与此相承,王远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

6、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王运熙服膺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 ”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3 / 8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

7、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恰可比拟。(节选自 2014年 2 月 22日中国教育报 )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B.文中提到周振甫、 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 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C.“从 1978 年到 1996 年”“ 1983 年到 1996 年”“从 1978 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D.王

8、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 但不吃也无所谓。 ”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如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解析B 项“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作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 项, “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 ”的说法不准确。 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 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的时间很久。D 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 甘于淡泊, 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

9、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C 给 1分;答 B、D 不给分。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 分) 答:_ _ 解析引用原话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文章第5、6 两段有对王运熙自己的话的引用,分别体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和治学态度。文章第 7 段引述了詹福瑞的话,意在表明王运熙学术见解深刻但为人谦逊的品性,第 13 段引述杨明的话表现王运熙是个忠于学术、坚守学者良知的人。4 / 8答案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引用詹

10、福瑞、杨明等人的话, 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表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3.(理解词句 )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6 分) 答:_ _ 解析对“学术创新 ”的理解主要在文章的第9 段中, “求实即是创新 ”“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 这就是学术创新 ”。文章第 9、10 两段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这种“创新”,一是对 “风骨”重新准确定义,二是对“建安风骨 ”发表独到见解。同时上文中对文心雕龙一书性质的理解也非常独到,这也可以理解为“创新” 。答案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

11、,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主要学术创新: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4.(文本评价 )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 答:_ _ 解析本文可以理解为王运熙的生平传记,全文

12、也就围绕“平淡 ”与“有丘壑”,写了王运熙的治学精神、 为人品性、学术贡献方面的内容。 其中治学精神、为人品性体现 “平淡”,学术贡献体现 “有丘壑 ”。王运熙为人甘于平淡, “在陋巷不改其乐 ”这是安贫乐道的精神。王运熙在学术上坚持“创新 ”,但他的“创新”是坚持求实,而不是 “故作惊人之语 ”,呈“剑拔弩张之势 ”,这都是5 / 8“平淡”的表现。王运熙在学术上成就斐然, 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提出很多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观点,培养了一批学术名家,这些成就可以用 “丘壑”形容。答案“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王运熙先生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

13、、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并产生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吴承学, 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 题。(25 分) 聂华苓,漂泊与归属肖莹90 年

14、前,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聂华苓出生于湖北武汉。因为父亲聂洗的桂系身份, 1929 年桂系失势后,聂华苓随家人躲避到汉口的日租界,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她爱待在家里听父亲母亲讲外面的花花世界,也会溜进门房听听差们讲那些直系、奉系、皖系的军阀,以及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人的故事。聂华苓 11岁那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刚考入湖北省立一女中的聂华苓和同学们一起 “排山倒海 ”地参加抗日活动。1949 年,聂华苓拖着母亲和弟弟妹妹,冒着台风到达台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她加入雷震和胡适创办的自由中国半月刊,开始以本名写散文和小说,并受到雷震的赏识,成为编委会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成员

15、。那时的台湾文坛,八股盛行,聂华苓却偏偏关注政治框架以外的纯文学作品。在她的主持下,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还有柏杨的小说、余光中的诗,一篇一篇在自由中国发表出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命运的捉弄却并未消停1960 年,言论开放的自由中国遭国民党当局6 / 8封闭,聂华苓的家门外一直有特务徘徊,接着是母亲去世,她和王正路的婚姻也陷入“无救”状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生命的曙光出现了。这道光,便是安格尔。这个著名的美国诗人,曾被约翰逊总统聘任为美国首任国家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并任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顾问。1964 年,聂华苓接受安格尔的邀请,从台湾来到爱荷华。3 年后,国际写作计划诞生。 1971 年,他们结婚,把家安在爱荷华河边的小山上,取名红楼。聂华苓的流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