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61433 上传时间:2018-05-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型脓病发生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蚕病发生趋势及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蚕病发生趋势及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一、养蚕布局调整后蚕病发病趋势一、养蚕布局调整后蚕病发病趋势80 年代到 90 年代中旬,东台的蚕病以空头病为主,蝇蛆病、中毒症、真菌病时有发生,但很少出现暴发,曲霉病、黑尾病零星发生。90 年代中期养蚕布局进行了调整,秋蚕实行五期蚕改为四期蚕,以空头病为主的农村大面积发病情况减少,蚕病发生情况好转。之后由于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繁,一秋蚕经常出现小蚕期遇到高温,大蚕后期遇到低温,血液型脓病发病明显增多,多年未发生的空头病也经常严重发生,黑尾病某些年份暴发成灾,僵病成为二秋蚕的常发病,并经常暴发成灾,农药中频频发生,连续几年

2、蚕茧产量低而不稳。2009 年根据前几年的情况,进行了蚕期布局调整,将一秋蚕向后推迟一周左右,缩短一、二秋蚕间隔。这一调整有效地保证了一秋蚕小蚕期遇不到高温,农药中毒几率减少,空头病、黑尾病发病将得到缓解,但同时晚秋蚕不可避免会遇到低温,防治僵病压力增大,血液型脓病发生仍较严重。今天我重点就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浅谈个人的观点,供参考。二、血液型脓病发病特点二、血液型脓病发病特点血液型脓病是通过食下或创伤传染,使病毒在蚕体血液中寄生增殖从而使蚕发病。它可以食下传染,也可以创伤传染。1、血液型脓病感染发病的虫态多,幼虫、蛹、成虫都可能感染发病,发病期长,因此血液型脓病大发生后,一般次下茧较多,烂

3、印茧比例大。2、经常发生血液型脓病的蚕农家中所饲养的蚕绝大部分都有少量血液型脓病病毒感染,但不一定发病,当因气候、叶质、污染、技术措施等影响蚕体体质时,其发病率会出现显著差异。3、小蚕以食下传染为主,大蚕以创伤传染为主。4、发病后传染严重,蚕期感染发病后体壁易破,且狂躁爬行,边爬行边流脓,蚕座污染严重。5、血液型脓病发生与温度的关系没有空头病紧密,春蚕期也可能有较严重的发病。6、严重发病的蚕农较难杜绝再次发病。7、品种间对血液型脓病抵抗力差异较大。8、可以交叉传染。9、病程亚急性。由能够感染发病的时间长,病程较短,侵染循环的世代多,蚕受感染机会大。10、蚕对血液型脓病抵抗力在四龄期后突然增大,

4、暴发时损失程度没有空头暴发时损失大。三、血液型脓病抬头的原因分析三、血液型脓病抬头的原因分析80 年血液型脓病虽然有,但不严重,近 10 年来血液型脓病呈发病增长趋势,少数蚕农发病严重,且连续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有:1 1、省力化不当影响发病。、省力化不当影响发病。随着除沙次数的减少,蚕座病菌数增加,蚕座感染机会增加,蚕农现在使用蚕网不足,尤其是大蚕网,增加了蚕创伤的机会,给桑回数的减少,不可避免地有部分蚕食桑不足,蚕抵抗力下降。2 2、养蚕规模的扩大影响发病率。、养蚕规模的扩大影响发病率。养蚕规模的扩大是蚕桑生产发展的趋势,但随着规模的扩大,桑园密度、养蚕密度增大,家前屋后桑园增多,交叉感染

5、、水平传播的机会增加,农户饲养规模的增大,蚕座面积不足的矛盾突出,饲养密度增加,发病增多。3 3、消毒工作弱化影响发病率。、消毒工作弱化影响发病率。表现为蚕具不浸泡洗刷而直接消毒;石灰使用量减少,石灰精的推广影响使用效果,浸渍消毒的少,小蚕用具煮沸消毒的少;方格簇消毒方法不当或不消毒,存放地点、方法不当影响消毒效果的同时造成病菌扩散;共育室三消一熏的不多。4 4、共育分散。、共育分散。共育率下降,共育室“三专一远三专一远”达不到要求,小蚕感染机会增加,感染率增高。5 5、蚕沙、病蚕处理不当,病菌扩散。、蚕沙、病蚕处理不当,病菌扩散。少数地区有晒蚕沙陋习,病菌扩散严重。6 6、家前屋后桑园偏多,

6、交叉感染严重。、家前屋后桑园偏多,交叉感染严重。7 7、不当的处理加重发病。、不当的处理加重发病。如不当的添食,不当的除沙,不当的病蚕处理。四、影响血液型脓病发病的因素四、影响血液型脓病发病的因素1 1、影响病菌数量和毒力的因素。、影响病菌数量和毒力的因素。 (1)养蚕布局。影响垂直传播。 (2)现有发病率。影响病菌数量和毒力,是最大影响因素。 (3)病毒的扩散。方格簇、蚕沙、病蚕处理。 (4)养蚕密度。影响水平传播。 (5)家前屋后桑园、桑园治虫、虫口叶。影响交叉传染。 (6)消毒效果。2 2、影响蚕体体质的因素。、影响蚕体体质的因素。(一)营养因素对体质的影响。(一)营养因素对体质的影响。

7、 (1)叶质。不良叶包括:过老叶、过嫩叶、日照不足叶、污染叶等。施肥到用叶的间隔时间。 (2)给桑回数。 (3)给桑量。根据发育时期、温度、密度、回数确定。 (4)眠起处理。防止饿眠。(二)气象环境对蚕体质的影响。(二)气象环境对蚕体质的影响。 (1) 温度。高温、低温。 (2)湿度。影响环境湿度和桑叶含水率。 (3)通风。不良气体对蚕的影响。(三)化学因子对蚕的影响。(三)化学因子对蚕的影响。空气污染、微量农药中毒、不当添食、换气、除沙等。3、技术处理对病菌数量、毒力和体质的影响(1)稀放。(2)消毒。(3)眠起处理,陶汰弱小蚕,提青分批。(4)除沙。五、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对策五、血液型脓病的

8、防治对策血液型脓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实行综合防治,小蚕期以防止自然感染和食下传染为主,大蚕期以防止蚕座传染主。主要措施有:1 1、彻底消毒。、彻底消毒。所有蚕具要放在活水河里浸渍、洗刷、晒干后才能消毒,地上要浇一层消毒药液,墙壁要齐白,多用石灰消毒。药液消毒后要熏烟。2 2、建立防病卫生制度。、建立防病卫生制度。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小蚕室实行“三专一远” ,蚕室配备消毒缸,内放福尔马林,将弱小蚕和病蚕放在消毒缸内。方格簇上簇后及时去浮丝晒干消毒,保管时不能放在共育室、蚕室、贮桑室,并用薄膜包起来,防止病菌扩散。蚕沙要远离蚕室、桑园,坑内堆放发酵,除沙时用网除,不用手除沙。3 3、加强桑园治虫

9、。、加强桑园治虫。减少交叉传染的机会,尤其是家前屋后桑园。4 4、加强蚕体消毒。、加强蚕体消毒。小蚕多用“三七糖” ,大蚕多用石灰。5 5、搞好提青分批工作,淘汰弱小蚕。、搞好提青分批工作,淘汰弱小蚕。6 6、要采用适熟叶。、要采用适熟叶。不采过老叶、过嫩叶、污染叶、日照不足叶、虫口叶,施肥与采叶间隔不宜过短。7 7、大蚕要稀放畅养,加强通风换气。、大蚕要稀放畅养,加强通风换气。8 8、防止微量农药中毒。、防止微量农药中毒。桑园治虫要注意残毒期,农业治虫防止污染桑叶,合理添食药物。9 9、给足桑叶,饱食就眠,适时饷食。、给足桑叶,饱食就眠,适时饷食。根据蚕不同发育时期和饲育温度灵活掌握给桑量,饱食就眠,防止饿眠,饷食不宜过早。1010、养蚕布局要合理。、养蚕布局要合理。要考虑温度、蚕期间隔和桑园治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