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21020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2.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3.生物富集 :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4.生物积累 :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5.生物放大 :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6.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7.生物的抗性 :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

2、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 . 9.解毒作用 :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10. 前适应 :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11. 生态代价 - 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12. 生理代价 - 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13. 进化代价 - 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14. 生物监测 是利用生物分

3、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15. 污水灌溉 :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分类 - -纯污水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16. 富营养化 :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17. 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 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18. 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

4、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19. 土壤容量 :土壤对污染物的最大承受能力或负荷量。20. 环境容量 :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容量大小与污染物的毒性及其物理化学特性有关,也决定于环境空间大小、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的净化能力。污染物毒性越大,趋稳定,则环境容量越小;环境空间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环境容量越大。21. 基因库 :种群内存在的所有基因组和等位基因。22. 氧化塘 又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

5、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最深的氧化塘是厌氧塘;使用最多的是兼性塘;最浅的是好氧塘。氧化塘由水深浅分为好氧区,兼性区,厌氧区简答 :1.化学元素的拮抗规律:1. 两元素之间由于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颉颃 1 凡两种元素能生成难解离的稳定化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着生物的颉颃。例子:硫对铜和铁的颉颃,表现为硫化物对含Cu、Fe 的呼吸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的明显抑制,这肯能与生物相应的CuS 、FuS 有关,从而破环酶的空间构造2 凡两种元素能生成稳定络合物的,他们之间便可能存在生物颉颃作用。例子:络合能力很强的氟离子有可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络合物,而且其络合物稳定常数越大,颉颃作用越

6、明显3凡两种元素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生物颉颃作用。例子:Cr6+在红细胞中还原成Cr3+时,使血红素中的Fe2+氧化成 Fe3+,破坏血红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表现出Cr6+ -Fe2+的颉颃作用2. 破坏金属酶的辅基或金属蛋白的蛋白质活性基团而产生颉颃 1 干扰离子与生物体中的有机质更稳定的结合,从而使机体中某些元素被臵换出来。例子:某金属硫化物的溶度积小于ZnS 溶度积时,该金属离子便可对Zn 产生颉颃作用。 2 由于干扰离子的氧化还原作用,使辅基中的双硫键还原、裂解,导致酶破坏,从而使酶中的金属元素随酶的破坏而失去活性。 3 重金属作用于金属酶中蛋白质的硫基或羧基,使

7、蛋白质变性,使金属酶失去活性,表现为重金属离子对金属酶中的有益元素的生物颉颃。 3. 使金属酶反应体系受阻而产生颉颃4. 相似原子结构的元素有机络合中互相取代而造成的颉颃2.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1 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在体外;2 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外富集、解毒。解毒是抗性的基础。3.根际效应 :分泌化学物质到根际环境,改变根际的理化性质如pH、氧化还原性质等,从而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根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吸引力,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根的周围,其中有些微生物具有吸收、富集、分解污染物的作用

8、。改变根际污染物浓度过程 向根际分泌螯合剂;形成跨根际氧化还原梯度;形成跨根际PH梯度。4.污染物排出生物体内作用分类: 1 生物体对污染物来说只是一个通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不经过任何转化即可排出体外; 2 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很快就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污染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后直接排出体外;3 污染物经过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后再和其他物质结合排出体外。5.导致生态系统复杂性降低的原因:污染直接影响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根本上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污染大大降低了初级生产,从而使依托强大初级生产量才能建立起来的各级消费类群没有足够的物质和能量支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简单化。6.污染条件

9、下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的原因: 1 在污染条件下,种群的敏感性个体消失,这些个体所具有的特异性遗传多样性也不复存在,从而使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 2污染引起种群的规模减小,由于随机的遗传漂变,降低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3 污染引起种群数量减小,以至于达到了种群的遗传性学瓶颈,即使种群最后实现了完全的适应,并恢复到原来的种群数量时,由于建立者效应,从而造成遗传来源单一,遗传变异性的来源也大大降低。7.污染条件下生物种群适应性分化的过程包括:污染物作用下种群中敏感个性消失,种群规模减小;达到适应污染阈值最低要求的个体,不断扩大在种群中的比例;抗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率扩大,并通过种群内的基因

10、重组,不断提高抗性水平,同时外来基因的流入,提高种群的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8.污水灌溉净化污水的净化机制:物理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作用;生物氧化作用;化学和光化学降解作用;植物的吸收和代谢作用。9.污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1 污染物含量超过生态系统的净化阈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破坏,可导致污染物沿食物链迁移和富集;2有机物过多时,土壤易缺氧,厌氧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和铬酸、有机酸和醇类;3 微量元素过量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4 油分过多,隔绝氧的供应; 5 有机氯、重金属元素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 城市生活污水和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细菌和病毒,引起土壤污染10. 污水灌溉前污水处理

11、措施:利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再用于农灌;排灌渠道的净化作用11. 土地处理系统的处理机制:物理沉淀作用去除悬浮物;物理沉淀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有机物;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重金属;氧化还原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氮;化学固定作用和植物吸收作用去除磷;物理沉淀作用和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去除病原微生物12. 温室效应的后果:增温 - 在过去 100 年内,全球评价升温0.5 度;海平面上升- 100年内,海平面升高1020 厘米;降水量变化- 中高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变化不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影响- 作物北移不利影响-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作物产量增

12、加,但质量下降)对气候带、植被分布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3. 温室效应的解决对策: 1 温度、湿度的变化,必然迫使我们要相应调整农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2 保护森林、造林绿化是减少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3 减少 CO2的排放量是减缓增温的重要保证。14. 我国酸雨的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15. 酸雨形成来源与机制机制:污染物及来源: 污染物主要有SO2、SO3、H2S、NO 、N2O 、HNO3、NH3、CL-、HCL 等。 SO X的天然来源是来自海洋的硫酸盐烟雾、经细菌分解后的有机化合物、火山爆发以及森林火灾所释放的硫化物。形成机制:a. 被光化学氧化剂氧化b.在金属

13、触媒作用下,产生氧化作用c. 被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吸附和催化,形成硫酸烟雾。16.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与酸性氧化物的浓度及转化条件有关;与天气形势和降水有关;与土壤地带性差异有关17. 酸雨的防治 : 1 减少 SO2等酸性物质的排放选洗高硫煤,改变民用煤的燃料结构,用其他燃料代替煤; 2 筛选对酸雨敏感的指示植物和抗酸雨植物18. 化肥施用不当对土壤的危害: 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施肥过程中产生的F-、 Cl-、 NO3-、NO2-对土壤的污染3 由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反射性污染4 施用化肥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19. 生物吸收污染物后降低毒性的过程: 1 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某些成分络

14、合,不能参加代谢活动,毒性降低,在生物体内富集;2污染物在酶的作用下,毒性江都或者彻底分解,毒性消失,加速生物体的吸收,增加富集量。20. S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 抑制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活性,组织对CO2的固定; 2 使光系统 II和非环式光合磷脂化受阻,影响ATP的合成,是光合作用速度降低;3SO2改变细胞液的PH ,并使叶绿素失去Mg2+离子而抑制光合作用; 4 SO 2进入叶肉细胞后与- 醛结合成羟基碘酸。抑制酶的活性,组织气孔的开放,抑制CO2的固定、光合磷酸化、ATP的形成和H+ Cl-的跨膜运输。21. 铬破坏叶绿素的机制:铬进入叶绿体内局部部分的积累过多,直接破坏叶绿体结

15、构和功能;间接通过拮抗作用干扰植物对Fe 和 Zn 的吸收转移,阻碍营养物质向叶输送,使之丧失合成叶绿素的能力;镉使叶绿酶活性增加而使叶绿素分解。其他:1. 污染物的分类:按来源分自然来源污染物和人为来源污染物;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按性质分化学(无机,有机),物理和生物(病原体,变应原)污染物;按物理化学性状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2. 安全浓度 :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生受害症状,这种不会受害症状的浓度被称为安全浓度。3. 最高容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或者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4. 效应浓度 :

16、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毒物时间越长,受害越重。ECx表示6. 致死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LCX表示7. 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粘附和吸收:叶片吸收(吸收程度取决叶片表面积和粗糙程度主要部位- 气孔)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根,次要叶。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表面途径质体流途径和扩散途径。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 细胞壁是第一道屏障, 透过质膜,细胞膜。 叶片对农药的吸收途径气孔,角质层。8.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的方式:被动扩散和物质的主动传递;通过动物细胞膜的方式: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滤过作用)特殊运转(载体运转主动运输吞噬胞饮作用)9.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 呼吸道(呼吸道 - 气管 - 肺) , 消化道(主要吸收部位胃和小肠),皮肤(第一阶段: 污染物以扩散的方式通过表皮,表皮的角质层是最重要的屏障;第二阶段:污染物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真皮)10. 污染物在动物机体内的迁移途径:排出途径 - 粪、尿乳汁、呼气、毛发。11. 微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